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吕友海专利>正文

一种逆阻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4881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晶体管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逆阻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包括一号槽、二号槽、铜铝合金网、凸块、三号槽、第二卡块和四号槽;通过设置一号槽、二号槽和铜铝合金网;当铜铝合金网嵌入在一号槽和二号槽内时,当双极晶体管安装过程中和跌落受到冲击力时,铜铝合金网与一号槽和二号槽的内壁进行紧密接触,使铜铝合金在一号槽和二号槽内没有移动空间,从而使铜铝合金网对整体引脚的包裹性增强,从而提高了整体引脚的韧性和抗拉扯性,进而提高了整体引脚的使用效率;从而解决了双极晶体管出现易断裂的问题。易断裂的问题。易断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阻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晶体管
,具体的说是一种逆阻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技术介绍

[0002]由两个背靠背PN结构成的以获得电压、电流或信号增益的晶体三极管。起源于1948年专利技术的点接触晶体三极管,50年代初发展成结型三极管即现在所称的双极型晶体管。双极型晶体管有两种基本结构:PNP型和NPN型。在这3层半导体中,中间一层称基区,外侧两层分别称发射区和集电区;当基区注入少量电流时,在发射区和集电区之间就会形成较大的电流,这就是晶体管的放大效应;晶体管构成主要由双极管主体和双极管引脚。
[0003]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项专利关于一种逆阻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技术方案,如申请号为CN2017214485543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晶体管引脚,包括引线部、挡止部、挤压部及焊接部,挡止部套设于引线部,挤压部的一端与引线部连接,挤压部的另一端与焊接部连接,引线部远离挤压部的一端突伸出挡止部,挡止部与挤压部之间设有空隙。使用时,引线部与晶体管的芯片电连接,晶体管的树脂壳体卡接于空隙且包覆芯片、引线部及挡止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阻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矩形块(11)和整体引脚(2),所述矩形块(11)固连在主体(1)的一端端面,所述矩形块(11)中心为矩形中空结构,所述整体引脚(2)由第一引脚(21)、第二引脚(22)、第三引脚(23)和第四引脚(24)组成,所述第一引脚(21)内部长端为A弧(211),且A弧(211)的截面为波浪形,所述第一引脚(21)短端为B弧(212),且B弧(212)的截面为波浪形;所述第二引脚(22)内部长端为C弧(221),且C弧(221)的截面为波浪形,且C弧(221)与A弧(211)紧密结合,所述第二引脚(22)短端为D弧(222),且D弧(222)的截面为波浪形;所述第三引脚(23)内部长端为E弧(231),且E弧(231)的截面为波浪形,所述第三引脚(23)短端为F弧(232),且F弧(232)的截面为波浪形,且F弧(232)与D弧(222)紧密结合;所述第四引脚(24)内部长端为G弧(241),且G弧(241)的截面为波浪形,且G弧(241)与F弧(232)紧密结合,所述第四引脚(24)短端为H弧(242),且H弧(242)的截面为波浪形,且H弧(242)与B弧(212)紧密结合;所述第一引脚(21)、第二引脚(22)、第三引脚(23)和第四引脚(24)紧密贴合构成整体引脚(2),所述整体引脚(2)的边缘为矩形,且整体引脚(2)靠近主体(1)的一端与矩形块(11)的内部紧密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逆阻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引脚(2)的外圈表面纵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一号槽(25),所述一号槽(25)上下贯通整体引脚(2);所述整体引脚(2)外圈横向开设有若干二号槽(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友海刘超越
申请(专利权)人:吕友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