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一次性使用的开放气道管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3936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良型一次性使用的开放气道管路装置,包括管路本体,管路本体采用硬质塑料制成,管路本体的前端是用于插入气道的置入端,管路本体远离置入端的后部为主体段,管路本体靠近置入端的前部设有一截内径和外径均缩小的细径段,细径段与主体段之间的过渡部位为内径由后向前先逐渐缩小再逐渐增大的坡形结构,细径段的外部包覆有柔性硅胶套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管路本体前部设置细径段,并将细径段与主体段之间的过渡部位设置为内径由后向前先逐渐缩小再逐渐增大的坡形结构,当管路本体为口咽通气管时,坡形结构可以避免吸痰过程中发生吸痰管的嵌顿;通过在细径段的外部包覆柔性硅胶套管,可以大大减少管路放置时的粘膜损伤。放置时的粘膜损伤。放置时的粘膜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良型一次性使用的开放气道管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良型一次性使用的开放气道管路装置,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0002]临床上,伴有呼吸困难的患者通常需要在及时开放气道,继续吸痰或通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目前常用的开放气道的管路有口咽通气管和气管插管,口咽通气管置管时间短,但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阻塞物,有时需要配合吸痰管使用;气管插管能充分清除气道阻塞物,但置管时间长。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院前急救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不论是放置口咽通气管还是气管插管,都会损伤患者的口腔粘膜(笔者有遇到过患者在放置气管插管过程中因咽喉壁被器械损伤而导致巨大血泡的情况),而对于危重患者来说,这些损伤会加重患者感染(尤其是凝血功能异常者)。
[000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开放气道管路(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进行改良,以减轻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巧妙,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改良型一次性使用的开放气道管路装置。
[0005]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改良型一次性使用的开放气道管路装置,包括管路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本体采用硬质塑料制成,管路本体的前端是用于插入气道的置入端,管路本体远离置入端的后部为主体段,管路本体靠近置入端的前部设有一截内径和外径均缩小的细径段,所述细径段与主体段之间的过渡部位为内径由后向前先逐渐缩小再逐渐增大的坡形结构,所述细径段的外部包覆有柔性硅胶套管。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细径段的外径从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大,所述柔性硅胶套管的内径则从后端向前端逐渐减小。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细径段的外表面设有若干道相互平行的半环形凸筋,且相邻的半环形凸筋在圆周方向上呈交错分布;所述柔性硅胶套管的内表面设有与若干道所述半环形凸筋一一对应吻合的若干个半环形凹槽。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柔性硅胶套管前端的内边沿设有环形定位肩,所述环形定位肩的内侧面与管路本体的前端面紧密抵接;所述柔性硅胶套管前端的外边沿设为圆弧形。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路本体为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
[001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1]1)、本技术结构巧妙,设计合理,通过在管路本体前部设置细径段,并将细径段与主体段之间的过渡部位设置为内径由后向前先逐渐缩小再逐渐增大的坡形结构,当管路本体为口咽通气管时,坡形结构可以避免吸痰过程中发生吸痰管的嵌顿。
[0012]2)、本技术通过在细径段的外部包覆柔性硅胶套管,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管路放置时与粘膜接触过程中的粘膜损伤。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0015]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0016]图4为图2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1管路本体

、1a

主体段、1b

细径段、1c

坡形结构、1d

半环形凸筋、2

柔性硅胶套管、2a

半环形凹槽、2b

环形定位肩。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图3所示,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改良型一次性使用的开放气道管路装置,包括管路本体1,所述管路本体1采用硬质塑料制成,管路本体1的前端是用于插入气道的置入端,管路本体1远离置入端的后部为主体段1a,管路本体1靠近置入端的前部设有一截内径和外径均缩小的细径段1b,所述细径段1b与主体段1a之间的过渡部位为内径由后向前先逐渐缩小再逐渐增大的坡形结构1c,所述细径段1b的外部包覆有柔性硅胶套管2。
[0020]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细径段1b的外径从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大,所述柔性硅胶套管2的内径则从后端向前端逐渐减小。如此设置,可以让柔性硅胶套管2更牢固可靠地结合在细径段1b之上。
[002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细径段1b的外表面设有若干道相互平行的半环形凸筋1d,且相邻的半环形凸筋1d在圆周方向上呈交错分布;所述柔性硅胶套管2的内表面设有与若干道所述半环形凸筋1d一一对应吻合的若干个半环形凹槽2a。如此设置,通过半环形凸筋1d与半环形凹槽2a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可以防止柔性硅胶套管2在细径段1b上发生轴向窜动,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柔性硅胶套管2发生周向转动,全面提升柔性硅胶套管2固定的牢固程度。
[0022]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硅胶套管2前端的内边沿设有环形定位肩2b,所述环形定位肩2b的内侧面与管路本体1的前端面紧密抵接;所述柔性硅胶套管2前端的外边沿设为圆弧形。如此设置,柔性硅胶套管2的前端完全包覆着硬质的管道本体,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口腔粘膜损伤。
[0023]本技术中的管路本体1既可以为口咽通气管,又可以是气管插管,只要采用了上述的结构,都有利于减轻管道置入过程中对口腔粘膜造成的损伤。
[0024]本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0025]当管路本体1为口咽通气管时,先使患者摆好合适的体位,然后吸净口腔及咽部分泌物,再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放置方法将口咽通气管放入口腔,然后测试人工气道是否通畅,防止舌或唇夹在牙和口咽通气管之间。由于口咽通气管的细颈段外部包覆有柔性硅胶套管2,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口咽通气管与粘膜接触过程中的粘膜损伤。当患者需要吸痰时,取吸痰管,连接负压装置,将吸痰管从口咽通气管的后端插入并向内推进,由于管路本体1
上的细径段1b与主体段1a之间的过渡部位为坡形结构1c,从而可以避免吸痰过程中发生吸痰管的嵌顿。当管路本体1为气管插管时,其置管方法仍然采用现有的常规方法,但柔性硅胶套管2可以大大减少口腔粘膜损伤。
[0026]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改良型一次性使用的开放气道管路装置,包括管路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本体(1)采用硬质塑料制成,管路本体(1)的前端是用于插入气道的置入端,管路本体(1)远离置入端的后部为主体段(1a),管路本体(1)靠近置入端的前部设有一截内径和外径均缩小的细径段(1b),所述细径段(1b)与主体段(1a)之间的过渡部位为内径由后向前先逐渐缩小再逐渐增大的坡形结构(1c),所述细径段(1b)的外部包覆有柔性硅胶套管(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一次性使用的开放气道管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径段(1b)的外径从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大,所述柔性硅胶套管(2)的内径则从后端向前端逐渐减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金玲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