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0053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电设备,充电设备包括基座、充电模块和定位模块,充电模块可移动地设在基座上,充电模块具有用于导向和限位机器人的仿生面;定位模块用于将机器人引导至基座上的设定区域,机器人能够在设定区域伏身以便于与仿生面对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充电设备具有与机器人的对接效率高、充电稳定性高的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机器人因形状规整(如,圆形扫地机器人等),现有的无线充电方式的对接效率较好,然而对于一些仿生类机器人,如翼式机器人、足式机器人等等,这类机器人的形状通常不规整,以足式机器人为例,足式机器人一般包括躯身组件和腿组件,运动过程也较为复杂。
[0003]当在任务完成或电量不足时会自动返回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由于足式机器人与其他轮式机器人不一样,很难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因此传统机器人自动充电装置很难迁移到足式机器人上,因此,现有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存在与足式机器人对接效率低、充电稳定性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充电设备,该充电设备具有与机器人的对接效率高、充电稳定性高的优点。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包括基座、充电模块和定位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充电模块具有用于导向和限位机器人的仿生面;所述定位模块用于将所述机器人引导至所述基座上的设定区域,所述机器人能够在所述设定区域伏身以便于与所述仿生面对接。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机器人通过定位模块移动至基座上的设定区域时,可以伏身以与仿生面贴合接触。当机器人与充电模块出现小幅度误差以致机器人与仿生面发生错位时,充电模块可相对基座移动,以使机器人继续伏身并与仿生面发生相对滑动,直至与仿生面贴合接触,充电模块实现对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由此机器人与充电设备的对接效率高,且在仿生面的限位下,充电设备对机器人的无线充电稳定性高。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设备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基座,以便于复位所述充电模块。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仿生面包括头部仿生面、连接部仿生面、躯身部仿生面和尾部仿生面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头部仿生面、所述连接部仿生面、所述躯身部仿生面和所述尾部仿生面与所述机器人的头部、连接部、躯身部和尾部一一对应。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仿生面包括所述头部仿生面,所述充电模块还具有与所述头部仿生面的上端相连的导向斜面。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斜面的长度小于所述头部仿生面的长度。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模块包括设在所述基座上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有第一定位标记,所述第一定位标记用于供所述机器人上的第一相机捕捉以便于所述机器
人移动至所述设定区域。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设有滑轨,所述定位板滑动配合在所述滑轨上,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充电模块的长度方向一致。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设有多个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数量与所述机器人的足部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当所述机器人位于所述设定区域的设定位置时,所述机器人的多个足部分别配合在相应所述定位槽内。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槽为锥形槽,所述定位槽的底端直径为10mm

50mm,所述定位槽的顶端直径为100mm

300mm,所述定位槽的深度为10mm

50mm。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仿生面上设有第二定位标记,所述第二定位标记用于供所述机器人的第二相机捕捉以便于所述机器人移动至所述设定区域的设定位置。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的底面设有容置槽和贯穿所述容置槽的底面的穿孔,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充电仿生块和底盘,所述充电仿生块设在所述基座的上方并具有所述仿生面,所述底盘设在所述基座的下方并配合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底盘通过穿过所述穿孔的螺纹件与所述充电仿生块相连。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仿生块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可拆卸地相连,所述下壳体的底面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穿孔的高度,所述连接柱上设有螺纹孔,所述底盘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螺纹件为螺栓,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连接孔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模块还包括增高块,所述增高块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上设有过线孔,所述底盘上设有出线孔,所述基座的底面设有过线通道,所述过线通道连通所述容置槽和所述基座的侧方,由所述过线孔引出的引出线穿过所述出线孔后由所述过线通道引出所述基座外。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上还设有两个容线孔,两个所述容线孔之间构成绕线柱,所述引出线的至少部分能够依次穿过两个所述容线孔并缠绕在所述绕线柱上。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多个弹簧,所述底盘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部,所述基座的底面设有多个第二连接部,所述弹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所述弹簧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弹簧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多个所述弹簧绕所述底盘的周向间隔分布。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多个挂孔,多个所述挂孔与相应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多个所述挂孔的每一者能够与所述弹簧的第二端挂接。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0025]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中充电模块的示意图。
[0026]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中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示意图。
[0027]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中下壳体和底盘的示意图。
[0028]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中基座的示意图。
[0029]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中上壳体的示意图。
[0030]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的另一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100、充电设备;1、基座;11、滑轨;12、定位槽;13、容置槽;14、第二连接部;141、挂孔;15、穿孔;16、过线通道;2、充电模块;21、充电仿生块;211、上壳体;212、下壳体;2121、连接柱;2122、过线孔;213、增高块;22、底盘;221、第一连接部;222、出线孔;223、容线孔;224、绕线柱;23、头部仿生面;24、连接部仿生面;25、躯身部仿生面;26、尾部仿生面;27、导向斜面;3、定位模块;31、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4]由传统机器人因形状规整(如,圆形扫地机器人等),现有的无线充电方式的对接效率较好,然而对于一些仿生类机器人,如翼式机器人、足式机器人等等,这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充电模块具有用于导向和限位机器人的仿生面;和定位模块,所述定位模块用于将所述机器人引导至所述基座上的设定区域,所述机器人能够在所述设定区域伏身以便于与所述仿生面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基座,以便于复位所述充电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面包括头部仿生面、连接部仿生面、躯身部仿生面和尾部仿生面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头部仿生面、所述连接部仿生面、所述躯身部仿生面和所述尾部仿生面与所述机器人的头部、连接部、躯身部和尾部一一对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面包括所述头部仿生面,所述充电模块还具有与所述头部仿生面的上端相连的导向斜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斜面的长度小于所述头部仿生面的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模块包括设在所述基座上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有第一定位标记,所述第一定位标记用于供所述机器人上的第一相机捕捉以便于所述机器人移动至所述设定区域。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滑轨,所述定位板滑动配合在所述滑轨上,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充电模块的长度方向一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多个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数量与所述机器人的足部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当所述机器人位于所述设定区域的设定位置时,所述机器人的多个足部分别配合在相应所述定位槽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为锥形槽,所述定位槽的底端直径为10mm

50mm,所述定位槽的顶端直径为100mm

300mm,所述定位槽的深度为10mm

50mm。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奕扬郭文平魏小毛智放李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