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虚拟结构的多旋翼无人机编队保持与避碰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5700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翼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具体为一种基于虚拟结构的多旋翼无人机编队保持与避碰控制方法,通过采用虚拟结构法对多架无人机构建一个虚拟刚体结构体,定义虚刚体的构型,再通过对无人机设置安全距离,包括以下操作步骤:S1:根据虚拟结构法拟定的坐标系设定集群中的M架无人机需要形成的编队构型为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虚拟结构的多旋翼无人机编队保持与避碰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翼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具体为一种基于虚拟结构的多旋翼无人机编队保持与避碰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编队队形控制是多旋翼无人机系统研究的核心问题,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保持一定的队形,或者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进行队形的切换和重构,这依赖于可靠的编队控制策略。
[0003]传统虚拟结构法的主要思想是将无人机编队系统的队形组成看作是刚性的虚拟结构,在无人机编队飞行运动期间,单个无人机个体可以看作是固定在虚拟结构上的固定位置上,一旦无人机编队队形发生改变,编队系统中的无人机个体直接跟踪保持虚拟结构上的固定坐标点就可以完成设定好的编队飞行巡检路线,无人机跟踪虚拟结构质点即可达到协同控制的目的,该方法能够很好的进行集群拓扑保持,相较于其他协同控制方法,虚拟结构法对队形约束最强,不过该方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形成的队形限制,避障、防碰撞不够方便,而无人机之间的保持和避碰控制,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无人机在保持编队的时候防止无人机相互碰撞,然而,在虚拟结构法的基础上加入避碰和保持编队控制,一方面是优化了分布式控制方法的编队系统飞行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即使编队无人机系统中的某个个体出现故障导致编队系统中的个体缺失,对系统整体的影响也较小,并可以实时的补充上其他无人机个体,让编队系统快速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0004]目前无人机编队主要有集中式控制方法、分布式控制方法、分散式控制方法这三种控制方式,其中,集中式控制方法的飞行效果较好,能做出科学的飞行决策和路线,但是不易实现,在无人机个体之间都需要进行多个通信,需要互相传递较为多的数据信息,对无人机个体的计算速度以及内存都要求比较高,数据量较大还会导致无人机产生丢失关键信息的问题,分布式控制方法中无人机编队系统中的个体只需要和领域的无人机进行通信,通信数据包以及通信链路都比较少,但飞行效果会差一些,分散式控制方法的编队系统计算量更小,但其带来的编队飞行效果是极差的,由于编队系统中的无人机个体不相互通信,可能会带来无人机之间的碰撞从而发生严重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虚拟结构的多旋翼无人机编队保持与避碰控制方法,通过采用虚拟结构法对多架无人机构建一个虚拟刚体结构体,定义虚刚体的构型,再通过对无人机设置安全距离,能够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基于虚拟结构的多旋翼无人机编队保持与避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0007]S1:根据虚拟结构法拟定的坐标系设定集群中的M架无人机需要形成的编队构型为B
Ω
=[(x'1,y'1,z'1) (x'2,y'2,z'2) ... (x'
M
,y'
M
,z'
M
)],当前状态下的M架无人机为位
置分布设为A
Ω
=[(x1,y1,z1) (x2,y2,z2) ... (x
M
,y
M
,z
M
)],初始状态下的虚拟几何构型中心为(x0,y0,z0);
[0008]S2:旋翼无人机编队保持方法:
[0009]S2.1:构建旋翼无人机一阶保持控制器模型;
[0010]S2.2:在惯性坐标系中,构建旋翼无人机的运动学方程;
[0011]S2.3:在惯性坐标系中,设计虚拟点与无人机之间的编队误差;
[0012]S3:旋翼无人机编队的避碰方法:
[0013]S3.1:通过无向网络通信拓扑,使无人机之间相互通信,共享速度和位置等信息;
[0014]S3.2:设置最短分离距离d
min,ij
,第i、j架旋翼无人机安全半径均为R,令已求得无人机路径同一时刻的离散点k的坐标分别为(x
i,k
,y
i,k
,z
i,k
)和(x
j,k
,y
j,k
,z
j,k
);
[0015]S3.3:判断旋翼无人机之间是否会相互碰撞,即判断d
min
>2R是否成立;
[0016]S3.4:若d
min
>2R成立则继续编队队形飞行,若不成立则进行避碰,旋翼无人机之间的距离小于分离距离时,无人机之间便会进行避碰;
[0017]S3.5:取无人机编队中的两架旋翼无人机i、j对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0018]S3.6:两架无人机的相对距离矢量为d
ij
=[x
i

x
j
,y
i

y
j
,z
i

z
j
],设置旋翼无人机的趋远力半径为R,平衡距离为2R以上;
[0019]S3.7:由于正作用控制与反作用控制两者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对其进行矢量化描述,以无人机i为受力对象进行分析;
[0020]S3.8:根据S3.7可得,集群编队中的旋翼无人机i受到周围任意一架无人机j的趋远作用的姿态控制器为:
[0021][0022]S3.9:对于集群中的M架无人机,每架无人机受到其余无人机的趋远作用,最终在其余所有无人机影响的作用下保持编队队形的同时进行避碰。
[0023]作为优选,所述S2.1中构建旋翼无人机一阶保持控制器模型的公式为
[0024]作为优选,所述S2.2中旋翼无人机的运动学方程为:
[0025][0026]作为优选,所述S2.2中虚拟点和无人机的相对运动关系为:
[0027][0028]作为优选,所述S2.3中编队误差为:
[0029][0030]作为优选,所述S3.2中避免碰撞的条件表示为:
[0031][0032]作为优选,所述S3.5中两架无人机的状态分别为:
[0033][0034]作为优选,所述S3中当两架无人机的相对距离在趋远力距离内时,两者之间的趋远姿态控制器为:
[0035][0036]作为优选,所述S3.7中受到无人机j的趋远作用的姿态控制器为:
[0037]作为优选,所述S3.8中当处于集群编队中时,无人机i所受其他旋翼无人机的影响的控制器为:
[0038][0039]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基于虚拟结构的多旋翼无人机编队保持与避碰控制方法对多架无人机构建一个虚拟刚体结构体,定义虚刚体的构型,在保持旋翼无人机编队稳定的情况下,使无人机的速度和位置保持相对一致,对无人机设置安全距离,使得旋翼无人机在保持队形的同时不会出现相互碰撞的情况,实现了更为精确的编队控制。
附图说明
[004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编队保持和避碰控制系统结构图;
[004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旋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虚拟结构的多旋翼无人机编队保持与避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S1:根据虚拟结构法拟定的坐标系设定集群中的M架无人机需要形成的编队构型为B
Ω
=[(x'1,y'1,z'1)(x'2,y'2,z'2)...(x'
M
,y'
M
,z'
M
)],当前状态下的M架无人机为位置分布设为A
Ω
=[(x1,y1,z1)(x2,y2,z2)...(x
M
,y
M
,z
M
)],初始状态下的虚拟几何构型中心为(x0,y0,z0);S2:旋翼无人机编队保持方法:S2.1:构建旋翼无人机一阶保持控制器模型;S2.2:在惯性坐标系中,构建旋翼无人机的运动学方程;S2.3:在惯性坐标系中,设计虚拟点与无人机之间的编队误差;S3:旋翼无人机编队的避碰方法:S3.1:通过无向网络通信拓扑,使无人机之间相互通信,共享速度和位置等信息;S3.2:设置最短分离距离d
min,ij
,第i、j架旋翼无人机安全半径均为R,令已求得无人机路径同一时刻的离散点k的坐标分别为(x
i,k
,y
i,k
,z
i,k
)和(x
j,k
,y
j,k
,z
j,k
);S3.3:判断旋翼无人机之间是否会相互碰撞,即判断d
min
>2R是否成立;S3.4:若d
min
>2R成立则继续编队队形飞行,若不成立则进行避碰,旋翼无人机之间的距离小于分离距离时,无人机之间便会进行避碰;S3.5:取无人机编队中的两架旋翼无人机i、j对受力情况进行分析;S3.6:两架无人机的相对距离矢量为d
ij
=[x
i

x
j
,y<...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鸣宇姚雪莲杨艺杨军陈灵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