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器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53574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54
本公开提供一种中冷器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装置,中冷器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设备、增压器、中冷器、进气管、发动机、压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调节阀,中冷器的进气口与增压器的出气口连通,中冷器的出气口与进气管的进气口连通,进气管的出气口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进气管内,用于测量中冷后的进气温度;压强传感器设置在发动机的气缸内,用于测量气缸内压强;调节阀用于调节冷却液进入中冷器的流量大小;控制设备与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和调节阀连接,控制设备用于根据压强传感器得到的压强,控制调节阀的开度。本公开根据气缸内压强调整调节阀开度,可以更准确的调节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而降低发动机失效的风险。风险。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冷器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工业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冷器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增压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轮船、飞机等领域。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升温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加装中冷器,来降低发动机的进气温度。
[0003]相关技术中,是根据发动机的当前进气温度,控制中冷器中液体流量大小,以得到目标进气温度。专利技术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0004]采用上述技术控制发动机的进气温度时,发动机失效的风险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中冷器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以及装置,降低了发动机失效的风险。
[0006]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冷器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设备、增压器、中冷器、进气管、发动机、压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调节阀,其中:
[0007]中冷器的进气口与增压器的出气口连通,中冷器的出气口与进气管的进气口连通,进气管的出气口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进气管内,用于测量中冷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冷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设备、增压器、中冷器、进气管、发动机、压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调节阀,其中:所述中冷器的进气口与所述增压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中冷器的出气口与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内,用于测量中冷后的进气温度;所述压强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气缸内,用于测量所述气缸内的压强;所述调节阀用于调节冷却液进入所述中冷器的流量大小;所述控制设备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压强传感器和所述调节阀连接,所述控制设备用于根据所述压强传感器得到的压强,控制所述调节阀的开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包括串联的一级中冷器和二级中冷器,所述调节阀包括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其中:所述第一调节阀,用于调节来自高温水泵的冷却液进入所述一级中冷器的流量大小;所述第二调节阀,用于调节来自低温水泵的冷却液进入所述二级中冷器的流量大小;相应地,所述控制设备,用于根据所述压强传感器得到的压强,控制所述第一调节阀和所述第二调节阀的开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具体用于:响应于所述压强与爆压阈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值,增大所述第一调节阀的开度,并减小所述第二调节阀的开度,以增大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进气温度;或者,响应于所述压强与爆压阈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值,减小所述第一调节阀的开度,并增大所述第二调节阀的开度,以减小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进气温度,所述第二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门限值。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还用于:响应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得到的进气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增大所述第一调节阀的开度,并减小所述第二调节阀的开度,以增大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进气温度;响应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得到的进气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减小所述第一调节阀的开度,并增大所述第二调节阀的开度,以减小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进气温度,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5.一种中冷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中冷器控制系统,所述中冷器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设备、增压器、中冷器、进气管、发动机、压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调节阀,其中,所述中冷器的进气口与所述增压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中冷器的出气口与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内,用于测量中冷后的进气温度;所述压强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气缸内,用于测量所述气缸内的压强;所述调节阀用于调节冷却液进入所述中冷器的流量大小;所述控制设备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压强传感器和所述调节阀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杨王洪山李庆强许连超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