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台地相厚层灰岩沉积相刻画和预测系统及预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震属性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台地相厚层灰岩沉积相刻画和预测系统及预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背景下的灰岩,通常分布面积广、沉积相带类型多、但岩性差异小(均为灰岩),在利用常规单因素地震相预测厚层灰岩的沉积相展布时通常难以准确刻画沉积微相的分布。通过地震属性来进行沉积相预测,各属性和目标对象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关系,地震属性在不同储集层对所要预测目标的敏感性是不完全相同的。有时,即使在相同工区范围和储集层上,也会因为目标预测对象的不同,所对应的敏感地震属性也会存在很大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台地相厚层灰岩沉积相刻画和预测系统及预测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台地相厚层灰岩沉积相刻画和预测系统,包括:
[0006]单井相对优势相确定模块、多属性融合进行地震相预测模块、地震相预测模块; />[0007]单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台地相厚层灰岩沉积相刻画和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单井相对优势相确定模块、多属性融合进行地震相预测模块、地震相预测模块;单井相对优势相确定模块,包括单井沉积微相识别模块、确定单井相对优势相模块;单井沉积微相识别模块,通过输入观察岩心、岩石薄片、古生物标志得到的灰岩沉积体系中的沉积微相类型相关信息,单井沉积微相识别模块通过测井解释结合相律,在单井上划分沉积微相,并确定滩、滩间、灰坪微相的宏观和微观岩石特征;根据高能滩的岩石薄片统计数据中颗粒含量大于50%,生物类型为正常海相底栖和造礁生物为主,低能滩颗粒含量低于50%,均为灰泥支撑结构,主要生物为浮游有孔虫,将滩区分为高能滩和低能滩;并根据威尔逊碳酸盐岩台地模式中所提出的沉积体系和不同沉积相的叠置关系制约的沉积相律在单井上划分沉积微相;确定单井相对优势相模块,利用单井沉积微相识别模块中不同岩性的测井电性特征,通过线性回归的方式,建立岩性与电性的关系,利用测井识别的方法确定单井沉积微相;分析Mishrif组各小层内的沉积微相类型,分别计算滩相、非滩相在单井下的厚度的相对比例;按照滩相所占比例高低排序,确定滩相比例大于50%的为滩相区,小于50%的为滩间海相区;若归为滩相区,进一步刻画高能滩和低能滩的发育情况;分别统计高能滩和低能滩的相对比例,确定相对优势相位高能滩或低能滩,从而确定单井的相对优势相;多属性融合进行地震相预测模块包括敏感属性选择模块、属性融合模块;敏感属性选择模块,通过Epoffice软件,对每口单井上灰岩储层位置点,在三维地震数据中获取相应位置点上多个地震属性,包括能量属性、振幅属性、频率属性、衰减属性;通过提取地震属性与沉积背景和单井相对优势相确定模块获得的单井相对优势相的匹配关系,选取均方根振幅、衰减梯度和调谐能量三个属性作为敏感属性;属性融合模块,将地震数据标准化处理,对其标准化后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其细节特征按照分辨率大小映射到各自结构中,本着在相同分辨率下进行信息融合的原则,在对应层进行区域的特征选择;基于多个地震属性与沉积背景和单井相对优势相的吻合率,根据具体数据处理的要求,采用区域选择法并结合加权方法,对每个属性赋予不同权系数,构成融合数据的金字塔数据结构,重构融合信息;利用井分层数据和地震层位数据,建立时间域小层地层构架模型,并从得到的地震属性体中提取各小层的融合地震属性值,绘制各小层的融合地震属性图;其中,建立小层地层构架模型包括:1)骨干剖面追踪对比:从inline、xline和time三个方面对三维数据体进行浏览,开展过井测线、连井地震剖面层位对比,建立过井、过主要断裂和局部构造的骨干测网;2)粗网格追踪对比:在骨干剖面追踪对比控制下,按照20线
×
20道的粗网格开展精细层位对比;3)精细追踪对比:在20线
×
20道的粗网格精细层位解释基础上,对解释测网加密,使解释网格达8线
×
8道;地震相预测模块,依据各单井利用测井所识别的滩相和非滩相的比例,在各小层的融
合地震属性图上分析地震属性值所代表的沉积微相类型,分析滩相和非滩相的大致范围,在滩相分布范围内,根据单井解释的高能滩的相对比例,确定高能滩和低能滩的地震属性值范围,依据地震属性值在地震融合属性图上圈定沉积微相的分布范围;对基于地震相解释的沉积微相分布图进行进一步验证分析,将利用地震相圈定的范围与单井相对优势相交叉验证,若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再返回进行单井相对优势相的复查,若尚不能解决该问题,结合沉积微相边界附近的水平井钻井情况,对边界进行进一步验证;最终,确定沉积微相分布图。2.一种台地相厚层灰岩沉积相刻画和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利用单井相对优势相确定模块确定单井相对优势相;步骤2.通过多属性融合进行地震相预测模块完成多属性融合进行地震相预测;步骤3.通过地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心奕,伏美燕,胡修权,邓虎成,王兴建,周文,陈培,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