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3708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的内腔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转轴,转轴的底部依次转动贯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并延伸至第二壳体的内腔与第一壳体内腔的底部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电机和传动机构,采用电力驱动的方式解决物理治疗师做牵伸治疗效率低下,不能长时间为患者做徒手牵伸的问题,达到了提高治疗效率的目的;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单元,解决患者佩戴矫形器时,但患者出现痉挛、疼痛之后不能智能的调节牵伸的角度和力度,从而可能导致加剧痉挛或者患者痛苦的问题,达到了可实时监测和智能调节的目的。达到了可实时监测和智能调节的目的。达到了可实时监测和智能调节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为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

技术介绍

[0002]脑血管意外常常并发肘关节张力过高的情况,即肱二头肌的长期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针对这种问题,临床上经常采取物理治疗的方法,治疗师采用传统物理牵伸手法以及利用关节牵伸器来缓解肘关节张力过高,以及恢复关节活动度,其中,现有肘关节牵伸器在结构上主要有上臂托和前臂托两大部分组成,作用上主要是对紧张的肌肉进行固定角度的静态牵伸,比如:渐进式的肘关节牵伸器和配置砝码的肘关节牵伸器,通过固定角度的静态牵伸来达到降低肌张力的目的。
[0003]在临床上常采用传统物理手法和现有的静态肘关节牵伸器来进行持续的牵伸,但由于传统物理手法需要治疗师徒手操作,治疗时间有限,且十分低效;同时,现有的肘关节牵伸器主要是静态的固定牵伸仪器,调整一个固定的角度之后对患者进行静态的牵伸,无法时刻检测患者的痉挛状态,以及当患者的肌张力变化时及时调整牵伸的角度和力度,不可避免会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中止牵伸,研究表明,短暂的牵张只能产生弹性延展,而只有反复多次的、持续较久的牵张才能产生较多的塑性延展,因此关节活动度训练必须采用反复多次以及持续长时间的牵张方式,现有的技术不能充分满足,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具备可进行长时间反复牵伸的优点,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腔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底部依次转动贯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并延伸至第二壳体的内腔与第一壳体内腔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内腔的底部且位于远离转轴的一侧转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顶部转动贯穿第一壳体并延伸至第一壳体的外部,所述转轴与传动轴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转轴与传动轴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轴的表面且位于第一壳体的外部套接有第一臂托,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且位于第一臂托的对应处固定安装有第二臂托。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臂托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第一壳体的顶部且位于靠近第二壳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单元,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分别固定套接在转轴和传动轴的表面,所述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的底部延伸第二壳体的内腔与第二壳体的内腔螺纹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电机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一侧电性连接有充电接头,所述充电接头的一端贯穿第二壳体并延伸至第二壳体的外部。
[0010]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单元、蓄电池和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臂托活动套接在传动轴的顶部,所述传动轴的表面且位于第二臂托的顶部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的底部与第二臂托的顶部贴合。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设置电机和传动机构,采用电力驱动的方式解决物理治疗师做牵伸治疗效率低下,不能长时间为患者做徒手牵伸的问题,达到了提高治疗效率的目的。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单元,解决患者佩戴矫形器时,但患者出现痉挛、疼痛之后不能智能的调节牵伸的角度和力度,从而可能导致加剧痉挛或者患者痛苦的问题,达到了可实时监测和智能调节的目的;
[0015]3、本技术在实现智能调节之后,可长时间进行佩戴,避免出现当患者疼痛之后拆卸下矫形器后又不能在痉挛缓解之后及时再次佩戴,尤其在夜晚,从而导致患者的肌肉紧张,没能很好的得到牵伸,出现关节挛缩畸形,肌肉短缩等不良的后果,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和康复结局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第一皮带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第一齿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电机;4、转轴;5、传动轴;6、传动机构;7、第一臂托;8、第二臂托;9、压力传感器;10、控制单元;11、第一皮带轮;12、第二皮带轮;13、端盖;14、蓄电池;15、充电接头;16、螺母;17、第一齿轮;18、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1:
[0024]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包括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壳体2,第二壳体2的内腔固定安装有电机3,第二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端盖13,端盖13的底部延伸第二壳体2的内腔与第二壳体2的内腔螺纹连接;
[0025]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转轴4,转轴4的底部依次转动贯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并延伸至第二壳体2的内腔与第一壳体1内腔的底部转动连接,第一壳体1内腔的底部且位于远离转轴4的一侧转动连接有传动轴5,传动轴5的顶部转动贯穿第一壳体1并延伸至第一壳体1的外部,转轴4与传动轴5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6,转轴4与传动轴5通过传动机构6传动连接;
[0026]传动轴5的表面且位于第一壳体1的外部套接有第一臂托7,第一壳体1的一侧且位于第一臂托7的对应处固定安装有第二臂托8,第二臂托8活动套接在传动轴5的顶部,传动轴5的表面且位于第二臂托8的顶部螺纹连接有螺母16,螺母16的底部与第二臂托8的顶部贴合;通过设置螺母16,用于方便对第二臂托8进行拆卸并对其初始角度进行调节,以以适应不同人群;
[0027]通过将第一臂托7与患者的前臂进行安装和固定,将第二臂托8与患者的上臂进行固定,其中第一臂托7和第二臂托8的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绑带和魔术贴,用于对第一臂托7和第二臂托8进行固定;
[0028]肘关节位置就在第一臂托7和第二臂托8中间的位置,第一臂托7和第二臂托8之间张开的角度就可以控制肘关节伸直的角度,一般中风后病人肘关节都是屈曲挛缩,所以要进行伸直方向的牵伸,两个臂托之间张开的角度由中间的电机3控制;
[0029]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包括第一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壳体(2),所述第二壳体(2)的内腔固定安装有电机(3),所述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转轴(4),所述转轴(4)的底部依次转动贯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并延伸至第二壳体(2)的内腔与第一壳体(1)内腔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内腔的底部且位于远离转轴(4)的一侧转动连接有传动轴(5),所述传动轴(5)的顶部转动贯穿第一壳体(1)并延伸至第一壳体(1)的外部,所述转轴(4)与传动轴(5)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6),所述转轴(4)与传动轴(5)通过传动机构(6)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轴(5)的表面且位于第一壳体(1)的外部套接有第一臂托(7),所述第一壳体(1)的一侧且位于第一臂托(7)的对应处固定安装有第二臂托(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托(7)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9),第一壳体(1)的顶部且位于靠近第二壳体(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单元(10),所述压力传感器(9)通过导线与控制单元(10)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调整的肘牵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晓佳邹积华邱乾郭艺贤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