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4236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及使用方法,结构设有固定座、指示装置、顶盖,指示装置底部嵌入固定座内部且活动卡合,顶盖嵌固安装在指示装置上方,通过定位装置受到侧推力,抵球的球状形态,令其转动,且能有小幅度位置变动,有效缓冲与板架端面的相抵力,由折动架发生铰接摆折,灵活变动安装槽的径宽大小,减少板架卡合安装过程的阻碍力,由韧块的韧性配合弹簧钢向抵球有一定的反弹力,令抵球受到侧向的反撑弹作用力,便于其较好的贴合在板架外端面上,且抵球与韧块自身的韧性和防滑性质,利于定位装置与板架外端面呈韧性面接触,防止硬性磨损,有效避免板架与安装槽因磨损情况而容易导致安装不稳的问题。况而容易导致安装不稳的问题。况而容易导致安装不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设备领域装置,特别是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的交通工具,其越来越普遍,交通干道上的交通行驶规则也越来越多,为缓冲较大的行车流量,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在交通干道上为左转车辆提供行驶车道,有效提高通行效率。
[0003]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存在以下不足:借道左转指示灯是为左转车辆提供是否可以左转信息的指示设备,由于设备用于户外,长期风吹日晒,需要经常性维护检修,而指示设备与安装座之间呈硬性安装,经常性来回取出和安置,容易使安装卡槽的接触面出现磨损,导致后续将设备板架装入安装座中,出现松动,安装不稳定的情况。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及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1)、指示装置(2)、顶盖(3),所述指示装置(2)底部嵌入固定座(1)内部且活动卡合,所述顶盖(3)嵌固安装在指示装置(2)上方;所述指示装置(2)包括板架(21)、文字牌(22)、秒数牌(23)和信号灯(24),板架(21)底部嵌入固定座(1)内部且活动卡合,板架(21)竖直设置,信号灯(24)、秒数牌(23)和文字牌(22)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于板架(21)的同一面上;顶盖(3)嵌固安装在板架(21)顶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其特征在于:固定座(1)包括座体(11)、安装槽(12)和底板(13),座体(11)的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空心的安装槽(12),座体(11)上部开设有连通内部空心的开口;指示装置(2)底部嵌入安装槽(12)中且活动卡合,座体(11)外侧底部嵌固连接于底板(13)中间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其特征在于:座体(11)包括框体(111)和定位装置(112),框体(111)用于固定板架(21),框体(111)内部中空,安装槽(12)位于框体(111)内侧中间位置处,框体(111)底部与底板(13)嵌固连接,定位装置包括四个折动架(a3)和两个定位板,定位板竖直设置于安装槽(112)相对的两侧,两个折动架(a3)倾斜于一个定位板设置,折动架(a3)一端与定位板一侧铰接,框体(111)内壁具有滑槽,折动架(a3)另一端与框体(111)内壁滑动连接;两块折动架(a3)处于滑槽处的一端之间连接有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包括抵触块(a1)和硬板(a2);折动架(a3)与硬板(a2)铰接,抵触块(a1)固定于硬板(a2)上背离折动架(a3)的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块(a1)包括韧块(a11)、弹簧钢(a12)和抵球(a13);韧块(a11)一侧固定于硬板(a2)的远折动架(a3)表面上,弹簧钢(a12)为弧状,韧块(a11)另一侧内嵌有弹簧钢(a12),抵球(a13)与韧块(a11)内嵌有弹簧钢(a12)的一侧相穿接,抵球(a13)为球形,抵球(a13)部分设置于弹簧钢(a12)内部 ,抵球(a13)与弹簧钢(a12)间隙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借道左转防越线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板(q1)、活动体(q2)、腔室(113)和竖轨(q3);横板(q1)设置于安装槽(12)底部的框体(11)上,横板(q1)上分布有多个通孔;横板(q1)与框体(11)内底部之间具有腔室(113);竖轨(q3)顶端嵌合在横板(q1)底部;活动体(q2)包括轴杆(q21)、附带板(q22)和连接杆(q23);两块附带板(q22)与轴杆(q21)铰接且分别位于其两侧且呈V形,轴杆(q21)与竖轨(q3)滑动配合,两块附带板(q22)顶端与横板(q1)底部滑动连接,初始状态下两块附带板(q22)与横板(q1)底部趋于贴合,两块附带板(q22)与横板(q1)形成相对密封的空间,两块附带板(q22)处于横板(q1)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喜敏段付德王红然张世刚李昕颖毛星雨朱锐罗浪宋宇翔王浩浩张纪元王钧岭赵毅刘沈磊李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