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构的网络RTK服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119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构的网络RTK服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读取物理基准站信息,接入物理基准站数据并解析;步骤2:对物理基准站进行组网解算;步骤3:读取区域内格网点三维坐标,生成RTCM格式的全部虚拟格网产品并通过网络通讯播发;步骤4:读取虚拟格网产品通讯信息,接入全部虚拟格网产品并解析;步骤5:对虚拟格网产品进行组网解算;步骤6:利用虚拟格网产品解算结果进行网络RTK服务。本发明专利技术需求的计算量小;可以和服务模块进行双向通信,不涉及受控管理数据,使用虚拟基准站数据重构进行网络RTK服务,相对于格网化服务,精度更均匀。精度更均匀。精度更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构的网络RTK服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通信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构的网络RTK服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RTK(Real Time Kinematic)是一种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实时动态相对定位的技术,在测量领域已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利用RTK技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厘米级的定位结果,但是随着流动站与基准站的距离增加,会导致各种误差相关性不断降低,因此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的距离一般不能超过15km,限制了该技术的使用场景。为解决以上问题,相关学者提出了网络RTK技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大体均匀地布设若干个基准站,根据流动站位置综合形成该位置的误差项,降低了距离限制要求,该技术的出现大大扩宽了RTK技术的应用场景。
[0003]目前各省、市运行的连续运行参考系统(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ystem,CORS)就是一种对网络RTK技术的应用,通过建立一批连续运行的基准站,形成对覆盖区域的长期RTK服务能力。
[0004]基准站数据属于受控管理数据,用户在使用服务时需要与COR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双向通信,会带来基准站数据泄露的隐患,因此目前的服务大多在专用网络中进行,影响了对大众的推广程度。为了解决该问题,相关学者提出格网化的播发方法,由解算模块对服务模块单向通信,能够避免用户通过服务模块反向从解算模块获取基准站数据,但是该方法受到单站RTK的服务范围要求影响,为了保证RTK定位精度,目前常见的格网划分一般为5km,因此格网划分会很密,且解算模块解算量恒定,只适用于大用户量,在用户量少的的时候效率很低,同时精度受到用户与最近格网点的距离影响,在高程起伏大的区域,格网点高程与实际高程高差大时也会影响解算精度。因此本专利技术拟提供一种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构的网络RTK服务方法,以解决物理基准站受控管理导致的必须在内网环境服务的问题,同时解决格网化服务导致的解算量大、精度不均匀、高程误差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利用物理基准站进行组网解算,然后按照固定间隔生成一批虚拟格网产品作为虚拟基准站,最后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组网解算,并提供网络RTK(Real Time Kinematic)服务。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构的网络RTK服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07]步骤1:读取物理基准站信息,接入物理基准站数据并解析;
[0008]步骤2:对物理基准站进行组网解算;
[0009]步骤3:读取区域内格网点三维坐标,生成RTCM(Radio Technical Commission for Maritime services)格式的全部虚拟格网产品并通过网络通讯播发;
[0010]步骤4:读取虚拟格网产品通讯信息,接入全部虚拟格网产品并解析;
[0011]步骤5:对虚拟格网产品进行组网解算;
[0012]步骤6:利用虚拟格网产品解算结果进行网络RTK服务。
[0013]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
[0014]步骤1.1:读取物理基准站的坐标信息、通讯信息、设备信息,建立连接,接入物理基准站的实时数据流;
[0015]步骤1.2:根据物理基准站数据格式,对实时数据流进行解析。
[0016]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
[0017]步骤3.1:根据物理基准站的分布情况,从所有基准站大地坐标中获取到最小的经纬度和最大的经纬度,形成覆盖范围;
[0018]步骤3.2:根据网络RTK技术对基准站间距的要求,基准站间距为50

100km,此处的格网划分间距设定为0.5
°‑1°
,分别沿经度、纬度生成覆盖基准站组网区域的一批格网点坐标,并得到每个格网点坐标的经度、纬度数值;
[0019]步骤3.3:按照格网点经度、纬度找到距离最近的物理基准站,并获取基准站高程作为格网点高程;
[0020]步骤3.4:重复步骤3.2和步骤3.3,直至获取所有点的经度、纬度、高程三维坐标;
[0021]步骤3.5:根据基准站组网解算结果,以及格网点三维坐标,生成各个格网点位置的观测数据;
[0022]步骤3.6:按照标准RTCM协议对所有格网点的观测数据进行编码;
[0023]步骤3.7:通过网络通讯协议对步骤3.6产生的数据进行播发。
[0024]所述步骤4具体包括:
[0025]步骤4.1:读取虚拟格网数据产品通讯信息,建立连接,接入虚拟格网产品;
[0026]步骤4.2:对虚拟格网产品进行解析,获取观测值数据,坐标数据,以及站点ID信息作为站点名称。
[0027]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8]1.本专利技术虚拟基准站数据的生成相比于格网化服务产品的生成,格网间距大,需求的计算量小;
[0029]2.本专利技术解算模块使用虚拟基准站数据,可以和服务模块进行双向通信,不涉及受控管理数据;
[0030]3.本专利技术使用虚拟基准站数据重构进行网络RTK服务,相对于格网化服务,精度更均匀。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本专利技术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构的网络RTK服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3]步骤1:读取物理基准站信息,接入物理基准站数据并解析;
[0034]步骤1.1:读取物理基准站的坐标信息、通讯信息、设备信息,建立连接,接入物理
基准站的实时数据流;
[0035]步骤1.2:根据物理基准站数据格式,对实时数据流进行解析。
[0036]步骤2:对物理基准站进行组网解算;
[0037]步骤3:读取区域内格网点三维坐标,生成RTCM格式的全部虚拟格网产品并通过网络通讯播发;
[0038]步骤3.1:根据物理基准站的分布情况,从所有基准站大地坐标中获取到最小的经纬度和最大的经纬度,形成覆盖范围;
[0039]步骤3.2:根据网络RTK技术对基准站间距的要求,基准站间距可以为50

100km,因此此处的格网划分间距可以设定为0.5
°
~1
°
,分别沿经度、纬度生成覆盖基准站组网区域的一批格网点坐标,并得到每个格网点坐标的经度、纬度数值;
[0040]步骤3.3:按照格网点经度、纬度找到距离最近的物理基准站,并获取基准站高程作为格网点高程;
[0041]步骤3.4:重复步骤3.2,直至获取所有点的经度、纬度、高程三维坐标;
[0042]步骤3.5:根据基准站组网解算结果,以及格网点三维坐标,生成各个格网点位置的观测数据;
[0043]步骤3.6:按照标准R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构的网络RTK服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读取物理基准站信息,接入物理基准站数据并解析;步骤2:对物理基准站进行组网解算;步骤3:读取区域内格网点三维坐标,生成RTCM格式的全部虚拟格网产品并通过网络通讯播发;步骤4:读取虚拟格网产品通讯信息,接入全部虚拟格网产品并解析;步骤5:对虚拟格网产品进行组网解算;步骤6:利用虚拟格网产品解算结果进行网络RTK服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构的网络RTK服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步骤1.1:读取物理基准站的坐标信息、通讯信息、设备信息,建立连接,接入物理基准站的实时数据流;步骤1.2:根据物理基准站数据格式,对实时数据流进行解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虚拟基准站进行重构的网络RTK服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步骤3.1:根据物理基准站的分布情况,从所有基准站大地坐标中获取到最小的经纬度和最大的经纬度,形成覆盖范围;步骤3.2:根据网络RTK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思胜叶远斌侯雪吕鹏军周涛张献志张紫琼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