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8985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设置在构成电子设备外装体的壳体之内的零部件容纳腔形成为通过一个开口于壳体下表面的矩形第一开口,矩形板状电池可被安装和拆卸。第一开口邻近区域的一侧壁具有第二开口,与第二开口连通的零部件容纳空间设置在壳体内部。设置一个保持器,它包括可分离地附接于第二开口以关闭第二开口的第一板形部和在第一板形部关闭第二开口的情况下从第一板形部凸出并在零部件容纳空间内延伸的第二板形部,可分离体与保持器一起被容纳在部件容纳空间内。通过这种结构,提供一种不降低外观质量且在电子设备废弃时可分离体如辅助电池和电气零部件的移除操作可轻松实现的电子设备成为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涉及电池回收的法律和条例在各国执行,且存在一种对结构的需求,使得一体结合于电子设备中的电气零部件、备份辅助电池等可在电子设备废弃时易于从电子设备中移除并与电子设备分离。例如一种结构,其中辅助电池预先可分离地附接于印刷接线板,该印刷接线板位于构成电子设备外装体的壳体的内部,壳体朝向辅助电池的部位具有一个用于从其中移除该电池的开口,该开口由盖体关闭,该结构已经被披露(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特开平8-255606)。在这种电子设备中,辅助电池从电子设备的分离通过从开口移除盖体、从印刷接线板上移除辅助电池、以及拔出辅助电池到壳体之外的方式进行操作。然而,在上面提及的电子设备中,开口和盖体朝向壳体外面,这样它们就降低了电子设备的外观质量。另外,也许还期望有一种结构,其中不具有这种开口和盖体并且其中辅助电池在将壳体拆卸之后取出。然而这种情况下,辅助电池的取出操作麻烦,实际应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基于对上述情况的考虑作出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降低外观质量且可在电子设备废弃时轻松移除可分离体如辅助电池和电气零部件的电子设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构成外装体的壳体;和零部件容纳腔,零部件通过设置在壳体内部并开口于壳体外表面的第一开口可移除地容纳在其中;其中,第二开口设置在形成零部件容纳腔的壁部内;与第二开口连通的零部件容纳空间设置在壳体的内部;设置一个保持器,它包括可分离地附接于第二开口-->以关闭第二开口的第一板形部,以及在第一板形部关闭第二开口的情况下,从第一板形部凸出并在零部件容纳空间内延伸的第二板形部;可分离体保持在保持器中;并且第一开口、零部件容纳腔和第二开口形成为这样的尺寸,可使保持器和保持在保持器中的可分离体从零部件容纳空间移动到壳体的外部。附图说明附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从前侧观察所得的透视图;附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从后侧观察所得的透视图;附图3为显示图像拾取设备控制系统的方块图;附图4为壳体102的下表面从斜后侧观察所得的透视图;附图5为显示壳体102下表面基本零件的透视图;附图6为沿附图5箭头A方向的视图;附图7为电池容纳腔14的示意性透视图;附图8显示了辅助电池140和保持器26的组合;附图9显示了辅助电池140和保持器26安装到位的情形;附图10显示了辅助电池140和保持器26容纳在容纳空间24内的情形;附图11A到11C显示了分离辅助电池140的操作过程。具体实施方式增强外观质量并可保证去除可分离件的操作简单的这一目的已经由一种结构所实现,该结构包括设置在形成零部件容纳腔的壁部内的第二开口、与第二开口相通的零部件容纳空间以及保持可分离件的保持器。现在,将在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将对电子设备是图像拾取设备的情况进行描述。附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从前侧观察所得的透视图,附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从后侧观察所得的透视图,附图3为显示图像拾取设备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图像拾取设备10具有一个构成外装体的矩形板状壳体102,壳体102由相互配合的前侧壳体102A和后侧壳体102B组成,前侧壳体102A构成壳体102的前表面,后侧壳体102B构成壳体102的后表面。附带一提,这里壳体102的左右侧是按照从壳体102的前侧观察而言的。用于容纳图像拾取光学系统104的透镜筒106、用于发射图像拾取辅助光的闪光灯108、自动定时器灯110等设置在壳体102前表面的上部。机盖112可垂直滑动地设置在壳体102的前表面。机盖112在下极限位置与上极限位置之间滑动,下极限位置如附图1所示,用于将透镜筒106、闪光灯108以及自动定时器灯110暴露在前侧,上极限位置用于覆盖透镜筒106、闪光灯108以及自动定时器灯110。快门按钮114、电源按钮116等设置在壳体102上表面的相对左侧的位置。用于显示图像如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以及字符、符号等的显示屏118、用于完成图像拾取光学系统104变焦操作的变焦开关120、用于完成不同操作的十字开关122以及多个操作按钮124均设置在壳体102的后表面上。用于将图像拾取设备10变换成静态图像拾取模式、动态图像拾取模式、再现/编辑模式等的模式转换开关126设置在壳体102的左侧面上。如附图3所示,图像拾取设备10具有一个由CCD、CMOS传感器等组成的图像拾取装置128,用于拾取被图像拾取光学系统104聚焦的目标图像。由图像拾取装置128拾取的图像作为图像拾取信号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130,其中图像数据基于图像拾取信号被产生,且图像数据被记录在记忆卡(存储介质)132上。另外,图像数据被显示处理单元134显示在显示屏118上。此外,图像拾取设备10包括控制单元136,该控制单元包括CPU等,用于根据对快门按钮114、十字开关122、操作按钮124和模式转换开关126的操作来控制图像处理单元130和显示处理单元134。除此之外,图像拾取设备10具有电池(蓄电池)138和辅助电池-->140。电池138形成为可以为显示屏118、图像拾取装置128、图像处理单元130、显示处理单元134、控制单元136等提供电源。辅助电池140为圆盘状外形,形成为可以通过在图像拾取设备10电源关闭期间为电路部分如控制单元136提供电源来备份用于存储不同信息如上述电路部分中的设置的存储操作以及计时操作。在该实施例中,辅助电池140相当于电子设备10废弃时必须从电子设备10分离的可分离体。附图4为壳体102的下表面从斜后侧观察所得的透视图,附图5为显示壳体102下表面基本零件的透视图,而附图6为沿附图5箭头A方向的视图。如附图4和5所示,存储器容纳腔12和电池容纳腔14(相当于权利要求中所述的零部件容纳腔)设置在壳体102的内部,并处于沿壳体102的前后方向(厚度方向)排列的状态。在该实施例中,机架103包括在后侧壳体102B中,机架103具有电池容纳腔14、开口13、第一开口15和第二开口20,这些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存储器容纳腔12设置成位于壳体102内部相对靠后的位置,并形成为通过矩形开口13可移除地容纳矩形板状记忆卡132,矩形开口13设置在机架103位于壳体102下表面的部位。机架103设置成位于壳体102内部相对靠前的位置,这样电池容纳腔14位于壳体102内部相对靠前的位置,且电池容纳腔14形成为矩形板状空间,如附图6所示。电池容纳腔14形成为通过形状与电池138外形相配合的壁部18与壳体102内部相隔离。更特殊地,如附图7中的示意性透视图所示,壁部18由分别朝向所容纳电池138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前壁1802和后壁1804、朝向电池138末端表面的底壁1806、以及分别朝向电池138双侧表面的两侧壁1808组成。矩形板状电池138穿过设置在机架103位于壳体102下表面的部分上的矩形第一开口15可移除地容纳。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开口13和第一开口15形成为可被铰接在机架位于壳体102下表面的部位上的单个开合盖16开合。-->如附图6所示,第二开口20设置于一侧壁1808邻近第一开口15的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壳体,构成外装体;和一个零部件容纳腔,零部件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并开口于所述壳体外表面的第一开口可移除地容纳在其中;其中第二开口设置在形成所述零部件容纳腔的壁部内;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的零部件容纳空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一个保持器,包括可分离地附接于所述第二开口以关闭所述第二开口的第一板形部,以及在所述第一板形部关闭所述第二开口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板形部凸出并在所述零部件容纳空间内延伸的第二板形部;可分离体保持在所述保持器中;并且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零部件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为这样的尺寸,可使所述保持器和保持在所述保持器中的所述可分离体从所述零部件容纳空间移动到所述壳体之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3-10-17 357569/2003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壳体,构成外装体;和一个零部件容纳腔,零部件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并开口于所述壳体外表面的第一开口可移除地容纳在其中;其中第二开口设置在形成所述零部件容纳腔的壁部内;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的零部件容纳空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一个保持器,包括可分离地附接于所述第二开口以关闭所述第二开口的第一板形部,以及在所述第一板形部关闭所述第二开口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板形部凸出并在所述零部件容纳空间内延伸的第二板形部;可分离体保持在所述保持器中;并且所述第一开口、所述零部件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为这样的尺寸,可使所述保持器和保持在所述保持器中的所述可分离体从所述零部件容纳空间移动到所述壳体之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可分离体为在所述电子设备废弃时必须从所述电子设备中分离的辅助电池或电气零部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板形部的表面形成为在所述第一板形部关闭所述第二开口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外围壁表面平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板形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洼寺朝之宫井博邦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