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展抛物柱面天线的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6444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59
一种可折展抛物柱面天线的安装方法,所述抛物柱面天线包括主体部分、反射薄膜以及支撑装置;所述主体部分由若干可展单元组合而成;所述可展单元包含第一等腰梯形件,第二等腰梯形件,第一直角梯形件,第二直角梯形件,第三等腰梯形件,第四等腰梯形件,第一矩形件,第二矩形件,第一铰链,第二铰链,第三铰链和第四铰链;两个所述可展单元通过共用构件的方式得到层数为1的抛物柱面可展机构;若干所述层数为1的抛物柱面可展机构通过第五铰链依次连接,得到所述主体部分;所述支撑装置连接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反射薄膜;所述安装方法包括搭建方法、紧固方法。紧固方法。紧固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展抛物柱面天线的安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可展机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展抛物柱面天线的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可展机构最初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一种新型空间结构,该结构使用时展开、不用时可折叠收起。在折叠状态时,结构收拢在某一特定形状,在外界驱动力的作用下,结构逐步展开,达到完全展开的工作状态,然后锁定为稳定状态。近年来,从雨伞、可伸缩屋顶,到空间站可展天线、航天器太阳帆板,可展机构已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可展机构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即机构可以通过阵列可展模块得到,这种可展模块被成为可展单元。
[0003]目前的可展单元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研究较早的剪式铰单元,属刚性构件单元;另一类是由刚性杆和柔性索组成的单元,其中索起到稳定作用,在张力集成单元中,索在展开后承受拉力。其中,剪式铰单元折展比大,但将其组合得到特定的可展曲面较为困难。刚性杆和柔性索组成的可展单元结构稳定,组合得到的机构刚性好,但单元与单元连接时较为复杂。
[0004]现有技术存在如下不足。
[0005]1.现有技术的可展天线往往通过铰接杆件两端得到,这种可展单元组合而成的可展机构整体刚性较差,若通过增加杆件和铰链的尺寸来提高刚性则会损失一部分折展比及便携性,使机构的实用性受限。
[0006]2.现有技术的可展天线往往需要多个展开步骤,展开和收拢过程繁琐。
[0007]3.现有技术的可展天线往往由较多的杆件连接得到,虽然能实现较大的折展比,但容易发生错误折叠。
[0008]4.现有技术的可展单元往往由一种杆连接得到,由其组合得到的可展机构的结构、功能相对单一与弱化。
[0009]5.现有技术的可展单元在在收纳时,杆件往往分布较散乱,造成空间利用率不足,收纳性不强。
[0010]6.现有技术的可展单元往往由直杆组合得到,不易将其组合成可展曲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展抛物柱面天线的安装方法;所述抛物柱面天线包括主体部分、反射薄膜以及支撑装置;所述主体部分用于所述抛物柱面天线的折叠与展开,所述反射薄膜用于所述抛物柱面天线的信号反射,所述支撑装置用于连接所述反射薄膜和所述主体部分;所述安装方法包括搭建方法、紧固方法。
[0012]所述主体部分由若干可展单元组合而成,所述可展单元为左右对称结构,由第一等腰梯形件,第二等腰梯形件,第一直角梯形件,第二直角梯形件,第三等腰梯形件,第四等腰梯形件,第一矩形件,第二矩形件,第一铰链,第二铰链,第三铰链和第四铰链组成;所述
第一铰链连接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且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关于所述第一铰链对称布置;所述第二铰链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且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关于所述第二铰链对称布置;所述第三铰链连接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和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且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和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关于所述第三铰链对称布置;所述第四铰链连接所述第一矩形件和所述第二矩形件,且所述第一矩形件和所述第二矩形件关于所述第四铰链对称布置。
[0013]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呈等腰梯形,设置有6个铰接耳座,其中6个所述铰接耳座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
[0014]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呈直角梯形,设置有12个所述铰接耳座,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上底及两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倾斜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
[0015]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呈等腰梯形,设置有8个所述铰接耳座,其中位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下底及两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的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竖直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
[0016]所述第一矩形件呈矩形,设置有6个所述铰接耳座,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矩形件长边及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矩形件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的另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矩形件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
[0017]所述第一铰链呈矩形,设置有8个所述铰接耳座,其中8个所述铰接耳座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铰链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铰链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
[0018]所述第二铰链呈矩形,设置有2个所述铰接耳座,其中2个所述铰接耳座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铰链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上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铰链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
[0019]所述第三铰链通过其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铰链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
[0020]所述第四铰链通过其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一矩形件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四铰链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矩形件。
[0021]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设置有6个所述铰接耳座,其中6个所述铰接耳座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一铰链另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等腰梯件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铰链。
[0022]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呈直角梯形,设置有12个所述铰接耳座,其中位于所述直角
梯形件上底及两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上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二铰链另一长边上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倾斜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二铰链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
[0023]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三铰链另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竖直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三铰链和第二直角梯形件。
[0024]所述第二矩形件呈矩形,设置有6个所述铰接耳座,其中位于所述第二矩形件长边及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矩形件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四铰链另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矩形件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与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另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通过所述销轴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矩形件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展抛物柱面天线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物柱面天线包括主体部分、反射薄膜(801)以及支撑装置;所述主体部分用于所述抛物柱面天线的折叠与展开,所述反射薄膜(801)用于所述抛物柱面天线的信号反射,所述支撑装置用于连接所述反射薄膜(801)和所述主体部分;所述安装方法包括搭建方法、紧固方法;所述主体部分由若干可展单元组合而成,所述可展单元为左右对称结构,由第一等腰梯形件(101),第二等腰梯形件(102),第一直角梯形件(201),第二直角梯形件(202),第三等腰梯形件(111),第四等腰梯形件(112),第一矩形件(301),第二矩形件(302),第一铰链(401),第二铰链(402),第三铰链(403)和第四铰链(404)组成;所述第一铰链(401)连接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且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关于所述第一铰链(401)对称布置;所述第二铰链(402)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且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和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关于所述第二铰链(402)对称布置;所述第三铰链(403)连接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和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且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和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关于所述第三铰链(403)对称布置;所述第四铰链(404)连接所述第一矩形件(301)和所述第二矩形件(302),且所述第一矩形件(301)和所述第二矩形件(302)关于所述第四铰链(404)对称布置;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呈等腰梯形,设置有6个铰接耳座(701),其中6个所述铰接耳座(7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呈直角梯形,设置有12个所述铰接耳座(701),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上底及两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倾斜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呈等腰梯形,设置有8个所述铰接耳座(701),其中位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下底及两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的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竖直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所述第一矩形件(301)呈矩形,设置有6个所述铰接耳座(701),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矩形件(301)长边及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矩形件(301)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的另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矩形件(301)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所述第一铰链(401)呈矩形,设置有8个所述铰接耳座(701),其中8个所述铰接耳座(7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一铰链(401)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铰链(401)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所述第二铰链(402)呈矩形,设置有2个所述铰接耳座(701),其中2个所述铰接耳座(701)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铰链(402)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一
直角梯形件(201)上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铰链(402)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所述第三铰链(403)通过其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铰链(403)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所述第四铰链(404)通过其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一矩形件(301)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四铰链(404)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矩形件(301);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设置有6个所述铰接耳座(701),其中6个所述铰接耳座(7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一铰链(401)另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等腰梯件(102)可顺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一铰链(401);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呈直角梯形,设置有12个所述铰接耳座(701),其中位于所述直角梯形件上底及两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上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二铰链(402)另一长边上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倾斜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二铰链(402)和所述第二等腰梯形件(102);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下底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三铰链(403)另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二直角梯形件(202)竖直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三铰链(403)和第二直角梯形件(202);所述第二矩形件(302)呈矩形,设置有6个所述铰接耳座(701),其中位于所述第二矩形件(302)长边及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矩形件(302)一宽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四铰链(404)另一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矩形件(302)长边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与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另一腰处的所述铰接耳座(701)通过所述销轴(70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矩形件(302)可逆时针转动靠近所述第四铰链(404)和所述第四等腰梯形件(112);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与所述第一铰链(401)转动连接的轴线,所述第一等腰梯形件(101)与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转动连接的轴线和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与所述第二铰链(402)转动连接的轴线交于一点;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与所述第二铰链(402)转动连接的轴线,所述第一直角梯形件(201)与所述第三等腰梯形转动连接的轴线和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与所述第三铰链(403)转动连接的轴线交于一点;所述第三等腰梯形件(111)与所述第三铰链(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龙曾鹏杨远汉尹来容李河舟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