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幼苗培育智能高产苗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5048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幼苗培育智能高产苗床,涉及幼苗培育技术领域,包括承载架,所述承载架的外壁通过支架连接有滑轮,且滑轮的外侧缠绕连接有拉绳,所述承载架的内侧上方安置有承载板,且承载板的两侧分别与拉绳的首端及尾端相连接,所述承载板的内侧开设有预留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当电动推杆带动拉绳的中部下移后,则拉绳沿着滑轮外侧移动,致使与拉绳相连接的承载板下移,故承载板下移时,能够带动与其为螺旋连接的活动杆旋转,则活动杆外壁下方的搅拌组件二转动,搅拌组件二的底端紧贴于营养箱的内部底端旋转,故能够对营养箱内侧的营养稠态物进行搅拌处理,使得营养液的组分分布均匀,提升幼苗的吸收效率,从而实现高产的目的。的。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幼苗培育智能高产苗床


[0001]本技术涉及幼苗培育
,尤其涉及一种幼苗培育智能高产苗床。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幼苗培育是农业科学实验者们探究不同种类的幼苗的一种生长状态的初始工作,且幼苗培育所涉及到的器材、设备繁多,苗床,就是其中的一种,同时,幼苗培育所具备的一些环境及条件有:温湿度、阳光、水分、营养等。
[0003]现有的幼苗培育的苗床在使用时,其不便对营养液中的营养稠态物进行搅拌处理,导致营养液的组分分布不均,影响幼苗的吸收,并且不易自行对幼苗进行翻土操作,使得幼苗在培育过程中,容易供气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幼苗培育的苗床在使用时,其不便对营养液中的营养稠态物进行搅拌处理,导致营养液的组分分布不均,影响幼苗的吸收,并且不易自行对幼苗进行翻土操作,使得幼苗在培育过程中,容易供气不足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幼苗培育智能高产苗床。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幼苗培育智能高产苗床,包括:
[0007]承载架,所述承载架的外壁通过支架连接有滑轮,且滑轮的外侧缠绕连接有拉绳,所述承载架的内侧上方安置有承载板,且承载板的两侧分别与拉绳的首端及尾端相连接,所述承载板的内侧开设有预留孔,且预留孔的内部放置有培育皿,所述承载板的内侧中部开设有螺旋孔,且螺旋孔的内部安装有活动杆;
[0008]营养箱,所述营养箱安装在承载架的内侧上方,且营养箱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活动杆的底端之间为转动连接,且活动杆的外壁上方插接有搅拌组件一,所述搅拌组件一的一端连接有固定块,所述活动杆的外壁下方安装有搅拌组件二,且活动杆的顶端安装有扣合盖,所述扣合盖的顶部固定有温度传感器。
[0009]优选的,所述拉绳的中部套接有固定环,且固定环的底端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底部与承载架的内侧底端中部相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搅拌组件二的结构与搅拌组件一的结构相吻合,且搅拌组件二的底端与营养箱的内部底端相贴合。
[0011]优选的,所述活动杆通过螺旋孔与承载板构成旋转结构,且活动杆通过槽体、扣合盖与搅拌组件一构成可拆卸结构。
[0012]优选的,所述固定环与电动推杆之间为螺纹连接,且固定环分布于拉绳的二分之一处。
[0013]优选的,所述预留孔呈矩阵状分布于承载板的内侧,且预留孔的内壁与培育皿的外壁相贴合。
[0014]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中,当电动推杆带动拉绳的中部下移后,则拉绳沿着滑轮外侧移动,致使与拉绳相连接的承载板下移,故承载板下移时,能够带动与其为螺旋连接的活动杆旋转,则活动杆外壁下方的搅拌组件二转动,搅拌组件二的底端紧贴于营养箱的内部底端旋转,故能够对营养箱内侧的营养稠态物进行搅拌处理,使得营养液的组分分布均匀,提升幼苗的吸收效率,从而实现高产的目的。
[0016]2、本技术中,当电动推杆带动拉绳的中部上移后,则拉绳沿着滑轮外侧移动,致使与拉绳相连接的承载板上移,使得承载板处安置的培育皿的顶端逐渐与搅拌组件一的底端紧贴,并通过转动中的活动杆带动搅拌组件一转动,完成对培育皿处的土壤翻动操作,增强培育皿中的幼苗与外界气流交换的速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中承载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中活动杆与搅拌组件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0]图例说明:
[0021]1、承载架;2、滑轮;3、拉绳;4、营养箱;5、培育皿;6、承载板;7、搅拌组件一;8、活动杆;9、固定座;10、搅拌组件二;11、固定环;12、电动推杆;13、螺旋孔;14、预留孔;15、固定块;16、扣合盖;17、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参照图1

3,一种幼苗培育智能高产苗床,包括承载架1、滑轮2、拉绳3、营养箱4、培育皿5、承载板6、搅拌组件一7、活动杆8、固定座9、搅拌组件二10、固定环11、电动推杆12、螺旋孔13、预留孔14、固定块15、扣合盖16和温度传感器17,承载架1的内侧上方安置有承载板6,且承载板6的两侧分别与拉绳3的首端及尾端相连接,承载板6的内侧开设有预留孔14,且预留孔14的内部放置有培育皿5,预留孔14呈矩阵状分布于承载板6的内侧,且预留孔14的内壁与培育皿5的外壁相贴合,预留孔14的内侧可放置培育皿5,便于对多组幼苗进行培育工作,承载板6的内侧中部开设有螺旋孔13,且螺旋孔13的内部安装有活动杆8,活动杆8通过螺旋孔13与承载板6构成旋转结构,且活动杆8通过槽体、扣合盖16与搅拌组件一7构成可拆卸结构,通过人工拔取扣合盖16,再对搅拌组件一7进行上抬操作,则能够完成搅拌组件一7与活动杆8之间的拆卸工作;
[0024]营养箱4安装在承载架1的内侧上方,且营养箱4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座9,营养箱4内侧可加入营养液、液态水等,其前后端均设有管道连接,便于更换其内部所存放的液体,固定座9与活动杆8的底端之间为转动连接,且活动杆8的外壁上方插接有搅拌组件一7,搅拌组件一7的一端连接有固定块15,固定块15呈弧形状结构,紧贴于内侧呈空心状结
构的活动杆8的内壁处,活动杆8的外壁下方安装有搅拌组件二10,且活动杆8的顶端安装有扣合盖16,搅拌组件二10的结构与搅拌组件一7的结构相吻合,且搅拌组件二10的底端与营养箱4的内部底端相贴合,搅拌组件一7与搅拌组件二10均是由搅拌杆和多个搅拌齿构成,通过搅拌组件一7能够对培育皿5的顶部土壤进行翻动操作,且通过搅拌组件二10能够对营养箱4内部的营养稠态物进行搅拌操作,使得营养液的组分分布均匀,扣合盖16的顶部固定有温度传感器17,温度传感器17与电动推杆12之间为电性连接,通过温度传感器17的作用,便于该装置知晓周围环境的温度,并使电动推杆12响应,及时调整培育皿5是否需要进行补水操作,承载架1的外壁通过支架连接有滑轮2,且滑轮2的外侧缠绕连接有拉绳3,拉绳3的中部套接有固定环11,且固定环11的底端连接有电动推杆12,固定环11与电动推杆12之间为螺纹连接,且固定环11分布于拉绳3的二分之一处,通过固定环11与电动推杆12之间为螺纹连接的作用,便于完成对拉绳3与电动推杆12之间的紧固工作,电动推杆12的底部与承载架1的内侧底端中部相连接,通过电动推杆12启动,进行升降,其拉动拉绳3,则能够带动承载板6及安置于承载板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幼苗培育智能高产苗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架(1),所述承载架(1)的外壁通过支架连接有滑轮(2),且滑轮(2)的外侧缠绕连接有拉绳(3),所述承载架(1)的内侧上方安置有承载板(6),且承载板(6)的两侧分别与拉绳(3)的首端及尾端相连接,所述承载板(6)的内侧开设有预留孔(14),且预留孔(14)的内部放置有培育皿(5),所述承载板(6)的内侧中部开设有螺旋孔(13),且螺旋孔(13)的内部安装有活动杆(8);营养箱(4),所述营养箱(4)安装在承载架(1)的内侧上方,且营养箱(4)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座(9),所述固定座(9)与活动杆(8)的底端之间为转动连接,且活动杆(8)的外壁上方插接有搅拌组件一(7),所述搅拌组件一(7)的一端连接有固定块(15),所述活动杆(8)的外壁下方安装有搅拌组件二(10),且活动杆(8)的顶端安装有扣合盖(16),所述扣合盖(16)的顶部固定有温度传感器(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幼苗培育智能高产苗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宏斌陈杰曹长怀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市宏业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