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可控冲击载荷的巷道支护相似模拟实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巷道支护相似模拟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可控冲击载荷的巷道支护相似模拟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冲击地压是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剧烈破坏现象,其是围岩冒落、支护结构失稳,乃至大范围闭合的主要原因,是制约深部矿井开采的主要动力灾害之一,并且发生冲击时,载荷集中局部化的问题抽象,很难直接监测及掌控;而相似模拟试验可有效模拟出现场情况,从而为后续的应对提供研究基础,然后现有的巷道支护相似模拟装置,往往无法实现对于载荷的有效控制,包括对于载荷的不同形式的控制、不同加载角度的控制以及不同载荷大小的控制。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可控冲击载荷的巷道支护相似模拟实验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可控冲击载荷的巷道支护相似模拟实验装置,包括:
[0005]自下而上依次紧密相连的底加载板、底板层、巷道层、顶板层以及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可控冲击载荷的巷道支护相似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而上依次紧密相连的底加载板(1)、底板层(3)、巷道层(4)、顶板层(5)以及顶加载板(7),其中所述顶加载板(7)的上方设置有能够均匀向下加载静载荷的第一静载荷加载组件(8),所述巷道层中可更换的设置有巷道模拟组件(11);第一侧加载板(2),其固定于底加载板(1)的一侧;可控冲击载荷组件(6),其位于第一侧加载板(2)远离巷道模拟组件(11)的一侧,用于对第一侧加载板(2)进行多模式、多角度、多载荷冲击;以及第二侧加载板(9),其固定于底加载板(1)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二侧加载板(9)远离巷道模拟组件(11)的一侧还设置有能够均匀向巷道模拟组件(11)方向加载静载荷的第二静载荷加载组件(10);且,底加载板、第一侧加载板、第二侧加载板以及顶加载板的前侧还共同连接有前板,后侧还共同连接有后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控冲击载荷的巷道支护相似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载荷加载组件(8)和第二静载荷加载组件(10)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基座(81),其中部开设有贯通的U型槽;至少一个限位杆(82),其固定于所述基座(81)上;以及第二限位板(84),其滑动设置于所述限位杆(82)上,且所述第二限位板(84)上垂直固定有多个加载条(87),所述加载条(87)穿过U型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可控冲击载荷的巷道支护相似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82)上还滑动设置有第一限位板(83),所述第一限位板(83)与第二限位板之间设置有微控器(85),所述第一限位板(83)的滑动动作由加载杆(86)所控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可控冲击载荷的巷道支护相似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器(85)为微动伸缩杆,且利用加载杆(86)驱动加载条(87)加载静载荷之后,由微控器(85)进行微动调节静载荷。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控冲击载荷的巷道支护相似模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加载板(2)上开设有多个垂直贯穿其板体的冲击孔(21),所述冲击孔(21)中嵌入有反馈垫(22)。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泉森,姬保静,王旭,朱敬闯,张苏强,吴浩,武泉林,
申请(专利权)人:济宁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