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53141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包括一个底座、四个支柱和一个第一固定框,第一固定框位于底座的顶部,四个支柱的底端分别与底座顶端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四个支柱的顶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框底端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框内腔的顶端和中部句均固定设有排料斗,其中一个排料斗的底端设置有破碎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两个第一电动辊,通过其中一个第一电动辊带动其中一个破碎筒顺时针旋转,另一个第一电动辊带动另一个破碎筒逆时针旋转,这样在两个破碎筒的相互挤压下即可将肥料大颗粒进行破碎,同时通过第二电动辊带动三个齿轮顺时针旋转,三个齿轮同时对固定轴挤压,可以使得固定轴带动活动板进行移动。板进行移动。板进行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整形
,具体为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肥料是指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而对于肥料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加工,使得肥料的颗粒大小相同;
[0003]现有的装置大多是通过电机带动搅拌叶进行快速旋转,对肥料颗粒进行加工,这样虽达到了破碎的目的,但是肥料的颗粒大小依旧无法保持一致,甚至有的肥料颗粒还会被打碎;
[0004]2、大多是通过人工手持肥料收集袋进行接料,时间久了,工作人员的要不会发酸,而且可能无法保证每个肥料收集袋中的肥料重量一致;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包括一个底座、四个支柱和一个第一固定框,所述第一固定框位于底座的顶部,四个所述支柱的底端分别与底座顶端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四个所述支柱的顶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框底端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框内腔的顶端和中部句均固定设有排料斗,其中一个所述排料斗的底端设置有破碎机构,所述破碎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框、第一电动辊和破碎筒,另一个所述排料斗的底部设置有抖动机构,所述抖动机构包括活动板、筛网、固定块和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框的顶端固定设有集料槽,所述集料槽的底端固定插接有自带阀门的排料管,所述底座的顶端设置有收料机构,所述收料机构包括第一立柱和活节铰链。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框固定在其中一个排料斗的底端,所述第一电动辊和破碎筒均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电动辊并排固定在第二固定框的内部,两个所述破碎筒分别固定套设在两个第一电动辊的外表面且两个破碎筒相配合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抖动机构还包括匚形框、第二电动辊、齿轮、限位块、固定环、限位杆、第一弹簧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活动板的一端活动贯穿第一固定框,所述活动板的顶端开设有通孔,所述筛网固定在通孔的内部,所述固定块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块分别固定在活动板一侧的两端,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块相对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匚形框固定在第一固定框一侧的中部,所述第二电动辊的两端分别与匚形框内腔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齿轮有三个,三个所述齿轮等间距固定套设在第二电动辊的外表面且三个齿轮均与固定轴抵触。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在第一固定框另一侧的中部,所述活动板另一侧的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限位块固定在凹槽内腔的一端,所述限位杆的一端活动贯穿限位块并与第二连接部内腔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活动套设在限位杆中部的外表面且固定环的一侧与活动板的另一侧抵触,所述第一弹簧活动套设在限位杆的外表面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部的一个内侧和固定环的一侧抵触。
[0010]优选的,所述收料机构还包括弧形卡块、收料桶、拨动块、第二立柱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立柱和弧形卡块均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立柱固定在底座顶部的一端,另一个所述第一立柱通过活节铰链与底座铰接,两个所述弧形卡块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一立柱相对一侧的顶端且两个弧形卡块相配合设置,所述弧形卡块位于两个第一立柱之间,所述第二立柱固定在底座顶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立柱的一侧和另一个第一立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拨动块固定在另一个第一立柱的顶端,所述弧形卡块的一侧印刻有刻度值,所述刻度值自下而上由小到大分布。
[0011]优选的,所述弧形卡块的一侧印刻有刻度值,所述刻度值自下而上由小到大分布。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框一侧的中部开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固定框一侧中部开口处固定设有卡框,所述卡框的内部卡合连接有封闭板。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设有两个第一电动辊,通过其中一个第一电动辊带动其中一个破碎筒顺时针旋转,另一个第一电动辊带动另一个破碎筒逆时针旋转,这样在两个破碎筒的相互挤压下即可将肥料大颗粒进行破碎,同时通过第二电动辊带动三个齿轮顺时针旋转,三个齿轮同时对固定轴挤压,可以使得固定轴带动活动板进行移动,同时第一弹簧给固定环施加一个弹力,固定环给活动板施加一个顶力,使得活动板及时进行复位,并且在第二电动辊、齿轮与第一弹簧的相互配合下使得活动板持续做往返运动并产生震动力,使得筛网上被破碎的肥料颗粒可以被筛分,同时使得肥料颗粒快速坠落到集料槽中。
[0015]2、通过设有第二弹簧,通过第二弹簧给其中一个第一立柱施加一个弹力,可以使得其中一个第一立柱带动其中一个活节铰链向另一个第一立柱靠近,这样在两个弧形卡块的相互夹持下即可对收料桶进行固定,之后即可将集料槽内部的肥料通过排料管排到收料桶的内部被收集,并且通过观看刻度值可以对进入到弧形卡块内部的肥料的多少进行判断,这样就不需要通过人工手持肥料收集袋进行接料,而且可以保证每个肥料收集袋中的肥料重量一致。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第一电动辊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底座;2、支柱;3、第一固定框;4、排料斗;501、第二固定框;502、第一电动辊;503、破碎筒;601、活动板;602、筛网;603、固定块;604、固定轴;605、匚形框;606、第二电动辊; 607、齿轮;608、限位块;609、固定环;6010、限位杆;6011、第一弹簧;6012、第二连接部;7、集料槽;8、排料管;901、第一立柱;902、活节铰链;903、弧形卡块;904、收料桶;905、拨
动块; 906、第二立柱;907、第二弹簧;1001、卡框;1002、封闭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包括一个底座1、四个支柱2和一个第一固定框3,第一固定框3位于底座1的顶部,四个支柱2的底端分别与底座1顶端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四个支柱2的顶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框3底端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框3内腔的顶端和中部句均固定设有排料斗4,其中一个排料斗4的底端设置有破碎机构,破碎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框501、第一电动辊502和破碎筒503,另一个排料斗4的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包括一个底座(1)、四个支柱(2)和一个第一固定框(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框(3)位于底座(1)的顶部,四个所述支柱(2)的底端分别与底座(1)顶端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四个所述支柱(2)的顶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框(3)底端的四个边角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框(3)内腔的顶端和中部句均固定设有排料斗(4),其中一个所述排料斗(4)的底端设置有破碎机构,所述破碎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框(501)、第一电动辊(502)和破碎筒(503),另一个所述排料斗(4)的底部设置有抖动机构,所述抖动机构包括活动板(601)、筛网(602)、固定块(603)和固定轴(604),所述第一固定框(3)的顶端固定设有集料槽(7),所述集料槽(7)的底端固定插接有自带阀门的排料管(8),所述底座(1)的顶端设置有收料机构,所述收料机构包括第一立柱(901)和活节铰链(9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框(501)固定在其中一个排料斗(4)的底端,所述第一电动辊(502)和破碎筒(503)均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电动辊(502)并排固定在第二固定框(501)的内部,两个所述破碎筒(503)分别固定套设在两个第一电动辊(502)的外表面且两个破碎筒(503)相配合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缓控释肥颗粒大小匀度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抖动机构还包括匚形框(605)、第二电动辊(606)、齿轮(607)、限位块(608)、固定环(609)、限位杆(6010)、第一弹簧(6011)和第二连接部(6012),所述活动板(601)的一端活动贯穿第一固定框(3),所述活动板(601)的顶端开设有通孔,所述筛网(602)固定在通孔的内部,所述固定块(603)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块(603)分别固定在活动板(601)一侧的两端,所述固定轴(60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块(603)相对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匚形框(605)固定在第一固定框(3)一侧的中部,所述第二电动辊(606)的两端分别与匚形框(605)内腔的两侧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晓薇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朴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