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治理侵蚀沟的填埋秸秆和谷坊复合式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97192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05
一种生态治理侵蚀沟的填埋秸秆和谷坊复合式结构,涉及一种治理侵蚀沟的复合式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要解决现有利用秸秆填埋整条侵蚀沟的治理方法仅适用于沟深小于2米、汇水面积小、下游排水通畅的侵蚀沟,适用范围有限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生态袋谷坊的上游填埋秸秆,可以直接将侵蚀基准面提高2m左右,还可以保护生态袋谷坊不被冲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填埋秸秆后,再按照1:1.5的坡比削坡,每侧在垂直水流方向可减少约3m占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施工期相对自由;由于秸秆具有很好的保水性能,灌木柳的成活率和长势高于实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砼杆拦挡和锚固,加大了生态袋谷坊和填沟秸秆捆的稳定性。定性。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1.4m~1.5m处利用挖掘机对两侧坡面竖直向下进行挖掘整形至沟底,使得经过挖掘后的两侧坡面的坡度为90
°
,挖掘处以上的两侧坡面保持坡度不变;然后将相邻两个谷坊之间的沟底向下挖成两层台阶的结构,每层台阶均为平面;
[0010]二、秸秆填充:将多个直径和高均为1.4m~1.5m的圆柱形秸秆捆竖直且紧密的放置于每个谷坊的上游且在步骤一中挖好的平面沟底上,所述的平面沟底为台阶的结构中较低的平面沟底;
[0011]三、修建生态袋谷坊:在预先设计好的位置放置生态袋谷坊,生态袋谷坊的顶部沿着水流方向的长度为0.8m~1m,生态袋谷坊的高度为2m~2.1m,生态袋谷坊的的背水坡比为1:0.8,迎水面竖直设置,生态袋谷坊的迎水面与步骤二设置的秸秆紧密相连;生态袋谷坊的顶部入两侧的沟道坡面的深度均为2m~2.5m;生态袋谷坊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溢流口;每个生态袋谷坊的下游依次设置消力池和消力坎,消力池平行水流的方向的长度为 3m~4m,消力坎的高度为0.5m~0.6m,消力坎平行水流方向的长度为0.5m~0.6m;每个生态袋谷坊的下游两侧护坡且竖直高度为2m~2.5m;消力坎设置在步骤一中步骤一中挖好的平面沟底上,所述的平面沟底为台阶的结构中较高的平面沟底,消力坎与其下游的秸秆捆紧密相邻;
[0012]四、砼柱拦挡、锚固:在溢流口背水侧最矮处的下方1m处水平设置1根直径为0.25m 的拦挡砼柱,拦挡砼柱的长度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拦挡砼柱的两侧分别插入两侧坡面中;在拦挡砼柱远离谷坊的一侧紧挨着设置两根直径为0.25m锚固砼柱,两根锚固砼柱均为竖直设置,锚固砼柱的下端插入沟底土壤中1m深度,锚固砼柱的高度为4m~5m;锚固砼柱与拦挡砼柱用铁丝捆绑;
[0013]五、覆土:在步骤二中填充的秸秆捆上方覆0.3m~0.5m厚的土壤,利用机械平整覆土,土壤来自步骤一中整形余出的土方;消力坎的上沿与其下游的秸秆捆上的土壤平齐;
[0014]六、削坡及平整:以步骤五中秸秆填埋覆土后为侵蚀基准面,在侵蚀基准面以上的两侧坡面按照1:1.5的坡比削坡,再次覆土并平整秸秆捆的表面;
[0015]七、插柳:在秸秆覆土上插柳;若上述施工在春季,则当年春季在覆土上插柳;若在其他三个季节施工,则次年春季在覆土上插柳;
[0016]八、边坡植被恢复:根据当地优势草种和灌木树种,对沟道两侧坡面进行植被恢复。
[0017]本技术的优点是:
[0018]一、本技术在生态袋谷坊1的上游秸秆填埋,一是可以直接将侵蚀基准面提高 2m左右(秸秆填埋+覆土),二是可以保护生态袋谷坊1不被冲散;
[0019]二、本技术可以解决侵蚀沟治理削坡征占地这一突出问题,在填埋秸秆后,再按照1:1.5的坡比削坡,每侧在垂直水流方向可减少约3m占地;
[0020]三、本技术除了插柳需在春季进行,秸秆填埋和生态袋谷坊建设无需在秋收后冰冻前进行,施工期相对自由,解决了施工期短的问题;由于秸秆具有很好的保水性能,灌木柳的成活率和长势高于实土;
[0021]四、本技术利用砼杆拦挡和锚固,加大了生态袋谷坊1和填沟秸秆捆3的稳定性;
[0022]五、每年产生的大量秸秆,大部分被综合利用和秸秆还田,仍有部分秸秆被焚烧,
污染环境。本技术将秸秆用于侵蚀沟治理,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低,秸秆量充足,满足侵蚀沟填埋治理需求,另一方面,消耗部分秸秆,可减少焚烧量,增加秸秆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生态治理侵蚀沟的填埋秸秆和谷坊复合式结构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25]图3为图2的A

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为一种生态治理侵蚀沟的填埋秸秆和谷坊复合式结构,如图1

图3所示,具体是由生态袋谷坊1、秸秆捆3、锚固砼柱6、拦挡砼柱7、土壤11、柳条和植被组成;
[0027]所述的生态袋谷坊1设置在原沟底5中,生态袋谷坊1的迎水面为竖直结构,背水面坡比为1:0.8,生态袋谷坊1的上端中心处设置溢流口1

1;所述的生态袋谷坊1的上游竖直设置多排的秸秆捆3,每个秸秆捆3均为圆柱形结构,秸秆捆3之间紧密相邻,且与生态袋谷坊1的迎水面紧密相邻,秸秆捆3均设置在水平的第一沟底9上,秸秆捆3两侧的坡面8均为竖直结构;生态袋谷坊1的下游设置消力池4,消力池4的下游设置有消力坎 2,消力池4和消力坎2均设置在水平的第二沟底10上,消力坎2的上表面为水平结构,秸秆捆3的上表面设置土壤11;第二沟底10比第一沟底9高;消力坎2的背水面与下游的秸秆捆3紧密相邻;土壤11上均匀设置多根柳条;
[0028]两根锚固砼柱6竖直且均匀的设置在生态袋谷坊1的背水侧上,锚固砼柱6的底部插入原沟底5中;一根拦挡砼柱7水平设置在生态袋谷坊1的背水侧和两根锚固砼柱6之间,拦挡砼柱7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侧的坡面8中;两侧的坡面8的坡比为1:1.5,两侧的坡面8上均设置生态袋护坡,且两侧的坡面8生态袋护坡以上的坡面均设置植被;所述的锚固砼柱6和拦挡砼柱7均为圆柱体结构。
[0029]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的消力坎2和消力池 4均是由生态袋组成。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30]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的锚固砼柱6 和拦挡砼柱7的材质均为实心杆且均为圆柱体结构。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0031]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生态治理侵蚀沟的填埋秸秆和谷坊复合式结构的的建造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0032]一、沟道整形:预先设计好要放置谷坊的位置,在每个谷坊的上游且在沟底正上方 1.4m~1.5m处利用挖掘机对两侧坡面竖直向下进行挖掘整形至沟底,使得经过挖掘后的两侧坡面的坡度为90
°
,挖掘处以上的两侧坡面保持坡度不变;然后将相邻两个谷坊之间的沟底向下挖成两层台阶的结构,每层台阶均为平面;
[0033]二、秸秆填充:将多个直径和高均为1.4m~1.5m的圆柱形秸秆捆竖直且紧密的放置于每个谷坊的上游且在步骤一中挖好的平面沟底上,所述的平面沟底为台阶的结构中较低的平面沟底;
[0034]三、修建生态袋谷坊:在预先设计好的位置放置生态袋谷坊,生态袋谷坊的顶部沿着水流方向的长度为0.8m~1m,生态袋谷坊的高度为2m~2.1m,生态袋谷坊的的背水坡比为1:0.8,迎水面竖直设置,生态袋谷坊的迎水面与步骤二设置的秸秆紧密相连;生态袋谷坊的顶部入两侧的沟道坡面的深度均为2m~2.5m;生态袋谷坊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溢流口;每个生态袋谷坊的下游依次设置消力池和消力坎,消力池平行水流的方向的长度为 3m~4m,消力坎的高度为0.5m~0.6m,消力坎平行水流方向的长度为0.5m~0.6m;每个生态袋谷坊的下游两侧护坡且竖直高度为2m~2.5m;消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治理侵蚀沟的填埋秸秆和谷坊复合式结构,其特征在于生态治理侵蚀沟的填埋秸秆和谷坊复合式结构是由生态袋谷坊(1)、秸秆捆(3)、锚固砼柱(6)、拦挡砼柱(7)、土壤(11)、柳条和植被组成;所述的生态袋谷坊(1)设置在原沟底(5)中,生态袋谷坊(1)的迎水面为竖直结构,背水面坡比为1:0.8,生态袋谷坊(1)的上端中心处设置溢流口(1

1);所述的生态袋谷坊(1)的上游竖直设置多排的秸秆捆(3),每个秸秆捆(3)均为圆柱形结构,秸秆捆(3)之间紧密相邻,且与生态袋谷坊(1)的迎水面紧密相邻,秸秆捆(3)均设置在水平的第一沟底(9)上,秸秆捆(3)两侧的坡面(8)均为竖直结构;生态袋谷坊(1)的下游设置消力池(4),消力池(4)的下游设置有消力坎(2),消力池(4)和消力坎(2)均设置在水平的第二沟底(10)上,消力坎(2)的上表面为水平结构,秸秆捆(3)的上表面设置土壤(11);第二沟底(10)比第一沟底(9)高;消力坎(2)的背水面与下游的秸秆捆(3)紧密相邻;土壤(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庆楠崔润利高士军徐金忠孙雪文张健王鹏魏琳李志飞吴昱严尔梅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