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皮植入电极转接器的安装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8067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皮植入电极转接器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主体部和底座,所述主体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主体部呈拱起镂空结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可固定所述转接器的安装结构,所述底座的底面设置有亲肤胶,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亲肤胶可粘贴在患者的伤口外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得安装座通过亲肤胶可粘贴在患者的伤口外围,对经皮植入电极出皮肤的伤口进行保护,同时,安装座可增加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增大粘接力,提高了转接器连接的可靠性,减少发生转接器意外掉落使患者受伤的情况,从而使病患在治疗过程中,减少伤口意外受伤和感染的几率。伤和感染的几率。伤和感染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皮植入电极转接器的安装座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经皮植入电极转接器的安装座。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疼痛是人类很难治愈的疾病,疼痛机理也极其复杂,电刺激治疗也已有很久的历史,包括植入式脊椎神经刺激器、非植入式表皮刺激和经皮植入电极和体外电刺激器的外周神经治疗。尽管这些器械为病人减轻了疼痛,提高了生活质量,但这些刺激系统有各种缺陷和不足,以及病患人体解剖结构差异,电刺激能量不足(包括电极移位),电刺激不能覆盖疼痛神经的靶点等,从而导致病患疼痛不能有效抑制。
[0003]1985年申请的专利号为US4556051及1998年申请的专利号为US5830151 的专利文献就公开了外周神经电刺激的治疗方法及设备,虽然外周神经电刺激的治疗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由于体表电极提供电刺激的有效性较差,加上电刺激器比较大穿戴不方便实际应用并不广泛。
[0004]公开号为US20180056066A1的专利文献公开的经皮刺激系统是植入电极与表皮电极之间产生回路,从而达到神经电刺激的效果,但是该系统中的表皮电极只能在刺激器的下面,如果在刺激器不方便放置的人体表面,体表电极就不能实现,这样减少了体表电极可放置的范围,可能达不到刺激的最佳路径,导致病患治疗神经疼痛的效果受限。最重要的是上述专利只有单个植入电极,只能实现外周神经植入电极单极性刺激和单个路径的刺激。外周神经刺激的效果受刺激电极和目标神经的相对位置影响。只有当目标神经位于刺激路径中,才能产生刺激效果。同样的,如果电极和目标神经距离近,刺激电流容易覆盖目标神经,则容易产生更好的效果,反之,则难有效果。所以单电极的刺激效果很容易受植入位置的影响。即使在植入时电极到位,但植入电极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移位。另外,单个植入电极无法进行体内的双极或多极刺激。以上种种,都影响单个植入电极系统刺激神经和治疗疼痛的有效性。
[0005]植入电极需要通过转接器与刺激器进行电连接并传输刺激信号,目前的转接器直接粘贴在患者皮肤上,转接器底部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较小,粘贴不牢固,或者刮碰到其它物品时,容易发生意外掉落,加重皮肤受伤和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经皮植入电极转接器的安装座,提高病患在治疗过程中,减少意外伤口受伤和感染。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经皮植入电极转接器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包括主体部和底座,所述主体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主体部呈拱起镂空结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可固定所述转接器的安装结构,所述底座的底面设置有亲肤胶,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亲肤胶可粘贴在患者的伤口外围。
[0008]优选地,所述底座和所述主体部的顶部均呈圆环状且同轴设置,所述主体部的顶
部外径小于所述底座的外径,所述顶部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多根拱条。
[0009]优选地,所述拱条的数量为5

8条,所述安装结构设置在其中两根相邻拱条之间的底座上,其余的多根所述拱条沿周向上等间隔分布。
[0010]优选地,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凸起或第三凹槽,所述转接器的底部的两侧设置第一侧翼和第二侧翼,所述第一侧翼可插入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侧翼可插入所述第二导轨,且所述底座和所述转接器可通过所述第三凸起或第三凹槽进行卡扣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安装结构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阻挡所述转接器插入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后滑出所述底座。
[0012]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底座一体成型。
[0013]本技术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经皮植入电极转接器的安装座,通过在底座上设置有可固定所述转接器的安装结构,在底座的底面设置有亲肤胶,安装座通过亲肤胶可粘贴在患者的伤口外围,对经皮植入电极出皮肤的伤口进行保护,同时,将转接器安装在安装座上,安装座可增加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增大粘接力,提高了转接器连接的可靠性,减少发生转接器意外掉落使患者受伤的情况,从而使病患在治疗过程中,减少伤口意外受伤和感染的几率。安装座主体部的镂空结构可以保证伤口附近的通风效果,减少伤口的感染几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施例中安装座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a为本技术施例中安装座上安装转接器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分解示意图;
[0016]图3a为本技术施例中转接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施例中第二壳体内放置电极导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外周神经刺激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5a、图5b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遥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c为刺激程控器的示意图;
[0019]图6a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固定式体表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图6b为可移动体表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a、图7b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具有单极电极的植入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具有单极电极的植入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具有双极电极的植入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具有双极电极的植入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患者使用外周神经刺激系统的示意图。
[0025]图中:
[0026]1‑
皮下组织,2

伤口,3

病人,10

植入电极,11

电极头端,12

电极本体, 13

电极尾端,20

转接器,21

安装座,211

底座,212

主体部,2121

顶部, 2122

拱条,30

第一线缆,31

第一接线端口,40

第三线缆,41

第二接线端口,50

刺激器,51

控制器,52

脉冲发生器,521

脉冲源,53

第三接线端口,60

遥控器,61

控制键,62

显示屏,63

挂孔,64

手握
部,65

USB接口,70

固定式体表电极,701

第一体表贴片,801

第二体表贴片,702、 802

水凝胶,71

第一体表电极接口,72

第二线缆,8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皮植入电极转接器的安装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主体部和底座,所述主体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主体部呈拱起镂空结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可固定所述转接器的安装结构,所述底座的底面设置有亲肤胶,所述安装座通过所述亲肤胶可粘贴在患者的伤口外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所述主体部的顶部均呈圆环状且同轴设置,所述主体部的顶部外径小于所述底座的外径,所述顶部与所述底座之间连接多根拱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拱条的数量为5

8条,所述安装结构设置在其中两根相邻拱条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保铭叶锦南朱跃良张善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沃克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