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664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包括手柄、治疗头、以及睑板腺给药贴片,所述手柄内安装有控制系统,所述治疗头可拆卸式连接在所述手柄的上端,所述治疗头内设有电磁铁,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通过所述电磁铁与所述治疗头磁性连接,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左侧面上设有微针给药组件,所述微针给药组件内设有药物层,所述控制系统的电磁控制模块间歇性控制所述电磁铁通电与断电,以驱动所述治疗头和睑板腺给药贴片间歇性夹持松开病人的上眼睑和下眼睑。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给药快速高效,舒适方便,设计合理,治疗效果好,安全无痛的实现药物递送等优点。等优点。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眼科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睑板腺发生病变时,需要向睑板腺内递送药物以进行治疗,如常见的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睑板腺异常,其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患病率高,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其治疗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重要地位。按照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大致将治疗MGD的药物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改善泪液质量,提高泪膜稳定性,包括人工泪液和眼表润滑剂,促泌剂(促进脂质、水液以及黏蛋白分泌),雄激素等;第二类是改善眼表微环境,包括局部及全身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非甾体类消炎药、免疫抑制剂、除螨药物等;第三类是营养补充和神经保护剂,包括维生素D3、ω

3脂肪酸、自体血清等。
[0003]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是引起干眼的最常见原因,通常表现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质和(或)量的异常,终末导管的阻塞主要与导管上皮细胞过度角化以及睑酯的粘度增加有关,并导致睑板腺丢失、睑板腺萎缩和睑酯分泌减少。这一病变过程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因素如年龄、性别、激素水平还有药物等。由于睑酯的异常,泪液蒸发过强,泪液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泪膜稳态失衡和或加重眼表炎性反应,从而导致眼部刺激症状,严重时甚至造成角膜结膜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MGD患病率高,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反复,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临床上治疗MGD主要通过增加睑板腺分泌功能、改善睑酯质量、提高泪膜稳定性等减轻症状、改善体征,主流的治疗方法包括改善生活方式、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重要地位。
[0004]2011年国际MGD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IWMGD)在其报告中提出MGD的分级治疗策略,指出二级以上MGD患者需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具体的MGD的分级治疗为:一级,临床描述为症状不明显,检查中发现轻度异常,治疗方式为健康教育和物理疗法;二级,临床描述为出现轻度不适而临床检查中有中度异常,治疗方式为一级基础上增加局部药物,包括人工泪液和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三级,临床描述为症状频发,睑板腺中度异常,治疗方式为二级基础上再加用糖皮质激素抗炎药以及促进脂质代谢的口服药物;四级,临床描述为症状持续存在,难以忍受,睑板腺重度异常并伴有眼表异常,治疗方式为在三级基础上配合相应的并发症治疗,由此可见,虽有物理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但是仅仅用作辅助治疗,对于睑板腺功能障碍药物治疗仍是首选,目前虽有采用口服药以及直接使用人工泪液、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等治疗方式,但对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来说,效果不佳,例如口服给药,由于血药浓度低而起效慢,治疗周期长,而长期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等会对角膜上皮产生药物源性损伤,对眼表微生物环境也产生破坏,因此如何将药物快速高效且舒适方便的传送至睑板腺以进行治疗,
目前仍是个难题。
[0005]如图1所示,图1为眼睑的截面图,在图1中,1为Muller
´
s肌,2为睑结膜,3为睑板,4为睑板腺,5为粘膜皮肤交界处,6为睑板动脉弓,7为毛囊,8为眼轮匝肌,9为皮肤,10为眶隔,11为脂肪,12为提上睑肌,由图1可知,眼睑的外侧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等肌肉组织以及质地坚硬,类似软骨的致密的结缔组织睑板的存在,使得在对眼睑从外侧给药相对于从内侧睑结膜处给药要困难的多。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将药物快速高效且舒适方便传送至睑板腺的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内安装有控制系统;治疗头,所述治疗头可拆卸式连接在所述手柄的上端,所述治疗头内设有电磁铁;以及睑板腺给药贴片,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通过所述电磁铁与所述治疗头磁性连接,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左侧面上设有微针给药组件,所述微针给药组件内设有药物层,所述控制系统的电磁控制模块间歇性控制所述电磁铁通电与断电,以驱动所述治疗头和睑板腺给药贴片间歇性夹持松开病人的上眼睑和下眼睑,且所述控制系统的电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电磁铁通电时,所述微针给药组件的左端自病人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的内侧插入病人的上眼睑和下眼睑。
[0008]优选的,所述微针给药组件包括微针阵列层和驻极体层,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为基板层,所述驻极体层设置在基板层的左侧面上,所述微针阵列层设置在所述驻极体层的左侧面上,所述驻极体层内设有第一电场,所述药物层设置在所述微针阵列层中的每个微针左部。
[0009]优选的,所述微针阵列层中的每个微针均为可溶性微针或非可溶性微针。
[0010]优选的,所述药物层为中药、蓖麻油、磷脂酰胆碱、脂质体、抗生素、雄激素、地夸磷索钠、全氟已基辛烷、罗格列酮、糖皮质激素、环孢素、自体血清提取物及富血小板血浆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优选的,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由导磁材料制成。
[0012]优选的,所述治疗头内设有超声波振子,所述电磁铁位于所述超声波振子内,所述治疗头朝向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的一侧设有电热膜和静电涂层,所述静电涂层位于电热膜的右侧,所述静电涂层内设有第二电场,所述第二电场内的电荷电性与第一电场内的电荷电性相反,所述手柄下端设有充电接口,所述手柄的外表面上设有控制按键、电源按键和指示灯,静电涂层、充电接口、控制按键、电磁铁、电源按键、指示灯和治疗头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加热控制模块、电磁控制模块、电池、超声波模块和静电发生器模块,充电接口、控制按键、电磁铁、电源按键、指示灯、治疗头、加热控制模块、电磁控制模块、电池、超声波模块和静电发生器模块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静电涂层
与所述静电发生器模块电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治疗头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模块包括超声波控制单元和超声波发生单元,超声波控制单元与控制器电连接,超声波发生单元为超声波发生器,超声波发生器的一端与控制器电连接,超声波发生器的另一端与超声波振子相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微针阵列层中的每个微针的长度小于等于1mm。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四重释药作用将药物层快速高效且舒适方便的传送至睑板腺,第一,通过治疗头与睑板腺给药贴片之间的电磁力作用夹持,使得睑板腺给药贴片的微针给药组件的微针穿透睑结膜将药物层送入睑板腺,第二通过静电发生器模块使得治疗头及静电涂层产生正极或负极静电场,且与睑板腺给药贴片的微针给药组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所述手柄内安装有控制系统;治疗头,所述治疗头可拆卸式连接在所述手柄的上端,所述治疗头内设有电磁铁;以及睑板腺给药贴片,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通过所述电磁铁与所述治疗头磁性连接,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左侧面上设有微针给药组件,所述微针给药组件内设有药物层,所述控制系统的电磁控制模块间歇性控制所述电磁铁通电与断电,以驱动所述治疗头和睑板腺给药贴片间歇性夹持松开病人的上眼睑和下眼睑,且所述控制系统的电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电磁铁通电时,所述微针给药组件的左端自病人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的内侧插入病人的上眼睑和下眼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给药组件包括微针阵列层和驻极体层,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为基板层,所述驻极体层设置在基板层的左侧面上,所述微针阵列层设置在所述驻极体层的左侧面上,所述驻极体层内设有第一电场,所述药物层设置在所述微针阵列层中的每个微针左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阵列层中的每个微针均为可溶性微针或非可溶性微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层为中药、蓖麻油、磷脂酰胆碱、脂质体、抗生素、雄激素、地夸磷索钠、全氟已基辛烷、罗格列酮、糖皮质激素、环孢素、自体血清提取物及富血小板血浆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向睑板腺递送药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睑板腺给药贴片由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颖莉廖四照苏文华赵鹏越李雪杨美卿高娜周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