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及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5275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及半导体器件,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包括:框架本体以及沿其长度方向排布于框架本体上的多个框架单元,各个框架单元呈单排排列,框架单元包括基岛及连接于基岛底端的管脚组件,管脚组件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管脚,基岛与管脚之间设置有电连接的管脚部,基岛上表面设置有基岛网格,管脚部背面设置有管脚网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单排式排列的多个框架单元,每个框架单元对应一个模块的封装,能够同时实现多个模块封装,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原材料的利用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具有较佳的抗冲击能力以及优越的性能,能够提高封装器件的散热效果。器件的散热效果。器件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及半导体器件


[0001]本技术属于半导体
,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及半导体器件。

技术介绍

[0002]功率半导体器件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服务器电源、BMS、开关电源、逆变器等领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碳化硅材料、氮化镓材料及先进封装技术也在蓬勃发展中。
[0003]目前功率半导体器件普遍采用薄外型封装(TO型封装),如TO

220、TO

251、TO

263等封装,它们主要应用于中低压领域。在中高压应用领域中,TO

247封装占主导地位,其基岛与TO

220、TO

251、TO

263等封装相比,具有更大的基岛,能够封装更大面积和更大功率的芯片。
[0004]然而,TO

247框架的基岛部分面积只占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安装孔也占据了一大部分,降低了芯片的安装面积,不能将框架的面积充分利用。TO

247管脚宽度较窄,塑封后的产品管脚与塑封料之间容易发生变形,导致产品的抗冲击能力降低;TO

247封装属于通孔插件封装,其散热需要单独增加散热片,其散热效果没有SMT封装器件效果好;TO

247封装出来的产品还存在较高的封装电感和封装电阻,会增加器件的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影响产品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及半导体器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引线框架抗冲击能力差、封装电感和封装电阻较高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包括:框架本体以及沿其长度方向排布于框架本体上的多个框架单元,各个所述框架单元呈单排排列,所述框架单元包括基岛及独立设置于基岛底端的管脚组件,所述管脚组件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管脚,所述管脚靠近基岛的一端设置有管脚部,所述基岛的上表面设置有基岛网格,所述管脚部的背面设置有管脚网格。
[0007]可选地,每个所述框架单元中的管脚数量为4个,各个所述管脚沿横向均匀分布,且各个所述管脚的尺寸相同。
[0008]可选地,每个所述框架单元中各个管脚部之间相互独立、或者两个相邻管脚部连接、或者三个相邻管脚部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基岛网格的深度与管脚网格的深度相同,所述基岛网格的尺寸大于管脚网格的尺寸。
[0010]可选地,所述基岛与管脚分别位于不同的平面,所述基岛所在平面与管脚所在平面之间具有高度差。
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31]请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包括:框架本体1以及沿其长度方向排布于框架本体1上的多个框架单元2,各个所述框架单元2呈单排排列,所述框架单元2包括基岛21及独立设置于基岛21底端的管脚组件22,所述管脚组件22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管脚222,所述管脚222靠近基岛21的一端设置有管脚部221,所述基岛21的上表面设置有基岛网格211,所述管脚部221的背面设置有管脚网格221a。
[0032]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为表贴式耐大电流引线框架,框架本体1上呈单排排列有12个框架单元2,每个框架单元2对应1个光伏旁路模块的封装,1个引线框架能够封装12个光伏旁路模块。如此,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原材料的利用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图1中示意出了部分框架单元2,其余框架单元2省略。
[0033]框架本体1及管脚222为片状结构,适用于小型化、扁平化的封装。
[0034]每个框架单元2包括基岛21及独立设置于基岛21底端的管脚组件22,每个基岛21顶端的框架本体1上设置有用于定位该框架单元2的定位孔23,相邻定位孔23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框架单元2的第一分隔孔11,且相邻管脚组件22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管脚组件22的第二分隔孔12,所述第二分隔孔12与第一分隔孔11在纵向上一一对应;本实施例中,定位孔23由条形孔和位于条形孔上且连通的圆形孔组合而成,第一分隔孔11为矩形孔,且沿框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分隔孔12为腰型孔,且沿框架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分隔孔12的长度与管脚222的长度适配,通过第一分隔孔11和第二分隔孔12可对各个框架单元2进行分隔,便于后续分离各个框架单元2。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孔23、第一分隔孔11及第二分隔孔12的形状可根据需求设定。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本体1总长210.00
±
0.15mm,总宽32.75
±
0.15mm;该框架本体1为异型材框架,基岛21与管脚222的厚度不同,其中,基岛21的厚度为1.30
±
0.015mm,管脚222的厚度为0.50
±
0.015mm;相邻框架单元2之间的步距(相邻定位孔23的中心距)为17.50
±
0.03mm,累积步距(所有定位孔23的总距离)192.50
±
0.08mm;定位边宽(定位孔23与框架本体1顶端之间的距离)为2.80mm,定位孔23中圆形孔的直径为Φ3.60
±
0.05mm,基岛21上的载体区域尺寸为11.30mm 7.68mm。
[0036]其中,每个所述框架单元2中的管脚222数量为4个,且各个管脚222的尺寸相同。各个管脚222之间通过横向延伸的管脚连接筋223连接,管脚连接筋223的两端与框架本体1连接。相应地,每个基岛21底端设置有4个管脚部221。各个管脚222沿横向均匀分布,保证各个管脚222的均匀受力,能够减少外界应力对器件的影响。本实施例中,管脚222的尺寸为1.5mm 0.5mm,1.5mm为宽度,0.5mm为厚度,防止管脚222过大导致封装开裂,其中管脚222厚度设置为0.5mm,是铜材厂的通用厚度,其工艺成熟,方便后期稳定供应。
[0037]并且,每个所述框架单元2中各个管脚部221之间相互独立、或者两个相邻管脚部221连接、或者三个相邻管脚部221连接。如图2所示,各个管脚部221之间相互独立。如图3所示,第一管脚222a和第二管脚222b对应的管脚部221相互独立,第三管脚222c和第四管脚222d对应的管脚部221连接为一体;如图4所示,第一管脚222a对应的管脚部221独立设置,第二管脚222b、第三管脚222c和第四管脚222d对应的管脚部221连接为一体。
[0038]基岛21上表面通过网格粗化处理形成有基岛网格211,管脚部221背面通过网格粗
化处理形成有管脚网格221a,所述基岛网格211的深度与管脚网格221a的深度相同,所述基岛网格211的尺寸大于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本体以及沿其长度方向排布于框架本体上的多个框架单元,各个所述框架单元呈单排排列,所述框架单元包括基岛及独立设置于基岛底端的管脚组件,所述管脚组件包括并排布置的多个管脚,所述管脚靠近基岛的一端设置有管脚部,所述基岛的上表面设置有基岛网格,所述管脚部的背面设置有管脚网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框架单元中的管脚数量为4个,各个所述管脚沿横向均匀分布,且各个所述管脚的尺寸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框架单元中各个管脚部之间相互独立、或者两个相邻管脚部连接、或者三个相邻管脚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岛网格的深度与管脚网格的深度相同,所述基岛网格的尺寸大于管脚网格的尺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岛与管脚分别位于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大权马鹏余镇周玉凤徐向涛马红强王兴龙李述洲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平伟伏特集成电路封测应用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