采空区积水活化试验模型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8332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采空区积水活化试验模型密封结构,包括底座、支撑板、侧立板和有机玻璃板,所述底座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所述侧立板,所述底座的顶部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所述有机玻璃板,且所述有机玻璃板的侧壁面与所述侧立板的壁面和底座的壁面密封连接;所述底座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底边压紧机构,所述侧立板的两侧均固定侧边压紧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机玻璃板,解决了试验模型的密封问题,防止在试验时积水发生泄露,同时不影响视频监测效果,封闭后能够进行应力、应变及现象观测,通过设置侧边压紧机构,能够对有机玻璃板的侧边快速压紧,提高工作效率,便于进行拆装。便于进行拆装。便于进行拆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空区积水活化试验模型密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采空区积水活化试验
具体地说是采空区积水活化试验模型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煤矿开采后遗留大规模采空区,形成不良地基,这些采空区在井下停止采动后的短时间内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今后在外在因素(如地震、采空区积水浸泡、临近采空区开采等)的影响下有可能致使采空区内煤(岩)柱失稳破坏,造成覆岩和地表移动“活化”,即再次发生不均匀沉降,对采空区上方地表土地利用与建筑开发形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0003]现有的模拟覆岩层条带相似模拟试验,存在试验模型前后侧密封的问题,简单的预埋塑料薄膜帷幕技术在积水压力作用下隔水效果并不好,更主要的是封闭后无法进行应力、应变及现象观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密封、便于进行观测且便于拆装的采空区积水活化试验模型密封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采空区积水活化试验模型密封结构,包括底座、支撑板、侧立板和有机玻璃板,所述底座的顶部两侧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采空区积水活化试验模型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撑板(2)、侧立板(3)和有机玻璃板(4),所述底座(1)的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所述侧立板(3),所述底座(1)的顶部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所述有机玻璃板(4),且所述有机玻璃板(4)的侧壁面与所述侧立板(3)的壁面和底座(1)的壁面密封连接,所述侧立板(3)、所述有机玻璃板(4)和所述底座(1)组合构成密封空间;所述底座(1)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支撑板(2);所述底座(1)的正面和背面均设置有底边压紧机构(5),所述侧立板(3)的两侧均固定侧边压紧机构(6),所述底边压紧机构(5)的压紧端压紧在所述有机玻璃板(4)的底边上,所述侧边压紧机构(6)的压紧端压紧在所述有机玻璃板(4)的侧边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空区积水活化试验模型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边压紧机构(5)包括铰接座(501)、活动架(502)、压板(503)和第一丝杆(506),所述活动架(502)的中部与所述铰接座(501)铰接,所述铰接座(501)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1)的正面,所述压板(503)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铰接耳(504),所述压板(503)通过所述铰接耳(504)与所述活动架(502)的第一端铰接,所述压板(503)的另一侧壁压紧在所述有机玻璃板(4)的侧壁底边上,所述底座(1)的正面设置有螺纹筒(505),所述螺纹筒(505)内螺纹连接有第一丝杆(506),所述第一丝杆(50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顶块(507),所述顶块(507)的侧壁抵顶在所述活动架(502)第二端的内侧壁上,所述顶块(507)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手柄(50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空区积水活化试验模型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压紧机构(6)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侧边压紧机构(6)沿所述侧立板(3)的高度方向设置;相邻两个所述侧边压紧机构(6)的驱动端上传动连接有一个传动杆(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空区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良易四海贾林刚韩科明殷磊孙凯华王金鹏赵立钦吴作起赵晗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