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514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架,包括底架,所述底架的上表面中间部位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背托板,所述背托板的一端底部与底架之间设置有用于对背托板的角度进行调整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底架的上表面边侧设置有四个可拆卸的用于对肢体进行固定支撑的肢体固定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托杆及第二托杆,使得当患者躺在该支架上时,其与支架贴近的一侧处于镂空状态,从而有利于其背部的通风,从而有利于患者周围空气的流动,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散热,进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进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进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架


[0001]本技术涉及烧伤科
,具体是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架。

技术介绍

[0002]烧伤一般指热力,包括热液(水、汤、油等)、蒸气、高温气体、火焰、炽热金属液体或固体(如钢水、钢锭)等所引起的组织损害,主要指皮肤和/或黏膜,严重者也可伤及皮下或/和黏膜下组织,如肌肉、骨、关节甚至内脏。烫伤是由热液、蒸气等所引起的组织损伤,是热力烧伤的一种。
[0003]大面积皮肤损伤患者,如烧伤、压疮、剥脱性皮炎等,除常规治疗即清创换药、抗炎、补液、支持、择期切痂植皮等治疗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暴露疗法,暴露疗法是将创面彻底暴露,为创面局部创造一个清洁、温暖、微湿,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具有预防与控制创面感染的作用。
[0004]目前在烧伤科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烧伤患者需要经常更换体位,让其创伤部位暴露出来,从而使得医护人员需要每隔一端时间就要对患者进行翻身进行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受压,创面能够充分暴露,促进干燥,减少感染,但经常翻身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需要医护人员具有技术及经验,且翻身时,会使得患者处于俯卧位,容易使患者感到恐惧和不安全,而且俯卧位可加重喉头水肿,甚至发生窒息,特别是对处于休克期、心血管系统不稳定及呼吸障碍者不能使用俯卧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架,包括底架,所述底架的上表面中间部位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背托板,所述背托板的一端底部与底架之间设置有用于对背托板的角度进行调整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底架的上表面边侧设置有四个可拆卸的用于对肢体进行固定支撑的肢体固定机构。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架为矩形的框体结构,所述底架位于背托板一侧的上表面低于另一侧的上表面,且所述背托板水平时的上表面与背托板较高一侧的上表面平齐。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背托板的表面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内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第二托杆,所述底架位于较高一侧的内壁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第一托杆,通过设置的第一托杆及第二托杆,使得当患者躺在该支架上时,其与支架贴近的一侧处于镂空状态,从而有利于其背部的通风,从而有利于患者周围空气的流动,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散热,进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
两端均固定套设有第一连杆,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顶端均通过转轴与背托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的两端位于第一连杆的外侧处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底部通过转轴与底架的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杆至少有一端设置有用于对第二连杆进行锁紧的固定机构,通过拉动或按压背托板的端部,由于第一连杆的底部与转动杆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在对背托板施加压力时,第一连杆会带动转动杆转动,由于转动杆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从而会使得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对背托板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使得当患者的背部伤势较重时,可使得背托板倾斜至一定的角度,从而增大背部与空气的接触范围,更加有利于受伤部位的通风散热,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且通过角度的调整,并在第二托杆的作用下,使得患者背部的创伤面暴露在外面,始终处于通风状态,从而不需要隔段时间对患者进行翻身操作,使得患者靠在该支架上就可以暴露创伤面,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当患者的背部没有创伤时,可将背托板调节至水平状,灵活性强。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转动杆端部的螺柱,所述螺柱的端部延伸至第二连杆的外侧并螺纹连接有锁紧旋钮,通过螺柱与锁紧旋钮的设置,当拧紧锁紧旋钮时,锁紧旋钮就会与第二连杆紧密接触,从而对第二连杆与转动轴进行固定,从而不能对背托板的角度进行调整。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架的两侧位于第二连杆处设置有U型缺口,通过U型缺口的设置,便于对锁紧旋钮进行操作。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肢体固定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伸缩杆、以及与第一伸缩杆顶端固定连接的第二伸缩杆,且所述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垂直分布,且所述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上均设置有锁紧螺栓,所述第二伸缩杆的端部设置有竖直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顶端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弧形槽,且所述托板上设置有用于对肢体进行固定的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与托板之间通过魔术贴或按扣固定连接,通过第一伸缩杆的设置,便于对托板的高度进行调整,通过第二伸缩杆的设置,便于对托板的横向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便于将托板调节至合适的位置,使得患者的肢体可以搭在托板的弧形槽中,并通过固定带对肢体进行固定,从而使得肢体上的创伤面充分暴露在外,有利于肢体创伤面的通风散热,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底部设置有插板,所述底架的两边侧上表面均设置有等间距有序分布的插口,所述插口的尺寸与插板的尺寸相吻合,且所述底架的侧壁设置有与插口相连通的通孔,所述插板上设置有与通孔对应分布的螺纹孔,所述插板与插口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插口与插板之间的配合,便于对肢体固定机构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便适用于不同的患者,灵活性强,且当患者的肢体没有烧伤时,可通过拧松螺栓,将肢体固定机构进行拆卸。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托杆及第二托杆,使得当患者躺在该支架上时,其与支架贴近的一侧处于镂空状态,从而有利于其背部的通风,从而有利于患者周围空气的流动,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散热,进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0017]2、通过拉动或按压背托板的端部,由于第一连杆的底部与转动杆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在对背托板施加压力时,第一连杆会带动转动杆转动,由于转动杆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从而会使得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对背托板的倾斜角度进行
调整,使得当患者的背部伤势较重时,可使得背托板倾斜至一定的角度,从而增大背部与空气的接触范围,更加有利于受伤部位的通风散热,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且通过角度的调整,并在第二托杆的作用下,使得患者背部的创伤面暴露在外面,始终处于通风状态,从而不需要隔段时间对患者进行翻身操作,使得患者靠在该支架上就可以暴露创伤面,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0018]3、通过第一伸缩杆的设置,便于对托板的高度进行调整,通过第二伸缩杆的设置,便于对托板的横向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便于将托板调节至合适的位置,使得患者的肢体可以搭在托板的弧形槽中,并通过固定带对肢体进行固定,从而使得肢体上的创伤面充分暴露在外,有利于肢体创伤面的通风散热,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因患者仰卧抬高患肢,加速了毛细血管及静脉的血液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0019]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架,包括底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的上表面中间部位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背托板(2),所述背托板(2)的一端底部与底架(1)之间设置有用于对背托板(2)的角度进行调整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底架(1)的上表面边侧设置有四个可拆卸的用于对肢体进行固定支撑的肢体固定机构(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为矩形的框体结构,所述底架(1)位于背托板(2)一侧的上表面低于另一侧的上表面,且所述背托板(2)水平时的上表面与背托板(2)较高一侧的上表面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托板(2)的表面设置有开口(4),所述开口(4)内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第二托杆(5),所述底架(1)位于较高一侧的内壁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第一托杆(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杆(6),所述转动杆(6)的两端均固定套设有第一连杆(8),两个所述第一连杆(8)的顶端均通过转轴与背托板(2)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6)的两端位于第一连杆(8)的外侧处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9),所述第二连杆(9)的底部通过转轴与底架(1)的内壁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杆(6)至少有一端设置有用于对第二连杆(9)进行锁紧的固定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烧伤科的助愈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盼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