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5548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轮胎领域,公开了一种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包括胎体、带束层、对称布置于带束层端部与胎体之间的胎肩垫胶,以及依次设置在胎体内侧的过渡层、气密层;所述带束层包括由内向外依次重叠设置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所述胎肩垫胶位于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端部下方,并使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与胎面轮廓平行;所述过渡层与胎肩部对应部分的厚度大于过渡层的其他部分的厚度;提升轮胎带束层的耐久性能。的耐久性能。的耐久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


[0001]本技术涉及轮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

技术介绍

[0002]全钢带束层耐久性能是全钢丝子午线轮胎的一项重要指标,对载重汽车轮胎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国内苛刻的市场使用环境以及轮胎超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使得载重汽车轮胎在行驶过程中频繁受到侧向力作用,所以对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0003]根据研究发现,轮胎带束层耐久试验及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轮胎胎冠部位的带束层端点附近,根据有限元分析可知,该区域的端点非常多,比如各带束层、胎肩垫胶、带束层型胶等部件的端点处存在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带束层端点处撕裂。
[0004]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微调胎冠胶、肩垫胶尺寸、配方的方式来提升轮胎带束层耐久力,但这种方式生产的轮胎最多运行3~4h就会出现轮胎损坏,无法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包括胎体、带束层、对称布置于带束层端部与胎体之间的胎肩垫胶,以及依次设置在胎体内侧的过渡层、气密层;所述带束层包括由内向外依次重叠设置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所述胎肩垫胶位于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端部下方,并使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的端部与胎面轮廓平行;所述过渡层与胎肩垫胶对应部分的厚度大于过渡层的其他部分的厚度。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过渡层的增厚部分呈梯形。
[0009]进一步地,第二带束层宽度为轮胎断面宽的67%~83%;第一带束层宽度为第二带束层宽度减20~30mm;第三带束层宽度为第二带束层宽度减10~20mm;第四带束层宽度为第二带束层宽度的55%。
[0010]进一步地,各带束层包括平行排布的钢丝以及覆盖在钢丝上的带束层覆胶;第一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中心线所成夹角为46
°
~58
°
、第二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中心线所成夹角为13
°
~20
°
、第三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中心线所成夹角为13
°
~20
°
、第四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中心线所成夹角为13
°
~20
°
;其中第一带束层与第二带束层的钢丝倾斜方向相同,第三带束层与第四带束层的钢丝倾斜方向相同,第二带束层与第三带束层的钢丝交叉设置。
[0011]进一步地,各带束层包括平行排布的钢丝以及覆盖在钢丝上的带束层覆胶;第一带束层厚度是第一带束层钢丝直径的1.42~1.97倍,第二带束层厚度是第二带束层钢丝直径的1.24~2.30倍,第三带束层厚度是第三带束层钢丝直径的1.24~2.30倍、第四带束层
厚度是第四带束层钢丝直径的1.36~1.56倍。
[0012]进一步地,包括设置在第二带束层端部与第三带束层端部之间的带束层型胶;第二带束层端点与第三带束层之间的带束层型胶的厚度为2.0
±
0.5mm、宽度为20
±
5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胎肩垫胶宽度是第二带束层端点到胎体距离的8~10倍;所述胎肩垫胶内端点与轮胎中心线的距离为第一带束层宽度的35.5%~41.5%。
[0014]进一步地,所述气密层厚度为2.0
±
0.5mm。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0016]1.本技术在配方和花纹维持不变、保证优异的承载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胎肩垫胶使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与胎面轮廓平行,确保轮胎使用过程中带束层变形稳定,从而提升轮胎带束层的耐久性能;另外,在胎体内侧与胎肩垫胶对应的位置上,对过渡层进行加厚,减少胎里露线的风险,同时也能更好的维持胎体与气密层的粘合性,保证了轮胎的正常使用性能。
[0017]2.本技术还通过调整带束层覆胶厚度、限定带束层宽度角度范围、限定带束层型胶尺寸范围、限定胎肩垫胶尺寸、改变胎肩部位内侧气密层厚度,来实现载重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II

II方向的剖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过渡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耐久试验的侧向力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0023]如图1、2、3所示,一种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轮胎按照分布位置包括胎冠部10、胎肩部20、胎侧部30、胎圈部40;具体结构部件包括胎面A、带束层型胶B、胎肩垫胶C、胎侧胶D、耐磨胶E、填充型胶F、三角胶G、胎圈钢丝H、钢丝包布I、带束层、气密层J、过渡层K、胎体L。
[0024]带束层分为第一带束层M、第二带束层N、第三带束层O、第四带束层P,四层带束层自下而上依次重叠在一起,每层带束层中存在若干平行的带束层钢丝和覆盖在钢丝上的带束层覆胶,第二、三带束层的端部之间设有带束层型胶B,带束层端部与胎体L间设计胎肩垫胶C,胎圈钢丝H、三角胶G以及置于外围的钢丝包布I、耐磨胶E、填充型胶F埋设在胎圈部40。胎体L由胎冠部10经胎肩部20、胎侧部30延伸至胎圈部40,胎体L绕胎圈钢丝H由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反包形成反包部,胎圈钢丝H和三角胶G被胎体L以及形成的反包部包裹,耐磨胶E和填充型胶F置于钢丝包布I和反包部的轴向外侧。胎体L内侧设有气密层J和过渡层K,气密层J和过渡层K保护胎体L至胎圈钢丝H底部。
[0025]本技术采用四层带束层结构,带束层覆胶厚度采用特定厚度,优化带束层宽度、带束层型胶B尺寸、胎肩垫胶C位置和气密层厚度,降低轮胎使用过程的热量,轮胎带束层耐久性能得到提升。
[0026]带束层覆胶厚度采用特定厚度,能够更好维持轮胎胎冠刚性,确保轮胎骨架材料更加稳定;如果带束层覆胶厚度过厚,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带束层之间容易发生变形生热,带束层易损坏,影响轮胎安全;如果带束层覆胶厚度过薄,轮胎在制造过程中容易出现露铜,在使用过程中带束层钢丝容易出现生锈现象,影响带束层钢丝的强度,轮胎容易出现早期损坏。
[0027]带束层宽度优化即轮胎成品的第二带束层N宽度为轮胎断面宽的67%~83%,轮胎断面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用术语;轮胎成品的第一带束层M宽度为第二带束层N宽度减20~30mm;轮胎成品的第三带束层O宽度为第二带束层N宽度减10~20mm;轮胎成品的第四带束层P宽度约为第二带束层N宽度的55%。
[0028]在带束层的俯视图上观察带束层钢丝排列角度和方向:第一带束层M钢丝、第二带束层N钢丝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第三带束层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胎体、带束层、对称布置于带束层端部与胎体之间的胎肩垫胶,以及依次设置在胎体内侧的过渡层、气密层;所述带束层包括由内向外依次重叠设置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所述胎肩垫胶位于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端部下方,并使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的端部与胎面轮廓平行;所述过渡层与胎肩垫胶对应部分的厚度大于过渡层的其他部分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层的增厚部分呈梯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二带束层宽度为轮胎断面宽的67%~83%;第一带束层宽度为第二带束层宽度减20~30mm;第三带束层宽度为第二带束层宽度减10~20mm;第四带束层宽度为第二带束层宽度的5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提升带束层耐久性能的载重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各带束层包括平行排布的钢丝以及覆盖在钢丝上的带束层覆胶;第一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中心线所成夹角为46
°
~58
°
、第二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中心线所成夹角为13
°
~20
°
、第三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中心线所成夹角为13
°
~20
°
、第四带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家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