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损耗移相器及液晶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09678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51
本申请涉及一种低损耗移相器,包括,介质基板和设置于介质基板上的传输线;所述传输线包括主传输线和连接于主传输线同侧且间隔设置的多条传输线枝节;所述介质基板上开设有多条第一缝隙,多条所述第一缝隙与多条传输线枝节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缝隙与主传输线在介质基板上的投影相交设置;还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平行于主传输线设置,且设置于传输线枝节远离主传输线的末端;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控制移相器进行移相的控制装置。本申请利用转动轴带动控制装置实现对移相器进行移相,避免了现有移相器中电子器件控制移相器引入的高损耗、低功率容量的问题,最终实现低损耗、高功率容量的快速响应的移相器。容量的快速响应的移相器。容量的快速响应的移相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损耗移相器及液晶天线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的
,尤其涉及一种低损耗移相器及液晶天线。

技术介绍

[0002]移相器是能够对波的相位进行调整的装置,在通信、仪器仪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移相器是液晶移相器,目前的液晶移相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微带传输线的液晶移相器,另一种是基于共面传输线的液晶移相器。
[0003]作为T/R组件的核心器件,移相器的性能、功耗、尺寸等对相控阵天线的系统指标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传统的移相器采用切换不同长度传输线的方式实现移相功能,然而这种移相器需要较多不同长度的传输线,同时需要两个一入多出射频开关。这种数字移相器结构一方面尺寸过大,另一方面移相器移相分布间隔较大,很难满足相控阵天线对移相器位数的要求。
[0004]基于传统移相器的缺点,研究人员提出了反射式移相器、可变电容移相器、介质可调移相器等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移相器制作难度及生产成本,同时也适当提升了移相器射频性能。然而这些类型移相器存在着电子器件控制移相器引入的高损耗、低功率容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损耗移相器,为解决现有液晶移相器存在着电子器件控制移相器引入的高损耗、低功率容量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损耗移相器,包括,介质基板和设置于介质基板上的传输线;所述传输线包括主传输线和连接于主传输线同侧且间隔设置的多条传输线枝节;所述介质基板上开设有多条第一缝隙,多条所述第一缝隙与多条传输线枝节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缝隙与主传输线在介质基板上的投影相交设置;还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平行于主传输线设置,且设置于传输线枝节远离主传输线的末端;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控制移相器进行移相的控制装置。
[0007]优选的是,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金属长条片,所述金属长条片连接于转动轴上,且在转动轴的转动下改变与传输线枝节或金属缝隙的夹角和距离。
[0008]优选的是,所述传输线还包括多条移相枝节,多条所述移相枝节与多条所述传输线枝节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移相枝节设置于传输线枝节远离主传输线的末端位置处且留有间隔;所述转动轴设置于移相枝节和传输线枝节之间的间隔位置处。
[0009]优选的是,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连接于转动轴上的金属条和金属片;所述介质基板上还开设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与金属条相适配,所述第二缝隙与所述第一缝隙交叉设置,所述金属条在转动轴的转动下转入或转出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的交叉区域;所述金属片在转动轴的转动下连通或不连通传输线枝节及移相枝节。
[0010]优选的是,所述金属条和金属片均通过支架与转动轴连接。
[0011]优选的是,所述支架设置为多根,多根所述支架在转动轴上的安装角度不相同设置。
[0012]优选的是,所述金属片设置为弧形,弧形的所述金属片的两端连通传输线枝节和移相枝节相互的端部。
[0013]优选的是,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连接旋转电机。
[0014]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天线,包括所述的低损耗移相器。
[0015]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至少有以下优点:通过移相控制结构由传输通路转移至传输支路,由高速旋转电机代替介质移相器的驱动电机,避免了现有移相器中电子器件控制移相器引入的高损耗、低功率容量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101、介质基板;1011、第一缝隙;1012、第二缝隙;1021、主传输线;1022、传输线枝节;1023、移相支节;103、转动轴;1041、支架;1042、金属片;1043、金属条;105、旋转电机;106、金属长条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基于传统移相器的缺点,研究人员提出了反射式移相器、可变电容移相器、介质可调移相器等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移相器制作难度及生产成本,同时也适当提升了移相器射频性能。然而这些类型移相器存在着电子器件控制移相器引入的高损耗、低功率容量的问题。
[002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低损耗移相器,包括,介质基板和设置于介质基板上的传输线;所述传输线包括主传输线和连接于主传输线同侧且间隔设置的多条传输线枝节;所述介质基板上开设有多条第一缝隙,多条所述第一缝隙与多条传输线枝节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缝隙与主传输线在介质基板上的投影相交设置;还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平行于主传输线设置,且设置于传输线枝节远离主传输线的末端;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控制移相器进行移相的控制装置。
[0022]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002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低损耗移相器,包括介质基板101和设置于介质基板101上的传输线,其中传输线包括主传输线1021和与其垂直相连的传输线枝节1022,传输线枝节1022设置为多条,多条传输线枝节1022均位于主传输线1021的同侧并且沿着主传输线1021的传输方向间隔
排列。传输线枝节1022的一端与主传输线1021连接,传输线枝节1022的另一端间隔设置有移相枝节。
[0024]介质基板101上开设有多条第一缝隙1011,第一缝隙贯1011穿介质基板101厚度方向的两侧设置,其中每一条第一缝隙1011均位于相邻的两条传输线枝节1022之间,第一缝隙1011与主传输线1021相交设置,优选的,第一缝隙1011与主传输线1021垂直相交。
[0025]介质基板101上还开设有多条第二缝隙1012,多条第二缝隙1012与多条第一缝隙1011位置以及数量一一对应设置。第二缝隙1012与第一缝隙1011交叉设置,优选的,第二缝隙1012与第一缝隙1011垂直交叉,且第二缝隙1012与传输线枝节1022位于主传输线1021的同侧。
[0026]可选的,介质基板101使用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玻璃材质平板、石英材质平板、陶瓷片、硅基晶圆片、PCB板材和其他高分子材料的板材例如PET、PI、LCP板等,还可以采用一些前沿柔性产品的电极基板衬底,例如PET、PMMA、PI和柔性玻璃等卷料基板,在本申请文件中以选用玻璃材质为例进行说明。
[0027]还包括,转动轴103,转动轴103与主传输线1021平行设置,转动轴103在介质基板101上的投影与多条第一缝隙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损耗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基板和设置于介质基板上的传输线;所述传输线包括主传输线和连接于主传输线同侧且间隔设置的多条传输线枝节;所述介质基板上开设有多条第一缝隙,多条所述第一缝隙与多条传输线枝节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缝隙与主传输线在介质基板上的投影相交设置;还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平行于主传输线设置,且设置于传输线枝节远离主传输线的末端;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控制移相器进行移相的控制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损耗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金属长条片,所述金属长条片连接于转动轴上,且在转动轴的转动下改变与传输线枝节或金属缝隙的夹角和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损耗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还包括多条移相枝节,多条所述移相枝节与多条所述传输线枝节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移相枝节设置于传输线枝节远离主传输线的末端位置处且留有间隔;所述转动轴设置于移相枝节和传输线枝节之间的间隔位置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修威田海燕杨光韩运皓吴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镁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