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禽养殖笼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48747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家禽养殖笼具系统,属于禽类养殖技术领域,有效解决了笼养家禽由育雏笼舍运至育肥笼舍的转运过程费时费力且难以安全便捷实现的问题。该技术方案包括笼具框架,笼具框架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侧边网,笼具框架活动插接配合有养殖筐,养殖筐的顶沿从下方贴近侧边网的底沿,笼具框架的前侧设置有通长的喂料槽,喂料槽上方配合有高度可调的挡板,养殖筐下方设置有与其配合的举升机构,举升机构顶部设置有与养殖筐配合的平移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高效、便捷的对雏禽进行转场的模块化家禽养殖笼具。笼具。笼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家禽养殖笼具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禽类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家禽养殖笼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家禽养殖以立体笼养为主要养殖模式,从雏禽养殖到出笼为一个养殖批次,单栋养殖量在2.5万至5万羽不等,单栋养殖量骤增带来了极大的管理难度,进入立体笼养模式后家禽养殖效率提升已经进入瓶颈期,很难再通过扩大单栋养殖量来提高养殖效率,目前唯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育雏期和育肥期分开饲养,增加单栋笼舍的育雏量,育雏期过后将雏禽转运到多个对应的育肥栋舍,这样分开养殖可以压缩育肥的时间,而提高了育雏效率,也降低了能耗;当前在一个舍的养殖模式一年只能养6.5批次,而分开养殖可以养11

12批次,但就目前使用的养殖用笼具无法方便快捷的对雏禽进行转场,人工操作工作量大,时间长,对雏禽还会造成应激反应,固绝大多数养殖场还无法实现家禽的育雏期和育肥期分开饲养的方式。
[0003]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就成为本技术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高效、便捷的对雏禽进行转场的模块化家禽养殖笼具。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家禽养殖笼具系统,包括笼具框架,所述笼具框架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侧边网;
[0006]所述笼具框架活动插接配合有养殖筐,所述养殖筐的顶沿从下方贴近所述侧边网的底沿;
[0007]所述笼具框架的前侧设置有通长的喂料槽,所述喂料槽上方配合有高度可调的挡板
[0008]所述养殖筐下方设置有与其配合的举升机构;
[0009]所述举升机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养殖筐配合的平移部件。
[0010]所述笼具框架包括竖直设置且矩形分布的四根立杆,前侧两根所述立杆之间以及后侧两根所述立杆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横杆;
[0011]前侧两根所述立杆之间以及后侧两根所述立杆之间的上部连接有所述侧边网;
[0012]所述养殖筐底部位于所述横杆的顶部;
[0013]所述养殖筐的前侧靠近所述喂料槽的位置设置有采食孔。
[0014]所述养殖筐为矩形网状结构,所述养殖筐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水线通过的开孔;
[0015]所述养殖筐后侧的两个角部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部与所述养殖筐的顶部高度相同,所述固定杆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养殖筐的底面以下;
[0016]所述固定杆的底部与所述横杆上开设的插孔插接配合;
[0017]所述固定杆的顶部中心处由上至下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与另一个所述养殖筐上的所述固定杆底部插接配合。
[0018]所述举升机构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养殖筐下方矩形结构的托架,所述托架的四个角部均固定连接有竖直朝下设置的螺杆,每个所述螺杆均位于一个转动套内并与其对应的所述转动套内螺纹螺纹配合,每个所述转动套的底部均转动连接于托板顶部,所述托板固定连接于与其靠近的所述立杆;
[0019]位于同侧的两个所述托板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0020]位于同侧的两个所述转动套的外壁均同轴套接有蜗轮,两个蜗轮同时与蜗杆两侧的齿块啮合,所述蜗杆转动连接于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顶部;
[0021]每个所述转动套的外壁均同轴套接有第一传动盘,位于同侧的两个所述第一传动盘分别与其对应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一传动盘之间套设有第一传动带;
[0022]所述蜗杆的转轴与升降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
[0023]所述平移部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托架内侧之间的转杆;
[0024]所述转杆为两根,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每根所述转杆的中心处的外部均同轴套接有齿轮,当所述托架上升其顶部与所述养殖筐底部贴合时,两个所述齿轮均与所述养殖筐底部横向设置的齿条啮合;
[0025]其中一个所述转杆的转轴与平移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连接;
[0026]两个所述转杆的外部均同轴套接有第二传动盘,两个所述第二传动盘之间套设有第二传动带;
[0027]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端位于所述养殖筐的底面上方。
[0028]所述托架前后两侧对称横向设置有导向条,对应所述导向条在所述养殖筐的前后两侧底部设置有导向槽,每个所述导向条均与其对应的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
[0029]本技术实际使用时:将养殖筐放入笼具框架内,且同时将固定杆插入到插孔内固定好养殖筐位置,把雏禽放入到养殖筐内进行饲养,当育雏期完成需要转场育肥时,启动举升机构的升降电机,升降电机带动蜗杆转动,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带动与其连接的两个转动套转动,通过第一传动盘和第一传动带同步带动另两个转动套转动,实现四根螺杆同步上升,螺杆将托架顶起,托架随之将养殖筐顶起到使固定杆完全从插孔内脱离,同时齿轮从底部与养殖筐底部的齿条啮合,停止举升,启动平移电机,通过转杆及第二传动盘和第二传动带实现两个齿轮同步转动,齿轮带动养殖筐向一侧滑出,滑出过程通过导向槽和导向条的作用控制滑动方向,滑到外侧后,人工通过养殖筐上固定杆顶部插槽可将养殖筐顺序摞放后统一将多个养殖筐内的雏禽转场至育肥栋舍,转运后养殖筐进行清洗消毒后继续放入笼具框架内进行下一批次的育雏。
[003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1]1、养殖筐及笼具框架的分体结构使雏禽可以整框为单位进行转场育肥,增加育雏率,显著加快了转场效率;
[0032]2、养殖筐内设置的固定杆,不仅方便将其固定与笼具框架上,而且通过顶部开设的插槽可以实现在转场时将若干个养殖筐插接摞放,进一步加快了雏禽转场效率;
[0033]3、举升机构及平移部件的设计,进一步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了工作效率,使养殖筐的提升外拉过程实现自动化;
[0034]4、养殖筐与笼具框架组合式结构,分离后有利于简化舍内设备,便于冲洗消毒。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
[0036]图2为本技术侧视图。
[0037]图3为本技术底视图。
[0038]图4为本技术第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图5为本技术第二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0]图6为本技术笼具框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1]图7为本技术养殖筐第一角度立体机构示意图。
[0042]图8为本技术养殖筐第二角度立体机构示意图。
[0043]图9为本技术举升机构及平移部件的立体机构示意图。
[0044]其中,附图标记为:1、笼具框架;101、立杆;102、横杆; 103、插孔; 2、侧边网;3、养殖筐;301、采食孔;302、开孔;303、固定杆;304、插槽;305、齿条;306、导向槽; 4、喂料槽;5、挡板;6、举升机构;601、托架;602、螺杆;603、转动套;604、托板;605、连接杆;606、蜗轮;607、蜗杆;608、支架;609、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家禽养殖笼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笼具框架(1),所述笼具框架(1)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侧边网(2);所述笼具框架(1)活动插接配合有养殖筐(3),所述养殖筐(3)的顶沿从下方贴近所述侧边网(2)的底沿;所述笼具框架(1)的前侧设置有通长的喂料槽(4),所述喂料槽(4)上方配合有高度可调的挡板(5);所述养殖筐(3)下方设置有与其配合的举升机构(6);所述举升机构(6)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养殖筐(3)配合的平移部件(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禽养殖笼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笼具框架(1)包括竖直设置且矩形分布的四根立杆(101),前侧两根所述立杆(101)之间以及后侧两根所述立杆(101)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横杆(102);前侧两根所述立杆(101)之间以及后侧两根所述立杆(101)之间的上部连接有所述侧边网(2);所述养殖筐(3)底部位于所述横杆(102)的顶部;所述养殖筐(3)的前侧靠近所述喂料槽(4)的位置设置有采食孔(3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禽养殖笼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筐(3)为矩形网状结构,所述养殖筐(3)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水线(8)通过的开孔(302);所述养殖筐(3)后侧的两个角部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固定杆(303),所述固定杆(303)的顶部与所述养殖筐(3)的顶部高度相同,所述固定杆(303)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养殖筐(3)的底面以下;所述固定杆(303)的底部与所述横杆(102)上开设的插孔(103)插接配合;所述固定杆(303)的顶部中心处由上至下开设有插槽(304),所述插槽(304)与另一个所述养殖筐(3)上的所述固定杆(303)底部插接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家禽养殖笼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机构(6)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养殖筐(3)下方矩形结构的托架(601),所述托架(601)的四个角部均固定连接有竖直朝下设置的螺杆(602),每个所述螺杆(6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冲许毅李晶刘德徽刘强肖大勇王洪磊张亚茹汪阅郑荷花
申请(专利权)人: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