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7028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包括育苗支撑板、支撑杆、加强支撑筋、转动从动轮、转动主动轮、转动传动带、铰接升降杆、苗床托盘、沥水孔、升降主动轮、升降从动轮、升降传动带和升降调节电机,所述支撑杆设于育苗支撑板上,所述加强支撑筋设于育苗支撑板上,所述转动从动轮转动设于育苗支撑板侧壁上,所述转动主动轮转动设于育苗支撑板侧壁上且设于转动从动轮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苗床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市场上苗床在使用过程中角度固定导致幼苗生长密集以后其下部叶苗无法接受水分与阳光的缺点,通过可分开的升降方式实现了对不同阶段幼苗的角度调节的作用。同阶段幼苗的角度调节的作用。同阶段幼苗的角度调节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


[0001]本技术属于苗床
,具体是指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

技术介绍

[0002]苗床育苗就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营养中培育幼苗的意思,原意是指在苗圃、温床或温室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至土地里去栽种,也可指各种生物细小时经过人工保护直至能独立生存的这个阶段。目前,在苗床育苗过程中,需要将种植好的苗盘移动到育苗催芽室中进行培育,而现有的苗盘在培养过程中随着幼苗的生长会出现优劣现象,尤其是下部叶子生长稍微缓慢便会导致上部的叶子挡住水分、阳光和营养液,导致劣品率非常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市场上苗床在使用过程中角度固定导致幼苗生长密集以后其下部叶苗无法接受水分与阳光的缺点,通过可分开的升降方式实现了对不同阶段幼苗的角度调节的作用。
[0004]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包括育苗支撑板、支撑杆、加强支撑筋、转动从动轮、转动主动轮、转动传动带、铰接升降杆、苗床托盘、沥水孔、升降主动轮、升降从动轮、升降传动带和升降调节电机,所述支撑杆设于育苗支撑板上,所述加强支撑筋设于育苗支撑板上,所述转动从动轮转动设于育苗支撑板侧壁上,所述转动主动轮转动设于育苗支撑板侧壁上且设于转动从动轮的下方,所述转动传动带一端缠绕设于转动从动轮上,所述转动传动带另一端缠绕设于转动主动轮上,所述铰接升降杆设于转动从动轮上,所述苗床托盘铰接设于铰接升降杆上,所述沥水孔设于苗床托盘上,所述升降主动轮设于转动主动轮上,所述升降从动轮设于转动主动轮上,所述升降传动带一端缠绕设于升降主动轮上,所述升降传动带另一端缠绕设于升降从动轮上,所述升降调节电机设于升降主动轮上且贯穿升降主动轮设于转动主动轮上,所述育苗支撑板起到支撑的作用,所述支撑杆起到支撑的作用,所述加强支撑筋起到加强固定的作用,所述转动从动轮和转动主动轮起到升降时传动的作用,所述转动传动带起到传递转动的作用,所述铰接升降杆起到支撑与角度调整的作用,所述苗床托盘起到放置幼苗的作用,所述沥水孔起到滤水的作用,所述升降主动轮和升降从动轮起到升降传动的作用,所述升降传动带起到传递转动的作用。
[0005]进一步地,所述育苗支撑板设于育苗支撑板和苗床托盘之间。
[0006]进一步地,所述沥水孔和加强支撑筋呈垂直设置,所述转动传动带和升降传动带呈垂直设置,所述沥水孔和升降传动带呈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杆和加强支撑筋呈垂直设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支撑筋设有若干组,所述转动从动轮设有若干组,所述转动主动轮设有若干组,所述转动从动轮的数量等于转动主动轮的数量,所述转动传动带设有若干组,所述铰接升降杆设有若干组,所述转动传动带的数量等于铰接升降杆的数量,所述升
降从动轮设有若干组,所述升降从动轮的数量与升降传动带的数量之和等于转动主动轮的数量,所述苗床托盘设有若干组。
[0008]采用上述结构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方案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市场上苗床在使用过程中角度固定导致幼苗生长密集以后其下部叶苗无法接受水分与阳光的缺点,通过可分开的升降方式实现了对不同阶段幼苗的角度调节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技术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为本技术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2]其中,1、育苗支撑板,2、支撑杆,3、加强支撑筋,4、转动从动轮, 5、转动主动轮,6、转动传动带,7、铰接升降杆,8、苗床托盘,9、沥水孔,10、升降主动轮,11、升降从动轮,12、升降传动带,13、升降调节电机。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如图1

3所示,本技术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包括育苗支撑板1、支撑杆2、加强支撑筋3、转动从动轮4、转动主动轮5、转动传动带6、铰接升降杆7、苗床托盘8、沥水孔9、升降主动轮10、升降从动轮11、升降传动带12和升降调节电机13,所述支撑杆2设于育苗支撑板1上,所述加强支撑筋3设于育苗支撑板1上,所述转动从动轮4转动设于育苗支撑板1侧壁上,所述转动主动轮5转动设于育苗支撑板1侧壁上且设于转动从动轮4的下方,所述转动传动带6一端缠绕设于转动从动轮4上,所述转动传动带6另一端缠绕设于转动主动轮5上,所述铰接升降杆7设于转动从动轮4上,所述苗床托盘8铰接设于铰接升降杆7上,所述沥水孔9设于苗床托盘8上,所述升降主动轮10设于转动主动轮5上,所述升降从动轮11设于转动主动轮5上,所述升降传动带12一端缠绕设于升降主动轮10上,所述升降传动带12另一端缠绕设于升降从动轮11上,所述升降调节电机13设于升降主动轮10上且贯穿升降主动轮10设于转动主动轮5上。
[0016]所述育苗支撑板1设于育苗支撑板1和苗床托盘8之间。
[0017]所述沥水孔9和加强支撑筋3呈垂直设置,所述转动传动带6和升降传动带12呈垂直设置,所述沥水孔9和升降传动带12呈平行设置,所述支撑杆2 和加强支撑筋3呈垂直设置。
[0018]所述加强支撑筋3设有若干组,所述转动从动轮4设有若干组,所述转动主动轮5设有若干组,所述转动从动轮4的数量等于转动主动轮5的数量,所述转动传动带6设有若干
组,所述铰接升降杆7设有若干组,所述转动传动带 6的数量等于铰接升降杆7的数量,所述升降从动轮11设有若干组,所述升降从动轮11的数量与升降传动带12的数量之和等于转动主动轮5的数量,所述苗床托盘8设有若干组。
[0019]具体使用时,用户将需要培养的幼苗盆放置在苗床托盘8上并在苗床托盘 8上铺满,此时沥水孔9可以起到沥水的作用,实现对幼苗浇水时水分不会堆积的目的,随着幼苗的生产,幼苗与幼苗之间产生干涉,导致接收不到光合作用的下部幼苗失去营养,此时用户便可以开启升降调节电机13,升降调节电机 13带动升降主动轮10和转动主动轮5转动,通过升降传动带12的传动若干组升降从动轮11开始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带动剩余的转动主动轮5开始转动,接着在转动传动带6的传动作用下,若干组转动从动轮4开始转动,从而带动铰接升降杆7开始转动,实现铰接升降杆7逐渐竖直平行的目的,此时苗床托盘8与苗床托盘8之间的间隙开始增大,如此便可以带动幼苗互相分开,从而实现保护下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用型可升降苗床,其特征在于:包括育苗支撑板、支撑杆、加强支撑筋、转动从动轮、转动主动轮、转动传动带、铰接升降杆、苗床托盘、沥水孔、升降主动轮、升降从动轮、升降传动带和升降调节电机,所述支撑杆设于育苗支撑板上,所述加强支撑筋设于育苗支撑板上,所述转动从动轮转动设于育苗支撑板侧壁上,所述转动主动轮转动设于育苗支撑板侧壁上且设于转动从动轮的下方,所述转动传动带一端缠绕设于转动从动轮上,所述转动传动带另一端缠绕设于转动主动轮上,所述铰接升降杆设于转动从动轮上,所述苗床托盘铰接设于铰接升降杆上,所述沥水孔设于苗床托盘上,所述升降主动轮设于转动主动轮上,所述升降从动轮设于转动主动轮上,所述升降传动带一端缠绕设于升降主动轮上,所述升降传动带另一端缠绕设于升降从动轮上,所述升降调节电机设于升降主动轮上且贯穿升降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彦博
申请(专利权)人:安平县华耀农业设施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