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6929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第一安装板顶部固定连接安装筒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座,滑座顶部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安装筒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筒,固定筒顶部第三滑槽内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塞,第一连接杆的底部开设有插槽,插槽内固定连接有定位钢珠,固定筒底部内壁活动连接旋转杆的圆周外侧开设有螺旋槽,且螺旋槽与定位钢珠相接触,旋转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多个高韧性板,固定筒内部空腔内固定连接有电磁线圈;解决现有磁流变阻尼器中磁流变液在长期静置时会出现沉淀现象,导致磁流变液调节阻尼的效果不佳,影响其带磁流变阻尼器减震底座减震缓冲效果的问题。带磁流变阻尼器减震底座减震缓冲效果的问题。带磁流变阻尼器减震底座减震缓冲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减震器
,涉及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

技术介绍

[0002]振动会引起一系列问题,比如振动引起机械零部件的断裂失效、桥梁的断裂倒塌、工人工作环境的恶化等,鉴于此在航天、航空、军工、枪炮、汽车、建筑、桥梁、铁路等行业中已使用各种各样的减震器来减振消能,由固定刚度的弹簧和固定阻尼的阻尼器组成的被动式减振器成为减振领域的主要减振形式,但是随着人们对减振要求的提高,被动式减振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减振领域,开发一种新型高效的减振器越来越迫切。
[0003]磁流变阻尼器因其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耐久性能好、阻尼力大且连续可调,因此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便应用于底座减震,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磁流变阻尼器通常采用磁流变液进行调节阻尼,然而由于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失配,磁流变液在长期静置时会出现沉淀现象,导致磁流变液调节阻尼的效果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磁流变阻尼器中磁流变液在长期静置时会出现沉淀现象,导致磁流变液调节阻尼的效果不佳,影响其带磁流变阻尼器减震底座减震缓冲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筒,安装筒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座,滑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所述安装筒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筒,固定筒的顶部开设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内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与滑座相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部开设有插槽,插槽内固定连接有定位钢珠,所述固定筒的底部内壁活动连接有旋转杆,旋转杆的圆周外侧开设有螺旋槽,且螺旋槽与定位钢珠相接触,所述旋转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多个高韧性板,所述固定筒的内部开设有空腔,空腔内固定连接有电磁线圈。
[0007]进一步,所述滑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永磁铁棒,所述安装筒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座,固定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闭合线圈,且闭合线圈位于永磁铁棒的下方。
[0008]进一步,所述滑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定位杆,第二定位杆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内活动连接有第一定位杆,且第一定位杆与安装筒相固定,所述第一定位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与第二定位杆相固定,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条,固定条的底部活动连接有两个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的底端活动连接有套筒,套筒内活动连接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定位杆
相固定,所述固定杆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拉簧,且拉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套筒相固定。
[0009]进一步,所述固定筒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板,且固定板与安装筒相固定,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座,安装座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的一端活动连接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滚轮,所述滑座的底部开设有多个第一滑槽,且第一滑槽与滚轮相接触,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与固定板相固定。
[0010]进一步,所述固定筒的一侧内壁开设有环槽,环槽内固定连接有密封圈,且密封圈与第一连接杆相接触。
[0011]进一步,所述安装筒的圆周外侧开设有多个散热孔,且散热孔均匀分布。
[0012]进一步,所述安装筒的一侧内壁开设有两个限位槽,所述滑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且限位块与限位槽相接触。
[0013]进一步,所述安装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垫,且橡胶垫与第二安装板相接触,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垫。
[0014]进一步,所述固定筒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口,安装口内固定连接有加液管,所述活塞的一侧开设有弧面。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二安装板的一侧均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多个防滑纹,且防滑纹均匀分布。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通过旋转杆与定位钢珠的配合使用,第一连接杆带动定位钢珠沿着螺旋槽向下移动,从而使旋转杆转动,进而使旋转杆带动高韧性板转动,从而使高韧性板对固定筒内部的磁流变液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动,避免磁流变液在长期静置时会出现沉淀,导致磁流变液调节阻尼的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出现,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果。
[0018]2、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通过永磁铁棒与闭合线圈的配合使用,滑座使第二连接杆带动永磁铁棒向下移动,从而使永磁铁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使闭合线圈产生感应电流,根据楞次定律,永磁铁棒向下移动时会受到安培力的阻碍,从而使永磁铁棒快速趋于静止,提高了装置的减震效果。
[0019]3、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通过第二连接板与套筒的配合使用,滑座带动第二定位杆沿着第一定位杆向下移动,第二定位杆向下移动使固定条带动两个第二连接板向下移动,两个第二连接板向下移动分别带动两个套筒沿着固定杆向两端运动,两个套筒向两端运动使拉簧受力伸长并产生拉力,第二定位杆向下移动使第二弹簧受力收缩并产生弹力,从而实现以机械结构对底座进行进一步的进行缓冲,提高了装置的缓冲效果。
[0020]4、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通过在固定筒上安装密封圈的设置,密封圈能够使固定筒与第一连接杆连接的更加紧密,避免磁流变液从固定筒与第一连接杆的缝隙处流出,提高了装置的密封性。
[0021]5、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不仅能够通过旋转杆与定位钢珠的配合使用,使磁流变液得到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动,避免磁流变液在长期静置时会出现沉淀的情况,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效果,而且能够通过永磁铁棒与闭合线圈的
配合使用,使永磁铁棒向下移动时受到安培力的阻碍,从而使永磁铁棒快速趋于静止,提高了装置的减震效果,还能够通过通过第二连接板与套筒的配合使用,使底座得到进一步的缓冲,提高了装置的缓冲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包括第一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筒(2),安装筒(2)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座(13),滑座(1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6),所述安装筒(2)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筒(11),固定筒(11)的顶部开设有第三滑槽(37),第三滑槽(37)内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9),且第一连接杆(9)与滑座(13)相固定,所述第一连接杆(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活塞(40),所述第一连接杆(9)的底部开设有插槽(43),插槽(43)内固定连接有定位钢珠(45),所述固定筒(11)的底部内壁活动连接有旋转杆(42),旋转杆(42)的圆周外侧开设有螺旋槽(44),且螺旋槽(44)与定位钢珠(45)相接触,所述旋转杆(4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多个高韧性板(41),所述固定筒(1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35),空腔(35)内固定连接有电磁线圈(3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座(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连接杆(16),第二连接杆(1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永磁铁棒(17),所述安装筒(2)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座(19),固定座(1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闭合线圈(18),且闭合线圈(18)位于永磁铁棒(17)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新型智能减震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座(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定位杆(33),第二定位杆(33)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滑槽(27),第二滑槽(27)内活动连接有第一定位杆(20),且第一定位杆(20)与安装筒(2)相固定,所述第一定位杆(20)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26),且第二弹簧(26)与第二定位杆(33)相固定,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杆(33)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条(32),固定条(32)的底部活动连接有两个第二连接板(29),第二连接板(29)的底端活动连接有套筒(31),套筒(31)内活动连接有固定杆(28),且固定杆(28)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第一定位杆(20)相固定,所述固定杆(28)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拉簧(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萍王旭吴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