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螺纹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5649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螺纹部件,包括内螺纹部件本体,所述内螺纹部件本体包括设置了内螺纹结构的内螺纹面,在所述内螺纹部件本体内设置有若干条相互独立的润滑介质流动通道;所述润滑介质流动通道的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面连通的通孔;所述润滑介质流动通道包括润滑介质进入通道和润滑介质排出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内螺纹部件可以应用于预防螺纹结构的锈蚀、磨损的技术领域。的技术领域。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螺纹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内螺纹结构的部件,例如螺母,特别涉及对内螺纹部件进行润滑的


技术介绍

[0002]具有内螺纹结构的部件,例如螺母,一般与具有外螺纹结构的外螺纹部件(例如螺栓)形成螺纹配合起到紧固连接的作用。但也有的内螺纹部件与例如丝杆等外螺纹部件形成螺纹配合用于形成运动副。即在工作状态下,外螺纹部件与内螺纹部件之间经常性处于相对旋转运动状态。这种相对旋转运动状态使得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之间的摩擦急剧增加,与摩擦相伴的磨损、过热等问题大幅降低了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的使用寿命。
[0003]为了降低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之间的磨损问题,人们采用在内螺纹部件、外螺纹部件间加注润滑油的方式进行解决。例如专利号为200620036642.8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名称为“一种机床上丝杆、螺母运动副的润滑装置”,公开了一种用于螺母与丝杆之间的润滑装置。该润滑装置包括盛油筒,在盛油筒中注入润滑油。盛油筒与螺母连接,丝杆依次穿过盛油筒与螺母,从而在运动过程中丝杆将盛油筒中的润滑油带入到其与螺母内螺纹之间的间隙内形成润滑效应。这一技术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丝杆与螺母之间仍然存在摩擦现象,特别是当运动初始时润滑油的量较少时,丝杆与螺母之间的摩擦仍然较大,摩擦磨损会产生金属碎屑;由于丝杆与螺母之间进行的是往复运动,因此,摩擦磨损产生的金属碎屑随润滑油通过丝杆的运动在盛油筒和螺母之间往复流动,不断累积并参与到丝杆与螺母的摩擦当中,加剧了摩擦效应,降低了润滑效果。
[0004]另外,当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以预紧力装配后两者锁紧,或者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装配一定时间后两者之间产生了锈蚀,这两种情况都使得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难以拆卸。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内螺纹部件与丝杆类活动部件之间摩擦磨损较大的问题,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之间形成锁死或锈蚀进而不易拆卸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螺纹部件。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内螺纹部件,包括内螺纹部件本体,所述内螺纹部件本体包括设置了内螺纹结构的内螺纹面,在所述内螺纹部件本体内设置有若干条相互独立的润滑介质流动通道;所述润滑介质流动通道的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面连通的通孔;所述润滑介质流动通道包括润滑介质进入通道和润滑介质排出通道。
[0008]可选地,所述内螺纹部件本体包括端面;在所述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
[0009]可选地,在所述内螺纹部件本体内设置有与所述润滑介质流动通道相互独立的调温介质流动通道。
[0010]可选地,所述调温介质流动通道螺旋环绕所述内螺纹面设置。
[0011]可选地,设置有调温介质输送系统;所述调温介质输送系统包括调温介质输送动力设备,连通所述调温介质输送动力设备和所述调温介质流动通道的调温介质管路。
[0012]可选地,所述润滑介质流动通道螺旋环绕所述内螺纹面设置。
[0013]可选地,设置有润滑介质输送系统;所述润滑介质输送系统包括压力输送设备以及连通所述压力输送设备和所述润滑介质进入通道的介质进入管路。
[0014]可选地,设置有润滑介质排出系统;所述润滑介质排出系统包括负压排出设备以及连通所述负压排出设备和所述润滑介质排出通道的介质排出管路。
[0015]可选地,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内螺纹面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内螺纹结构的牙的根部。
[0016]可选地,所述内螺纹部件包括螺母。
[001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
[0018]本专利技术的内螺纹部件,在内螺纹部件本体内设置了润滑介质进入通道和润滑介质排出通道。润滑介质进入通道与润滑介质排出通道在内螺纹部件的本体内相互独立,且均与内螺纹部件的内螺纹面相通。即在内螺纹部件本体内润滑介质进入通道与润滑介质排出通道并不相通。润滑介质通过润滑介质进入通道以及通孔进入到内螺纹部件的内螺纹面进行润滑,同时在内螺纹面上设置了与润滑介质排出通道连通的通孔。内螺纹面上的润滑介质经过润滑介质排出通道的通孔、润滑介质排出通道排出。通过上述工作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到,本专利技术的内螺纹部件,在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相对转动时,在内螺纹面上驻留的润滑介质以单向流动方式从润滑介质进入通道进入并从润滑介质排出通道排出,因此内螺纹面上由于摩擦产生的金属碎屑会随着润滑介质的流出而被排出,不断补充进来的洁净的润滑介质能够对内螺纹面进行充分的润滑,以降低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之间的摩擦。
[0019]当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之间锁紧或发生锈蚀后,通过对润滑介质进入通道内的润滑介质加压,使得润滑介质在压力作用下被注入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的结合面,降低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拆卸容易进行。
[0020]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实现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0021]上述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螺母本体的立体剖视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装配状态局部剖视图。
[0024]图中标识说明如下:
[0025]101、内螺纹面;102、通孔;103、螺母本体;104、润滑介质进入通道;105、润滑介质排出通道;
[0026]201、丝杆;202、密封垫圈;203、调温介质流动通道;204、润滑介质流动通道;205、螺母本体;206、密封垫圈;207、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在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对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重要措辞进行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内螺纹部件是指例如螺母这样包含有内螺纹结构的部件,除了螺母这
样的例子,还包括在各种螺纹配合的机构中包含的具有内螺纹结构的部件,例如某些设备固定基座上开设了内螺纹孔的部件,以及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知晓的包含内螺纹结构的部件。在本说明书中还涉及外螺纹部件,内螺纹部件与外螺纹部件(例如丝杆或螺栓)配合形成螺纹配合结构,用于紧固连接或形成运动副实现直线运动与转动的相互转化。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外螺纹部件是指包含外螺纹结构的部件,通常在使用时与内螺纹部件配合使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内螺纹部件本体是指设置了内螺纹结构的部件的实体,例如螺母的本体。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润滑介质是指具有润滑作用的流体介质,例如气体、液体或气液两相流体等形态的润滑介质。润滑介质典型的例子是润滑油。
[0028]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以润滑螺母作为内螺纹部件的例子,以丝杆作为外螺纹部件的例子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0029]图1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为了清晰显示润滑螺母的结构,图1以剖视的方式展现了润滑螺母的内部结构。图1显示的是被剖开的螺母本体103的一半,具体的剖开方向是沿润滑螺母的轴线方向,从润滑螺母的中间剖开。从图1可见,润滑螺母本体包括了端面(图1中标识103所指向的面,以及与该面相对的被遮挡的底部的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螺纹部件,包括内螺纹部件本体,所述内螺纹部件本体包括设置了内螺纹结构的内螺纹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螺纹部件本体内设置有若干条相互独立的润滑介质流动通道;所述润滑介质流动通道的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面连通的通孔;所述润滑介质流动通道包括润滑介质进入通道和润滑介质排出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螺纹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螺纹部件本体包括端面;在所述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垫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螺纹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螺纹部件本体内设置有与所述润滑介质流动通道相互独立的调温介质流动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内螺纹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介质流动通道螺旋环绕所述内螺纹面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内螺纹部件,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调温介质输送系统;所述调温介质输送系统包括调温介质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贵锋王轩李峰陈斌李峰峰崔一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金键航天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