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载相变材料微粒的纤维创面修复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材料领域,具体涉及负载相变材料微粒的纤维创面修复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机械损伤和烧伤或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引起的全层皮肤创伤发病率日益增高,皮肤创面的修复已成为创伤修复领域研究的重大医学问题。临床治疗的“金标准”是进行自体皮肤移植;然而,皮肤供体部位的缺乏、继发性损伤和感染风险等限制了其应用。因此,亟待开发人造创面修复支架材料,以解决自体移植物的不足等问题。
[0003]目前临床上可用的支架材料主要起到隔离或抗菌作用,但其生物活性低且鲜有活性因子的负载,导致创面愈合速度较慢。开发能够模拟细胞外基质组成与结构并提供修复阶段所需微环境的支架材料并明确其作用机制,对于人工干预创面修复至关重要。
[0004]近年来,针对多功能生物活性的创面修复支架材料的开发,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研究,其中较为理想的策略之一是:构筑具有特定拓扑结构的多功能生物活性支架,结合光、电或超声等治疗手段,从支架材料中时空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负载相变材料微粒的纤维创面修复支架,包括内层结构、中间层和外层结构,所述内层结构为包含有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纤维层,内层结构的表面上沉积有生物活性物质;所述中间层为相变材料微粒负载层,所述相变材料微粒为核壳结构,其壳层为相变材料,核层为生长因子;所述外层结构为包含有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纤维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创面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菌药物选自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多肽类抗菌药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聚合物纤维层中的聚合物选自脂肪族聚酯或者脂肪族聚酯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共混物;和/或,所述的生物活性物质选自蛋白质类,优选选自胶原、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胶原蛋白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的相变材料选自碳原子数为10~40的脂肪烃或脂肪酸中的至少一种,优选选自石蜡、正十六烷、正十八烷、二十烷、二十六烷、三十五烷、十四烷酸、十二烷酸、十八烷酸、十五烷酸、二十烷酸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的生长因子选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的生物活性物质粒子在内层结构表面上的沉积密度从四周向中心呈梯度分布,优选四周沉积浓度小于中心沉积浓度;和/或,所述的内层结构和/或外层结构为均相结构的含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纤维,或者为核壳结构的含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纤维;和/或,所述的内层结构的聚合物纤维层为放射状取向的纤维层或者单轴取向的纤维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创面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肪族聚酯选自可降解脂肪族聚酯,优选选自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乳酸
‑
羟基乙酸
‑
己内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的天然高分子材料选自胶原、明胶、壳聚糖、淀粉、纤维素、弹性蛋白中的至少一种;和/或,以脂肪族聚酯为100重量份来计,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用量为0~100重量份,优选为5~100重量份;和/或,所述内层结构和/或外层结构为核壳结构的含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纤维时,其核层和壳层均为含有抗菌药物的聚合物,且核层材料中的抗菌药物和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不同于壳层材料中的抗菌药物和聚合物。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创面修复支架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包含有抗菌药物的聚合物溶液静电纺丝形成内层结构,将相变材料和生长因子通过同轴静电喷雾在内层结构之上形成相变材料微粒负载层,再将含有抗菌药物的聚合物溶液静电纺丝在负载层之上形成外层结构,之后在内层结构表面上静电沉积生物活性物质粒子,即得所述负载相变材料微粒的纤维创面修复支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抗菌药物溶液A、抗菌药物溶液B分别和聚合物溶液C混合,得到溶液D和溶液E;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溶液D,进行静电纺丝后,得到包含有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纤维层的内层结构;步骤(3)、将相变材料溶液F和生长因子溶液G,采用同轴静电喷雾到步骤(2)得到的内层结构上,得到相变材料微粒负载层;步骤(4)、将步骤(1)得到的溶液E静电纺丝沉积到步骤(3)得到的相变材料微粒负载层上,得到多层次纤维支架材料;步骤(5)、将生物活性物质溶液H静电喷雾到步骤(4)得到的多层次纤维支架材料的内层结构上,即得到所述的负载相变材料微粒的纤维创面修复支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的抗菌药物溶液A、抗菌药物溶液...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