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光热触发生长因子阶段性释放的人工皮肤材料及其制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光热触发多重生长因子阶段性释放的人工皮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机械损伤和烧伤或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引起的全层皮肤创伤发病率日益增高,皮肤创面的修复已成为创伤修复领域研究的重大医学问题。目前临床上可用的创面修复支架材料主要起到隔离或抗菌作用,但其生物活性低且鲜有活性因子的负载,导致创面愈合速度较慢。开发多功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皮肤创面修复支架材料,以实现隔离抗菌并同时促进伤口愈合和皮肤再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经济意义。
[0003]皮肤创面的修复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止血消炎阶段、增殖阶段、和组织重建阶段,该过程中细胞外基质与多种生长因子和修复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并严格调控,决定多种细胞及干细胞的生长和迁移,控制修复效果。创伤发生后,在创口处易发生细菌滋生导致感染,严重抑制创面的修复。在之后的修复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生长因子在各阶段发挥作用,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成血管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光热触发生长因子阶段性释放的人工皮肤材料,包括多层结构,其中内层为包含有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纤维层,中间层为负载相变材料颗粒的沉积层,外层为含有抗菌药物的聚氨酯纤维膜;其中负载相变材料颗粒的沉积层,包含相变材料颗粒,所述相变材料颗粒为核壳结构,其壳层为相变材料,核层为生长因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皮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氨酯选自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和/或,所述的内层为均相结构的含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纤维层,或者为核壳结构的含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纤维层;和/或,所述内层的聚合物纤维层为放射状取向的纤维层或者单轴取向的纤维层;和/或,所述聚合物纤维层中的聚合物为脂肪族聚酯或者脂肪族聚酯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共混物;和/或,所述相变材料颗粒的核层为至少一种生长因子,中间层不同位置处的相变材料颗粒核层的生长因子相同或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皮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为聚酯型或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和/或,所述的内层为核壳结构的含抗菌药物的聚合物纤维层时,其核层和壳层均为含有抗菌药物的聚合物,且核层材料中的抗菌药物和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不同于壳层材料中的抗菌药物和聚合物;和/或,所述的脂肪族聚酯选自可降解脂肪族聚酯,优选选自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乳酸
‑
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乳酸
‑
羟基乙酸
‑
己内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的天然高分子材料选自胶原、明胶、壳聚糖、淀粉、纤维素、弹性蛋白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的抗菌药物选自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多肽类抗菌药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的生长因子选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的相变材料选自石蜡、正十六烷、正十八烷、二十烷、二十六烷、三十五烷、十四烷酸、十二烷酸、十八烷酸、十五烷酸、二十烷酸中的至少一种。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人工皮肤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包含有所述抗菌药物的聚合物溶液静电纺丝形成内层结构的纤维层,将相变材料和至少一种生长因子通过同轴静电喷雾在内层结构之上形成负载相变材料颗粒沉积层,再将含有所述抗菌药物的聚氨酯溶液静电纺丝与负载层之上形成外层结构的纤维层,从而得到所述光热触发生长因子阶段性释放的人工皮肤材料,优选地,所述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脂肪族聚酯、天然高分子材料加入到溶剂S1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A;步骤(2)、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加入到溶剂S2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B;步骤(3)、将抗菌药物溶液C、抗菌药物溶液D分别和步骤(1)、步骤(2)中得到的溶液A、溶液B混合,得到溶液E和溶液F;步骤(4)、将步骤(3)得到的溶液E,进行静电纺丝后,得到载药纤维;步骤(5)、将相变材料溶液G和生长因子溶液H,采用同轴静电喷雾到步骤(4)得到的载
药纤维上,得到负载相变材料颗粒的沉积层;步骤(6)、任选地重复步骤(5);步骤(7)、将步骤(3)得到的溶液F静电纺丝沉积到步骤(5)得到的负载相变材料颗粒的沉积层上,...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