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弹力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3550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弹力面料,包括面料本体,为主要的面料结构,所述面料本体从外到内依次设有耐磨层、隔温层、吸湿层、抗菌层、隔层、碳纤维层和抗皱层;耐磨层,设置在所述面料本体的外表面,所述耐磨层一端与隔温层外表面相互贴合;吸湿层,位于所述隔温层的一端外表面,所述吸湿层一端与抗菌层外表面相互贴合;隔层,位于所述面料本体的中端位置,所述隔层一端与碳纤维层相互贴合;所述碳纤维层,设置在所述面料本体的内表面。该双层弹力面料,使面料材料层内处于负压状态,并由面料的弹性进行形状复位,能够对面料内部进行快速风干,且配合抗菌层和碳纤维层,能够很好的阻止细菌在布料内滋生,增加抗菌性能。增加抗菌性能。增加抗菌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弹力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弹力面料
,具体为一种双层弹力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面料的种类较多,主要由化学纤维加工成的交织物,弹力面料表面绒毛密集,具有很强的回弹性能,手感细腻柔软,光泽亮丽,色牢度高,适合做服装的内胆或睡衣,也可直接进行穿着,保暖性远好于普通的珊瑚绒和法兰绒。
[0003]然而现有的弹力面料功能单一,面料纤维线之间缺少韧性,导致抗拉性较差,在褶皱时,容易出现永久性折弯,即使熨烫也无法完全复原,并且内部抗菌效果差,尤其布料材料层较多,布料层较厚,内部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布料在热量的熏发下出现臭味,导致穿戴舒适感较差,因此,需要一种双层弹力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弹力面料,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弹力面料功能单一,面料纤维线之间缺少韧性,导致抗拉性较差,在褶皱时,容易出现永久性折弯,即使熨烫也无法完全复原,并且内部抗菌效果差,尤其布料材料层较多,布料层较厚,内部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布料在热量的熏发下出现臭味,导致穿戴舒适感较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弹力面料,包括:
[0006]面料本体,为主要的面料结构,所述面料本体从外到内依次设有耐磨层、隔温层、吸湿层、抗菌层、隔层、碳纤维层和抗皱层;
[0007]耐磨层,设置在所述面料本体的外表面,所述耐磨层一端与隔温层外表面相互贴合;
[0008]吸湿层,位于所述隔温层的一端外表面,所述吸湿层一端与抗菌层外表面相互贴合;
[0009]隔层,位于所述面料本体的中端位置,所述隔层一端与碳纤维层相互贴合;
[0010]所述碳纤维层,设置在所述面料本体的内表面,所述碳纤维层位于隔层与抗皱层之间;
[0011]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耐磨层的厚度小于隔温层厚度,所述隔温层与耐磨层和吸湿层相互贴合,所述隔温层厚度大于吸湿层厚度。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耐磨层与隔温层相互贴合,能够减少面料之间的缝隙,并且配合吸湿层,从而可以保证面料的保温性,避免面料因湿气而影响隔温性能。
[0013]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隔层中端设置有弹力棉,所述弹力棉内部等间距分布有机凝胶球。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层为面料的基层,并以隔层为基点分为两层,根据隔层内的弹力结构,可以使面料双层均具有弹力效果,从而能够增加面料整体的韧性。
[0015]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隔层内表面设置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通过聚丙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与弹力棉相互连接,所述聚丙烯纤维螺旋缠绕在聚四氟乙烯纤维外表面,所述聚丙烯纤维外表面连接有中空纱线,所述聚酯纤维线另一端连接有中空纱线。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丙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与弹力棉相互配合,能够很好的保证面料内部纤维的抗拉性,在面料内部纤维活动时,避免纤维之间形成错位而影响面料弹性,从而增加面料的抗拉效果。
[001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碳纤维层内表面设置有活性炭纤维,所述活性炭纤维的中端连接有纤维球,所述活性炭纤维外表面连接有石墨烯纤维,所述活性炭纤维与石墨烯纤维之间形成通腔,所述石墨烯纤维与活性炭纤维相互螺旋缠绕。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碳纤维层内部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活性炭纤维与石墨烯纤维之间形成通腔,在活性炭纤维、纤维球和石墨烯纤维的相互配合,面料处于活动状态时,能够利用活动产生在面料内流动的空气,将通腔内的细菌进行排放,保证面料透气性的同时,还保证了面料内部的清洁效果。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双层弹力面料:
[0020]1.通过设置的聚丙烯纤维经纱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纬纱,可以使得布料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使用者身穿的时候更加舒适,方便身体的活动,同时通过等间距交错设置,可以使得布料料更加牢固,加强布料结构的稳固性,延长布料的使用寿命;
[0021]2.通过活性炭纤维与石墨烯纤维相互连接,在面料褶皱或挤压时,能够将空气进行压缩,并从通腔内喷出,使面料材料层内处于负压状态,并由面料的弹性进行形状复位,能够对面料内部进行快速风干,且配合抗菌层和碳纤维层,能够很好的阻止细菌在布料内滋生,增加抗菌性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隔层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碳纤维层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聚丙烯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面料本体;2、耐磨层;3、隔温层;4、吸湿层;5、抗菌层;6、隔层;7、碳纤维层;8、抗皱层;9、弹力棉;10、有机凝胶球;11、粘接层;12、聚丙烯纤维;13、聚四氟乙烯纤维;14、聚酯纤维线;15、中空纱线;16、活性炭纤维;17、纤维球;18、石墨烯纤维;19、通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层弹力面料,包括:
[0029]面料本体1,为主要的面料结构,面料本体1从外到内依次设有耐磨层2、隔温层3、
吸湿层4、抗菌层5、隔层6、碳纤维层7和抗皱层8;耐磨层2,设置在面料本体1的外表面,耐磨层2一端与隔温层3外表面相互贴合;吸湿层4,位于隔温层3的一端外表面,吸湿层4一端与抗菌层5外表面相互贴合;隔层6,位于面料本体1的中端位置,隔层6一端与碳纤维层7相互贴合;隔层6中端设置有弹力棉9,弹力棉9内部等间距分布有机凝胶球10;碳纤维层7,设置在面料本体1的内表面,碳纤维层7位于隔层6与抗皱层8之间;
[0030]耐磨层2的厚度小于隔温层3厚度,隔温层3与耐磨层2和吸湿层4相互贴合,隔温层3厚度大于吸湿层4厚度;,耐磨层2最为面料的最外层,具有良好的抗磨性能,并且耐磨层2内部间隙细小,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同时配合隔温层3,能够很好的为面料整体提供保温功能,隔温层3位于吸湿层4外表面,能够避免面料内部湿气侵蚀隔温层3,从而保证了面料的隔温效果;隔层6为面料的基层,以隔层6为中心点将面料分为双层,并且隔层6内部设置有弹力棉9,具有很好的弹性,同时配合弹力棉9内部的有机凝胶球10,能够很好的对抗外部对面料造成的挤压或割划,并且在面料受到挤压后,根据有机凝胶球10的弹性,可以迅速的对面料进行形状恢复,避免面料出现褶皱;隔层6内表面设置有粘接层11,粘接层11通过聚丙烯纤维12和聚四氟乙烯纤维13与弹力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弹力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料本体(1),为主要的面料结构,所述面料本体(1)从外到内依次设有耐磨层(2)、隔温层(3)、吸湿层(4)、抗菌层(5)、隔层(6)、碳纤维层(7)和抗皱层(8);耐磨层(2),设置在所述面料本体(1)的外表面,所述耐磨层(2)一端与隔温层(3)外表面相互贴合;吸湿层(4),位于所述隔温层(3)的一端外表面,所述吸湿层(4)一端与抗菌层(5)外表面相互贴合;隔层(6),位于所述面料本体(1)的中端位置,所述隔层(6)一端与碳纤维层(7)相互贴合;所述碳纤维层(7),设置在所述面料本体(1)的内表面,所述碳纤维层(7)位于隔层(6)与抗皱层(8)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弹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层(2)的厚度小于隔温层(3)厚度,所述隔温层(3)与耐磨层(2)和吸湿层(4)相互贴合,所述隔温层(3)厚度大于吸湿层(4)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简绎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