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机协同吊装大吨位悬索桥加劲梁的施工工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875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机协同吊装大吨位悬索桥加劲梁的施工工法,其首先通过缆载吊机提升加劲梁段至主缆安装位置的正下方后,通过第二吊索将加劲梁段的荷载转移到第一吊索后,再将钢桁梁提升与加劲梁段安装,随后通过提升机构将加劲梁段提升至其在主缆安装位置,完成加劲梁段的安装,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了提升机构和钢桁梁,与缆载吊机配合施工,解决了跨中加劲梁段高于主缆、缆载吊机提升高度不足的难题,避免了采用大型浮吊等大型设备,施工便捷经济,且通过缆载吊机与提升机构协同工作的方式,减少了技术风险,提高了施工功效,保证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机协同吊装大吨位悬索桥加劲梁的施工工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悬索桥起重搬运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机协同吊装大吨位悬索桥加劲梁的施工工法。

技术介绍

[0002]悬索桥加劲梁一般采用缆载吊机架设,但若悬索桥为三塔四垮悬索桥时,由于主塔高度限制、梁采用双层通道设计,导致存在部分梁段的设计高度和主缆的设计高度相交,这种情况下缆载吊机的能力无法满足架设要求,且由于跨中首节梁段必须与相邻梁段整体吊装,组合梁整体吊装梁重加上钢桁梁总重超过了1100t,其超过了现有国内所有单台缆载吊机的额定吊重载荷,若使用大型浮吊安装,需要匹配提升能力超过1100t,起升高度超过80m,且需要两艘浮吊同时工作,资源不好配置,且使用费用很高,针对这些技术难点,急需一种新的施工工法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机协同吊装大吨位悬索桥加劲梁的施工工法,其通过缆载吊机与提升机构相互配合,解决了跨中加劲梁段高于主缆、缆载吊机提升高度不足的难题,避免了采用大型浮吊等大型设备,施工便捷经济,且通过缆载吊机与提升机构协同工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各设备的技术优势,减少了技术风险,提高了施工功效,保证了施工进度。
[0004]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多机协同吊装大吨位悬索桥加劲梁的施工工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S1、沿着主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吊索,任一第一吊索的一端与主缆固定连接,将两个缆载吊机沿着主缆的长度方向间隔固定在主缆上,任一缆载吊机上还设有液压绞车;
[0006]S2、将第一加劲梁段运输至待吊位置,并与两个缆载吊机的吊具连接,同步启动两个缆载吊机,以提升第一加劲梁段至其在主缆安装位置的正下方;
[0007]S3、在第一加劲梁段与位于其正上方的多个第一吊索之间对应设置多个第二吊索,任一第二吊索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吊索的另一端连接,任一第二吊索的另一端与第一加劲梁段连接,松开吊具,随后将两个缆载吊机相对移动至下一加劲梁段待吊位置的正上方,并固定在主缆上;
[0008]S4、将四个提升机构对称的安装在主缆上,任一提升机构位于第一加劲梁段的正上方;
[0009]S5、将钢桁梁运输至第一加劲梁段的正下方,并与其中一个缆载吊机的液压绞车连接,启动液压绞车将钢桁梁提升至第一加劲梁段的底部,并与第一加劲梁段连接;
[0010]S6、将四个提升机构与钢桁梁连接,拆除多个第二吊索并同步启动四个提升机构,以提升第一加劲梁段至其在主缆安装位置,将第一加劲梁段与位于其正上方的多个第一吊
索固定连接,第一加劲梁段安装完成;
[0011]S7、将第二加劲梁段运输至待吊位置,并与位于其正上方的缆载吊机的吊具连接,启动缆载吊机,以提升第二加劲梁段至其在主缆安装位置的正下方;
[0012]S8、在第二加劲梁段与位于其正上方的多个第一吊索之间对应设置多个第二吊索,任一第二吊索的一端与第一吊索的另一端连接,任一第二吊索的另一端与第二加劲梁段的底部连接,松开吊具,将缆载吊机移动至下一加劲梁段待吊位置,并固定在主缆上;
[0013]S9、拆除四个提升机构和钢桁梁,将四个提升机构设置在第二加劲梁段的正上方,并安装在主缆上,将钢桁梁运输至第二加劲梁段的正下方;
[0014]S10、将钢桁梁与第二加劲梁段相邻的缆载吊机的液压绞车连接,启动液压绞车将钢桁梁提升至第二加劲梁段的底部,并与第二加劲梁段连接;
[0015]S11、将四个提升机构与钢桁梁固定连接,拆除多个第二吊索并同步启动四个提升机构,以提升第二加劲梁段至其在主缆安装位置,将第二加劲梁段与位于其正上方的多个第一吊索固定连接,第二加劲梁段安装完成。
[0016]S12、重复步骤S7

S11,依次安装后续加劲梁段,直至全部安装完毕。
[0017]优选的是,所述钢桁梁的顶部对称固定设有多个法兰,所述钢桁梁通过多个所述法兰与加劲梁段的底部连接。
[0018]优选的是,沿所述钢桁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斜撑,任一斜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钢桁梁的一侧和加劲梁段的底部连接。
[0019]优选的是,任一提升机构包括:
[0020]索夹,其上部夹设在主缆上;
[0021]一对第一钢板,其上部紧贴所述索夹下部的一对侧面设置,任一第一钢板的侧面上部为圆弧形,下部为矩形,一对第一钢板的上部还分别固定设有转动轴,任一转动轴的两端分别穿出对应的第一钢板外,一对所述转动轴和所述索夹下部的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钢板侧面上部的圆弧形与所述索夹下部侧面相契合;
[0022]一对第二钢板,其对称设置在一对第一钢板的下方,任一第二钢板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钢板的结构相同,任一第二钢板的上部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有一对开口方向向上的缺口,任一第一钢板下部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一对第二钢板的其中一个缺口内,一对第一钢板和一对第二钢板构成井字形结构;
[0023]两个连接杆组,其分别设置在一对第一钢板上,任一连接杆组包括两对连接杆,其对称的设置在对应的第一钢板的两侧,任一连接杆水平设置且其内侧面与对应的第一钢板的外侧面固定连接,任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钢板的内侧面固定连接;
[0024]钢索式液压提升装置,其液压千斤顶的顶部位于一对所述第二钢板之间,并通过螺栓与一对所述第二钢板上的转动轴连接,所述钢索式液压提升装置的下锚头与所述钢桁梁连接。
[0025]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利用了提升机构、钢桁梁与缆载吊机配合施工,解决了跨中加劲梁段高于主缆、缆载吊机提升高度不足的难题,避免了采用大型浮吊等大型设备,施工便捷经济,且通过缆载吊机与提升机构协同工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各设备的技术优势,减少了技术风险,提高了施工功效,保证了施工进度。
[0026]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
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加劲梁段安装过程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加劲梁段安装完成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加劲梁段安装过程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加劲梁段安装完成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斜撑、第一加劲梁段和钢桁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索夹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6]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主缆,2、缆载吊机,3、液压绞车,4、提升机构,5、第一吊索,6、第二吊索,7、第一加劲梁段,8、第二加劲梁段,9、钢桁梁,10、斜撑,11、钢丝绳,12、法兰,13、索夹,14、第一钢板,15、第二钢板,16、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机协同吊装大吨位悬索桥加劲梁的施工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沿着主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吊索,任一第一吊索的一端与主缆固定连接,将两个缆载吊机沿着主缆的长度方向间隔固定在主缆上,任一缆载吊机上还设有液压绞车;S2、将第一加劲梁段运输至待吊位置,并与两个缆载吊机的吊具连接,同步启动两个缆载吊机,以提升第一加劲梁段至其在主缆安装位置的正下方;S3、在第一加劲梁段与位于其正上方的多个第一吊索之间对应设置多个第二吊索,任一第二吊索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一吊索的另一端连接,任一第二吊索的另一端与第一加劲梁段连接,松开吊具,随后将两个缆载吊机相对移动至下一加劲梁段待吊位置的正上方,并固定在主缆上;S4、将四个提升机构对称的安装在主缆上,任一提升机构位于第一加劲梁段的正上方;S5、将钢桁梁运输至第一加劲梁段的正下方,并与其中一个缆载吊机的液压绞车连接,启动液压绞车将钢桁梁提升至第一加劲梁段的底部,并与第一加劲梁段连接;S6、将四个提升机构与钢桁梁连接,拆除多个第二吊索并同步启动四个提升机构,以提升第一加劲梁段至其在主缆安装位置,将第一加劲梁段与位于其正上方的多个第一吊索固定连接,第一加劲梁段安装完成;S7、将第二加劲梁段运输至待吊位置,并与位于其正上方的缆载吊机的吊具连接,启动缆载吊机,以提升第二加劲梁段至其在主缆安装位置的正下方;S8、在第二加劲梁段与位于其正上方的多个第一吊索之间对应设置多个第二吊索,任一第二吊索的一端与第一吊索的另一端连接,任一第二吊索的另一端与第二加劲梁段的底部连接,松开吊具,将缆载吊机移动至下一加劲梁段待吊位置,并固定在主缆上;S9、拆除四个提升机构和钢桁梁,将四个提升机构设置在第二加劲梁段的正上方,并安装在主缆上,将钢桁梁运输至第二加劲梁段的正下方;S10、将钢桁梁与第二加劲梁段相邻的缆载吊机的液压绞车连接,启动液压绞车将钢桁梁提升至第二加劲梁段的底部,并与第二加劲梁段连接;S11、将四个提升机构与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鸿杨秀礼张永涛程茂林崔洪谱覃宗华蒋建张平郝聂冰肖浩易飞范晨阳彭志辉彭成明杨建平夏昊黄剑李冬冬严双桥朱明清刘修成华晓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