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转动式阻尼器及采用其的耗能铰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6668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铰节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动式阻尼器及采用其的耗能铰节点。所述转动式阻尼器包括:外筒,适于与第一连接段固定连接;内筒,适于与第二连接段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外筒同轴布置;耗能叶片,为环板状结构且其板面与所述内筒的轴向垂直,所述耗能叶片的径向外边缘与所述外筒固定连接,径向内边缘与所述内筒固定连接,所述耗能叶片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耗能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动式阻尼器,耗能叶片的叶片剪切刚度阻碍两个连接段的相对转动,从而为铰接节点提供转动刚度;设置于铰节点的中心位置,不占用额外的建筑空间。不占用额外的建筑空间。不占用额外的建筑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动式阻尼器及采用其的耗能铰节点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铰节点
,具体涉及一种转动式阻尼器及采用其的耗能铰节点。

技术介绍

[0002]铰节点,即铰接式节点,通常由销轴、第一连接段2和第二连接段3组成,如图1所示。销轴外表面光滑,在第一连接段2与第二连接段3发生相对转动时,无任何摩擦力产生,因此两连接段之间不会传递任何弯矩。图1所示的纯铰节点构造简单,但是在框架结构中使用时,仅仅能够参与竖向传力,无法为框架提供侧向刚度。为了提升采用了铰接节点的框架的抗侧刚度,现有采用普通支撑或者加腋支撑5,如图2所示,但支撑的使用在建筑上占用了过大的空间,而且还存在屈曲的问题,使用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铰节点抗侧结构占用空间较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转动式阻尼器及采用其的耗能铰节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动式阻尼器,包括:
[0005]外筒,适于与第一连接段固定连接;
[0006]内筒,适于与第二连接段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外筒同轴布置;
[0007]耗能叶片,为环板状结构且其板面与所述内筒的轴向垂直,所述耗能叶片的径向外边缘与所述外筒固定连接,径向内边缘与所述内筒固定连接,所述耗能叶片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耗能孔。
[0008]可选的,所述耗能叶片的径向外边缘与所述外筒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耗能叶片的径向内边缘与所述内筒外壁固定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内筒和外筒的轴向长度相等且轴向对应设置,所述耗能叶片位于所述内筒和外筒轴向上的中间位置。
[0010]可选的,所述内筒与所述耗能叶片的径向内边缘焊接固定,所述外筒与所述耗能叶片的径向外边缘焊接固定。
[0011]可选的,所述外筒沿其圆周面上均布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适于实现所述外筒与第一连接段的固定连接,所述内筒沿其圆周面上均布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适于实现所述内筒与第二连接段的固定连接。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耗能铰节点,包括:
[0013]转动式阻尼器,如前文所述;
[0014]第一连接段,适于与所述外筒固定连接;
[0015]第二连接段,适于与所述内筒固定连接。
[0016]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段包括:
[0017]第一腹板,其板面与所述内筒的轴向垂直,所述第一腹板上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
与所述内筒同轴;
[0018]外连接筒,固定于所述第一腹板上且与所述插孔同轴,所述外连接筒套接于所述外筒的外侧且相对固定;
[0019]所述第二连接段包括:
[0020]第二腹板,其板面与所述第一腹板平行;
[0021]内连接筒,固定于所述第二腹板上且与所述插孔同轴,所述内连接筒套接于所述内筒的内侧且相对固定。
[0022]可选的,所述外筒沿其圆周面上均布有第一通孔,所述外连接筒的圆周面上对应第一通孔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外筒与所述外连接筒通过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一贯穿孔的螺栓固定;所述内筒沿其圆周面上均布有第二通孔,所述内连接筒的圆周面上对应第二通孔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内筒与所述内连接筒通过贯穿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二贯穿孔的螺栓固定。
[0023]可选的,所述内连接筒外伸于所述第二腹板的两侧形成两个外伸部,每个外伸部皆连接有一套所述转动式阻尼器及第一连接段。
[0024]可选的,所述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皆固定连接有端板,所述端板适于固定第一连接段或第二连接段。
[0025]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6]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动式阻尼器,设有内筒、外筒及连接两者的耗能叶片,发生相对转动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分别与外筒和内筒相连。当铰节点转动时,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的相对转动会受到耗能叶片的约束,耗能叶片的叶片剪切刚度阻碍两个连接段的相对转动,从而为铰接节点提供转动刚度,控制结构的变形;当铰节点的转动变形很大,例如发生地震时,耗能叶片将进入屈服,增加铰节点的阻尼,耗散地震的能量,提升框架抗震性能。
[0027]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动式阻尼器,设置于铰节点的中心位置,不占用额外的建筑空间。
[0028]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动式阻尼器,内筒和外筒与两个连接段通过螺栓固连,安装与拆卸方便。
[0029]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耗能铰节点,因为具有前述的转动式阻尼器,所以具有前述任一项优点。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现有技术中铰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现有技术中铰节点抗侧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转动式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4为图3中A

A处的剖视图;
[0035]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耗能铰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7为图6中B

B处的剖视图;
[0038]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二连接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9为图8中C

C处的剖视图;
[0040]图10为本专利技术框架结构中耗能铰节点的应用示意图;
[0041]图11为本专利技术墩柱结构中耗能铰接点的应用示意图。
[00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11、外筒;111、第一通孔;12、内筒;121、第二通孔;13、耗能叶片;131、耗能孔;2、第一连接段;21、第一腹板;211、插孔;22、外连接筒;221、第一贯穿孔;3、第二连接段;31、第二腹板;32、内连接筒;321、第二贯穿孔;4、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动式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1),适于与第一连接段(2)固定连接;内筒(12),适于与第二连接段(3)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外筒(11)同轴布置;耗能叶片(13),为环板状结构且其板面与所述内筒(12)的轴向垂直,所述耗能叶片(13)的径向外边缘与所述外筒(11)固定连接,径向内边缘与所述内筒(12)固定连接,所述耗能叶片(13)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耗能孔(1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式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叶片(13)的径向外边缘与所述外筒(1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耗能叶片(13)的径向内边缘与所述内筒(12)外壁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式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12)和外筒(11)的轴向长度相等且轴向对应设置,所述耗能叶片(13)位于所述内筒(12)和外筒(11)轴向上的中间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转动式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12)与所述耗能叶片(13)的径向内边缘焊接固定,所述外筒(11)与所述耗能叶片(13)的径向外边缘焊接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式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1)沿其圆周面上均布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通孔(111)适于实现所述外筒(11)与第一连接段(2)的固定连接,所述内筒(12)沿其圆周面上均布有第二通孔(121),所述第二通孔(121)适于实现所述内筒(12)与第二连接段(3)的固定连接。6.一种耗能铰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式阻尼器,如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第一连接段(2),适于与所述外筒(1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段(3),适于与所述内筒(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亮东聂鑫李易凡赵继之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