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钢丝绳的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5886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钢丝绳的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包括固定模块和移动模块,移动模块通过方形滑动杆套入在固定模块中实现相对滑动。固定模块的一端设置一个固定电磁铁,移动模块的一端设置一个移动电磁铁,另一端设置一个动滑轮,动滑轮起张紧轮的作用;外部物体接触并推动移动模块相对于固定模块移动,带动移动模块变阻力移动,实现钢丝绳的卸载和变阻力减震;外部物体未接触移动模块时,实现钢丝绳的张紧。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变阻力减震、卸载、二重卸载、防止反弹、自动复位的功能。自动复位的功能。自动复位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钢丝绳的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绳力卸载和物体缓冲减震结构,具体是一种在卸载过程中兼具对移动物体进行变阻力减震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传动领域中,常见的传动方法有丝杆传动、链轮传动、钢丝绳传动、皮带传动等。其中,钢丝绳传动广泛用于大负载、长行程的场合,例如电梯升降和起重机负载等。
[0003]以电梯起降为例,为了提升电梯的安全性,电梯方案中常常采用多重钢丝方案并且伴随复杂的电控程序,以防电梯在故障时发生坠落事故。
[0004]但是这些防护措施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目前国内仍然存在电梯坠落的意外事故。更严重的是:一旦电梯发生坠落事故,乘坐人员面临着严峻的生命隐患。
[0005]与此同时,领域内的防护措施几乎全部集中在预防性领域,即:如何防止电梯坠落;而一旦这些预防性措施失效,一旦电梯出现坠落,如何在坠落过程中对乘坐人员进行保护,领域内缺乏相应的后续保护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尤其是针对电梯坠落过程,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钢丝绳的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包含减震、卸载、防止反弹、自动复位多种功能,可用于提供了柔和的变阻力减震缓冲过程,实现了较重物体对象的运动缓冲。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8]所述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包括固定模块和移动模块,移动模块活动套装于固定模块,移动模块一端连接钢丝绳,另一端悬空或者接受外部物体的撞击和挤压;外部物体接触并推动移动模块相对于固定模块移动,带动移动模块变阻力移动,实现钢丝绳的卸载,进而实现变阻力减震;外部物体未接触移动模块时,实现钢丝绳的张紧。
[0009]所述的固定模块包括两个直流电源、固定电磁铁和两组导电板组;固定电磁铁包括固定套和固定导电线圈,固定导电线圈绕制在固定套上;两组导电板组平行紧邻布置,每组导电板组由两个导电板相平行正对且间隔布置构成;固定导电线圈两端分别连接到一组导电板组中的两个导电板上,固定导电线圈其中一端和导电板之间上串联有一个直流电源;
[0010]所述的移动模块包括滑动杆、动滑轮、电阻组件和移动电磁铁;滑动杆一端活动穿设过固定套后设置有移动电磁铁,滑动杆中部位于固定模块的两组导电板组的两个导电板之间,滑动杆中部上固定套装有环状的电阻组件,电阻组件两侧分别电连接到至少其中一组导电板组的两个导电板上使得两个导电板相导通,滑动杆另一端上铰接安装动滑轮,钢丝绳绕经动滑轮;移动电磁铁包括了圆环套和移动导电线圈,圆环套固定在滑动杆活动穿设过固定套后的端部,圆环套上绕制移动导电线圈;移动导电线圈两端分别连接到另一组导电板组中的两个导电板上,移动导电线圈其中一端和导电板之间上串联有另一个直流电
源。
[0011]所述固定导电线圈和移动导电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
[0012]所述固定导电线圈和移动导电线圈螺旋绕制方向相同,电流方向相反。
[0013]所述的移动导电线圈所连接的导电板组相比固定导电线圈所连接的导电板组更靠近钢丝绳和动滑轮布置。
[0014]所述的电阻组件是由多个电阻板构成,多个电阻板间隔固定套装在滑动杆上,电阻组件中至少一个电阻板两侧分别电连接到固定导电线圈所连接的一组导电板组的两个导电板上,使得两个导电板相导通。
[0015]多个电阻板整体沿滑动杆轴向的长度大于一组导电板组的两个导电板沿滑动杆轴向的长度,且小于一组导电板组的两个导电板沿滑动杆轴向的长度的两倍与两组导电板间隙之和。
[0016]所述滑动杆活动穿设固定套地轴向移动,带动滑动杆上固定的电阻组件同步移动,调整两组组导电板组中两个导电板之间所连接导通的电阻板数量,即调节两组组导电板组中两个导电板之间所连接导通的电阻组件的阻值,进而调节在固定导电线圈和移动导电线圈产生的导通电流,即调节固定导电线圈和移动导电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实现固定模块和移动模块之间的相互变阻力排斥运动。
[0017]所述的动滑轮侧部连接有用于钢丝绳滑脱限位的滑轮挡板。
[0018]所述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用于电梯坠落的缓冲。
[0019]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有益效果:
[0020](1)较重物体对象(例如电梯)在坠落过程中可以实现变阻力减震,防止出现剧烈撞击现象,同时防止撞击后发生反弹;
[0021](2)减震过程中,同时对钢丝绳进行卸载;
[0022](3)设计了放大式的位置检测方案,实现型号的高灵敏度触发。
[0023]本专利技术具有变阻力减震、卸载、二重卸载、防止反弹、自动复位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整体外观图;
[0025]图2为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的拆分图;
[0026]图3为固定模块结构图;
[0027]图4为固定模块俯视图;
[0028]图5为固定电磁铁结构图;
[0029]图6为移动模块拆分图;
[0030]图7为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刚开始处于拉紧钢丝绳极限状态示意图;
[0031]图8为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放松钢丝绳处于阻力最大状态示意图;
[0032]图9为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放松钢丝绳处于阻力变小状态示意图;
[0033]图10为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放松钢丝绳处于稳定无反弹状态示意图;
[0034]图11为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回复到处于拉紧钢丝绳极限状态示意图;
[0035]图中:1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2固定模块、3移动模块、4直流电源、5固定电磁铁、6导电板、7卡扣支架、8固定套、9固定导电线圈、10滑动杆、11动滑轮、12滑轮挡板、13电阻
板、14移动电磁铁、15圆环套、16移动导电线圈、17钢丝绳、18外部金属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该理解,此处所具体描述的专利技术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本专利技术。
[0037]如图1和图2所示,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1包括固定模块2和移动模块3,移动模块3活动套装于固定模块2,移动模块3一端连接钢丝绳17,另一端悬空或者接受外部物体的撞击和挤压;外部物体接触并推动移动模块3相对于固定模块2移动,带动移动模块3变阻力移动,实现钢丝绳的卸载,进而实现变阻力减震;外部物体未接触移动模块3时,实现钢丝绳的张紧。
[0038]具体地,外部物体未接触移动模块3时,动滑轮将钢丝绳张紧;外部物体的撞击并带动移动模块3滑动时,动滑轮将钢丝绳卸载,这个滑动过程同时也是变阻力减震过程。
[0039]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模块2包括两个直流电源4、固定电磁铁5和两组导电板组;如图5所示,固定电磁铁5包括固定套8和固定导电线圈9,固定套8保持固定,固定导电线圈9螺旋绕制在固定套8上;两组导电板组平行紧邻布置,每组导电板组由两个导电板6相平行正对且间隔布置构成,两组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钢丝绳的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1)包括固定模块(2)和移动模块(3),移动模块(3)活动套装于固定模块(2),移动模块(3)一端连接钢丝绳(17),另一端悬空或者接受外部物体的撞击和挤压;外部物体接触并推动移动模块(3)相对于固定模块(2)移动,带动移动模块(3)变阻力移动,实现钢丝绳的卸载,进而实现变阻力减震;外部物体未接触移动模块(3)时,实现钢丝绳的张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钢丝绳的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模块(2)包括两个直流电源(4)、固定电磁铁(5)和两组导电板组;固定电磁铁(5)包括固定套(8)和固定导电线圈(9),固定导电线圈(9)绕制在固定套(8)上;两组导电板组平行紧邻布置,每组导电板组由两个导电板(6)相平行正对且间隔布置构成;固定导电线圈(9)两端分别连接到一组导电板组中的两个导电板(6)上,固定导电线圈(9)其中一端和导电板(6)之间上串联有一个直流电源(4);所述的移动模块(3)包括滑动杆(10)、动滑轮(11)、电阻组件和移动电磁铁(14);滑动杆(10)一端活动穿设过固定套(8)后设置有移动电磁铁(14),滑动杆(10)中部位于固定模块(2)的两组导电板组的两个导电板(6)之间,滑动杆(10)中部上固定套装有环状的电阻组件,电阻组件两侧分别电连接到至少其中一组导电板组的两个导电板(6)上使得两个导电板(6)相导通,滑动杆(10)另一端上铰接安装动滑轮(11),钢丝绳(17)绕经动滑轮(11);移动电磁铁(14)包括了圆环套(15)和移动导电线圈(16),圆环套(15)固定在滑动杆(10)活动穿设过固定套(8)后的端部,圆环套(15)上绕制移动导电线圈(16);移动导电线圈(16)两端分别连接到另一组导电板组中的两个导电板(6)上,移动导电线圈(16)其中一端和导电板(6)之间上串联有另一个直流电源(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钢丝绳的卸载和变阻力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导电线圈(9)和移动导电线圈(16)通电后产生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俊徐虎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