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东铭专利>正文

改进的蓄电池组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6790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蓄电池组设结构,主要包括有一电解室及一电池盖,其各正、负极板的接脚间以一导条连接形成正、负极输出端子,其特征是于该电解室的正、负输出端子(同侧或异侧输出)的相对应电池盖表面所设的正、负极中空凹槽内各设两个以上的腔孔,供一片或两片以上的正、负极板的接脚直接穿露于其内,在接设薄片状端子外露于电解室外,以分别与外部线路连接,而具经济实用性。(*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蓄电池,特别涉及一种可简化蓄电池正、负极输出端子接设结构的改进的蓄电池组设结构。一般蓄电池因为不同的使用环境,而作弹性的规划线路及电池室的空间利用性,为业者所必需于以考虑,例如该蓄电池的正、负输出端子则视输出线路的方向需求可作同侧或异侧输出且视安装空间的限制作适当的电解槽数量(一个电解槽以上)的规划设计等,如图5、6、7所示,为常用蓄电池的组接结构示意图,该蓄电池1的正、负输出端子属同侧设置,包括有一电池盖10及一电解室20,该电解室20具有至少一电解槽21,如图中所示为六个电解槽21,该电解槽21供容置有至少一正极板22与至少一负极板23,其间以一隔离层24作阻缘,且正、负极板22、23顶端均具有一接脚25,并且该同极性的接脚25以铅条26焊固相连接后再焊固一圆柱状的接头27,最后,再将同极性的接头27以接条28相连接,并串联至位于电解室20两侧正、负输出端子的圆柱状接头27突出于电解室20外部,并配合电池盖10相互盖合;上述该电池盖10表面设有与电解室20正、负输出端子的接头27相对应处分设一中空状的凹槽11,且凹槽11内设单孔12可供穿置正、负圆柱状接头27,供分别与外部线路连接,并于每一电解槽21的电池盖表面设通气孔13。从上述己知蓄电池的组设步骤,可归纳为先插置极性铅板于电解槽→同极性铅板的接脚以铅条焊固相连接→再焊固圆柱状的接头→同极性的接头串联一接条形成位于电解室两侧正、负圆柱状接头的输出端子→电池盖作相互盖合,如此复杂的制程,其所花费的人力相当庞大,且费时,对于产量而言,则相对受到限制,故缺少竞争力。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蓄电池组设结构,能达到简化蓄电池在正、负极输出端子的接设结构,以促进产量提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的蓄电池组设结构,主要包括有一电解室及一电池盖所组成;该电解室,是有多个电解槽所组成,其电解槽容置有至少一正极板与至少一负极板,其间设一作阻缘的隔离层;上述该正、负极板顶端均具有一接脚,其各正极板的接脚间及各负极板的接脚间,是以一导条连接形成正、负极输出端子;该电池盖,其表面与电解槽相对应处分设多个通气孔,且内侧表面与正、负极板的接脚相对处设有导槽,该导槽容置该导条,并与电解室正、负输出端子的相对应处分设一凹槽,其特征在于该凹槽内设两个以上的腔孔,该电解槽一片或两片以上的正、负极板的接脚则对应穿置于该腔孔内,并连接一与外部线路连接的薄片状端子外露于电解室外侧。本技术主要是在于该电解室的正、负输出端子(同侧或异侧输出)的相对应电池盖表面所设的正、负极中空凹槽内各设两个以上的腔孔,供一片或两片以上的正、负极板的接脚可直接穿露于其内,再接设薄片状端子外露于电解室,供分别与外部线路连接。从而达到简化蓄电池在正、负极输出端子的接设结构,促使产量提高的目的。本技术结构简单,是指一种蓄电池的电池盖,其以穿置电解槽正、负极输出端子于其中的中空凹槽内各设有两个以上的腔孔,供电解槽正、负极板的接脚直接穿设,达到可简化正、负极输出端子接设结构,并提高产量,而具经济实用性。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实施例。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负极输出端子同侧结构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正、负极输出端子同侧结构实施例的电池盖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正、负极输出端子同侧结构实施例的电池盖左侧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正、负极输出端子同侧结构实施例的组合右侧剖面示意图; 图5为常用蓄电池的正、负极输出端子同侧设置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常用蓄电池的正、负极输出端子异侧设置的分解示意图;图7为常用蓄电池的正、负极输出端子同侧设置的组合立体外观图。本技术蓄电池可因不同的使用环境,作弹性的规划线路及电池室的空间利用性,例如该蓄电池的正、负输出端子可视线路输出的方向需求作同侧或异侧输出,如图1所示,为正、负端子位于同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该蓄电池包括有一电解室3及电池盖4等主要构件所组成;该电解室3,如图中实施例所示,为三个电解槽31,该电解槽31可供容置有至少一正极板32(如图4所示)与至少一负极板33,其间以一隔离层34作阻缘;上述该正、负极板32、33顶端均具有一接脚321、331,其各正极板32的接脚321间及各负极板33的接脚331间,是以一导条35连接形成正、负极输出端子A、B。该电池盖4,请配合参阅图2、图3,该电池盖表面与电解槽31相对应处分设多个通气孔41,且内侧表面与正、负极板32、33的接脚321、331相对应处设有导槽42供容置该导条35,并与电解室3正、负输出端子A、B的相对应处分设一中空状的凹槽43,且凹槽43内设两个以上的腔孔431,供插设容置于电解槽31一片或两片以上的正、负极板32、33的接脚321、331于其内。组设时,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首先,在每一电解槽31内容置三片正、负极板32、33,并将同极性的接脚321、331以导条35各于以连接,并串联至位于电解槽31两侧正、负输出端子A、B(此时该正、负输出端子A、B的电解槽31内可能有一片或两片以上的接脚321、331),在配合电池盖4与之相互作盖合状,此时,该正、负输出端子A、B接脚321、331(一个或两个以上)则对应穿置于凹槽43所设的腔孔431内,最后,再连接一薄片状的端子外露于该蓄电池外侧(图中并未标示出),供外部线路连接。由上述构件的组成,本技术蓄电池在组装的制程步骤上,可归纳为先插置极性铅板于电解槽内→同极性铅板的接脚以导条相连接→电池盖作相互盖合→正、负极接脚焊固薄片状端子,即可完成组装。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而拘限本技术的实施,故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其它工作的等效实施,理应包含于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内。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确能简化常用蓄电池的组设结构,并达提高产量的目的,达到所预期的使用功效,又其所揭露的具体构造,不仅未曾见诸同类产品中,亦未曾公开于申请前,完全符合技术专利的规定与要求,故依法提出技术专利申请。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蓄电池组设结构,主要包括有一电解室及一电池盖所组成;该电解室,是有多个电解槽所组成,其电解槽容置有至少一正极板与至少一负极板,其间设一作阻缘的隔离层;上述该正、负极板顶端均具有一接脚,其各正极板的接脚间及各负极板的接脚间,是以一导条连接形成正、负极输出端子;该电池盖,其表面与电解槽相对应处分设多个通气孔,且内侧表面与正、负极板的接脚相对处设有导槽,该导槽容置该导条,并与电解室正、负输出端子的相对应处分设一凹槽,其特征在于该凹槽内设两个以上的腔孔,该电解槽一片或两片以上的正、负极板的接脚则对应穿置于该腔孔内,并连接一与外部线路连接的薄片状端子外露于电解室外侧。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蓄电池组设结构,主要包括有一电解室及一电池盖,其各正、负极板的接脚间以一导条连接形成正、负极输出端子,其特征是于该电解室的正、负输出端子(同侧或异侧输出)的相对应电池盖表面所设的正、负极中空凹槽内各设两个以上的腔孔,供一片或两片以上的正、负极板的接脚直接穿露于其内,在接设薄片状端子外露于电解室外,以分别与外部线路连接,而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蓄电池组设结构,主要包括有一电解室及一电池盖所组成;该电解室,是有多个电解槽所组成,其电解槽容置有至少一正极板与至少一负极板,其间设一作阻缘的隔离层;上述该正、负极板顶端均具有一接脚,其各正极板的接脚间及各负极板的接脚间,是以 一导条连接形成正、负极输出端子;该电池盖,其表面与电解槽相对应处分设多个通气孔,且内侧表面与正、负极板的接脚相对处设有导槽,该导槽容置该导条,并与电解室正、负输出端子的相对应处分设一凹槽,其特征在于:该凹槽内设两个以上的腔孔,该电解槽一 片或两片以上的正、负极板的接脚则对应穿置于该腔孔内,并连接一与外部线路连接的薄片状端子外露于电解室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东铭
申请(专利权)人:沈东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