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折弯模具以及折弯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4998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折弯模具以及具有该组合折弯模具的折弯机,该组合折弯模具包括平行布置且均为直条状的第一压模,第二压模和第一折刀,所述第一压模设有第一工作平面以及沿第一工作平面伸出的第一压模尖端,且所述第一压模位于所述第一工作平面的单侧;所述第二压模设有第三工作平面,且所述第二压模位于所述第三工作平面的单侧;所述第一折刀设置有第三过渡面与沿所述第三过渡面外法向凸出的第一圆弧工作面;第一压模尖端与第二压模尖端位于第一工作平面法线的同侧;第一折刀设置于第一工作平面的法线的与第一压模尖端同侧,且所述第一圆弧工作面面向第一压模。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可折负角,可双面折弯,可连续加工的特点。可连续加工的特点。可连续加工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组合折弯模具以及折弯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折弯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折弯模具以及使用该组合折弯模具的折弯机。

技术介绍

[0002]工业设备的外壳或其他结构件与覆盖件大量使用金属板材,为了提高使用的结构件以及覆盖件的强度与安全性,通常需要设计凹凸的加强肋以及翻边。对金属板材的成型加工按照需求与形状的不同可以使用冲压或者折弯。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运用折弯工艺加工板材翻边或者对板材进行立体翻折。板材折弯时通常通过在通用折弯机上使用固定放置的具有凹槽的下模配合上下运动的上模将板材沿压弯线压入凹槽,将板材赋形成指定角度。现有的折弯模具同一副折弯模具的折弯设备由于模具自身形状的限制能够折弯的角度是受限的,不能折弯出小于下模凹槽角度的折角,并且,同时运行一次只能完成一个折弯动作。因此当折弯不同厚度的材料或者当折弯角度的范围变化较大时,均需要更换不同规格的折弯模具。综上所述,现有的折弯模具存在通用性差,折弯形状有限,连续生产工艺性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的折弯模具存在的通用性差,连续生产工艺性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折弯模具以及使用该组合折弯模具的折弯机。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组合折弯模具,包括以下模具组件:
[0007]直条状的第一压模,该第一压模的周向设置有第一工作平面,所述第一压模位于所述第一工作平面的单侧,并沿所述第一工作平面向一侧凸出形成第一压模尖端,所述第一压模尖端由第一工作平面与第二工作平面所夹形成,所述第一压模尖端的端部为连接所述第一工作平面与第二工作平面的第一过渡面,
[0008]所述第一工作平面与所述第二工作平面之间的夹角α1满足:
[0009]25
°
≤α1<90
°

[0010]所述第一工作平面与所述第二工作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d1满足:
[0011]0.5mm≤d1≤2.5mm;
[0012]直条状的第二压模,该第二压模的周向设置有第三工作平面,所述第二压模位于所述第三工作平面的单侧;
[0013]直条状的第一折刀,该第一折刀的周向设置有第三过渡面以及与所述第三过渡面连接的沿所述第三过渡面外法向凸出的第一圆弧工作面,所述第一圆弧工作面的半径r1满足:
[0014]r1≥2.25mm;
[0015]所述第一压模、第二压模、第一折刀在长度方向平行布置,所述第一工作平面与所
述第三工作平面相向平行布置,所述第一压模尖端与所述第二压模尖端位于所述第一工作平面法线的同侧;所述第一折刀设置于第一工作平面的法线的与第一压模尖端同侧,且所述第一圆弧工作面面向第一压模。
[0016]优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模沿所述第三工作平面向一侧凸出形成第二压模尖端,所述第二压模尖端由第三工作平面与第四工作平面所夹形成,所述第二压模尖端的端部为连接所述第三工作平面与第四工作平面的第二过渡面,
[0017]所述第三工作平面与所述第四工作平面之间的夹角α2满足:
[0018]25
°
≤α2<90
°

[0019]所述第三工作平面与所述第四工作平面之间的最小距离d2满足:
[0020]0.5mm≤d2≤2.5mm;
[0021]所述组合折弯模具还设置有直条状的第二折刀,该第二折刀的周向设置有第四过渡面以及与所述第四过渡面连接的沿所述第四过渡面外法向凸出的第二圆弧工作面,所述第二圆弧工作面的半径r2满足:
[0022]r2≥2.25mm;
[0023]所述第一折刀与所述第二折刀在长度方向平行布置,所述第二折刀设置于第一工作平面的法线的与第一压模尖端同侧,且所述第二圆弧工作面面向第二压模。
[0024]优选的,所述第一压模与所述第二压模形状对称,所述第一折刀与所述第二折刀形状对称。
[0025]优选的,所述第一压模、第二压模、第一折刀、第二折刀均沿长度方向分为多个独立的直条分段。
[0026]具体的,长度为l的模具组件的多个所述直条分段的长度满足:任意直条分段组合拼接后可以得到所有l/20

l的整数长度。
[002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折弯机,包括上述的组合折弯模具,还包括驱动所述折弯模具的运动机构、伺服控制装置以及上位机。
[0028]本专利技术通过创新折弯工作方式,使用第一压模的第一工作面、第二压模的第三工作面将板材压紧定位,通过第一折刀的顶压作用,将板材沿过渡面折弯,由于夹角α1、α2的值小于90度,因此可以折负角(小于90度的折弯角),通过第一折刀与第二折刀的配合,可以实现向正反两面的折弯加工,实现任意折弯角度的加工,配合折弯机程序控制所述折合折弯模具的协调动作可以实现复杂难加工折弯工件的加工,多个折弯工步的连续加工,扩展折弯工艺的运用范围,克服现有折弯工艺存在的通用性差,折弯形状有限,连续生产工艺性差的缺点。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组合折弯模具的第一压模的截面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组合折弯模具的第一压模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组合折弯模具的第二压模的截面示意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组合折弯模具的第二压模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组合折弯模具的第一折刀的截面示意图;
[0034]图6为本专利技术组合折弯模具的第二折刀的截面示意图;
[0035]图7为本专利技术组合折弯模具的实施例1整体组成结构示意图;
[0036]图8为本专利技术组合折弯模具的实施例1折弯时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7]图9为本专利技术组合折弯模具的实施例2整体组成结构示意图;
[0038]图10为本专利技术组合折弯模具折小角度时的折弯示意图;
[0039]图中:
[0040]11第一压模;12第二压模;13第一折刀;14第二折刀;
[0041]11S1第一工作平面;11S2第二工作平面;11S3第一过渡面;11B1第一压模尖端;
[0042]12S1第三工作平面;12S2第四工作平面;12S3第二过渡面;12B1第二压模尖端;
[0043]13S1第三过渡面;13S2第一圆弧工作面;
[0044]14S1第四过渡面;14S2第二圆弧工作面;
[0045]ST待折弯板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中,附图尺寸比例并不代表实际尺寸比例,其只用于体现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连接关系,名称相同或标号相同的部件代表相似或相同的结构,且仅限于示意的目的。
[0047]本说明书的附图中的坐标系方向规定如下,Y轴表示模具长度方向,Z轴表示第二压模运动方向,X轴表示板料进给方向。
[0048]图1的截面示意图为本专利技术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模具组件:直条状的第一压模(11),该第一压模(11)的周向设置有第一工作平面(11S1),所述第一压模(11)位于所述第一工作平面(11S1)的单侧,并沿所述第一工作平面(11S1)向一侧凸出形成第一压模尖端(11B1),所述第一压模尖端由第一工作平面(11S1)与第二工作平面(11S2)所夹形成,所述第一压模尖端(11B1)的端部为连接所述第一工作平面(11S1)与第二工作平面(11S2)的第一过渡面(11S3),所述第一工作平面(11S1)与所述第二工作平面(11S2)之间的夹角α1满足:25
°
≤α1<90
°
,所述第一工作平面(11S1)与所述第二工作平面(11S2)之间的最小距离d1满足:0.5mm≤d1≤2.5mm;直条状的第二压模(12),该第二压模(12)的周向设置有第三工作平面(12S1),所述第二压模(12)位于所述第三工作平面(12S1)的单侧;直条状的第一折刀(13),该第一折刀的周向设置有第三过渡面(13S1)以及与所述第三过渡面连接的沿所述第三过渡面外法向凸出的第一圆弧工作面(13S2),所述第一圆弧工作面的半径r1满足:r
i
≥2.25mm;所述第一压模(11)、第二压模(12)、第一折刀(13)在长度方向平行布置,所述第一工作平面(11S1)与所述第三工作平面(12S1)相向平行布置,所述第一压模尖端(11B1)与所述第二压模尖端(12B1)位于所述第一工作平面(11S1)法线的同侧;所述第一折刀(13)设置于第一工作平面(11S1)的法线的与第一压模尖端(11B1)同侧,且所述第一圆弧工作面(13S2)面向第一压模(1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模(12)沿所述第三工作平面(12S1)向一侧凸出形成第二压模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元义叶良鹏叶剑锋臧文富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中意机床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