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均匀度的聚氨酯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4294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均匀度的聚氨酯反应釜,涉及聚氨酯领域,外壳内部转动连接有均匀搅拌装置,外壳左右两端均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有自动上料装置,外壳下端固定连接有滑轮升降装置。在通过第一通电伸缩杆带动第二拉动杆向上移动,并通过驱动座带动物料筒将填装的配料从斜坡入料口倒入,避免了人工爬上反应釜上端进行到料的繁琐,在将配料填装完毕时,在通过主力齿轮带动第一连板旋转,第一连板带动动力杆旋转,动力杆带动弯曲搅拌杆旋转,第一连板带动第一锥齿轮旋转,第一锥齿轮带动联动锥齿轮旋转,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反方向旋转,第二锥齿轮通过第二连板带动反向搅拌杆旋转,达到弯曲搅拌杆与反向搅拌杆,反方向旋转。反方向旋转。反方向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均匀度的聚氨酯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聚氨酯领域,具体是涉及提高均匀度的聚氨酯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聚氨酯(PU),全名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1937年由奥托
·
拜耳等制出此物,聚氨酯有聚酯型和聚醚型二大类,他们可制成聚氨酯塑料(以泡沫塑料为主)、聚氨酯纤维(中国称为氨纶)、聚氨酯橡胶及弹性体。
[0003]在较大的聚氨酯混合搅拌工厂中,便需要通过反应釜进行搅拌混合,多数的聚氨酯反应釜进行搅拌时便需要通过人工爬上较大的聚氨酯反应釜上端进行投放聚氨酯与配料进行混合搅拌,在工人爬上聚氨酯反应釜时,人工易从聚氨酯反应釜底部跌落,灶传染源受伤的情况,不便自动运送聚氨酯与配料至聚氨酯反应釜上端添加聚氨酯与配料,进行避免人工攀爬造成人员受伤的情况,同时避免了人工爬上爬下耽误工作时间的情况,在部分聚氨酯反应釜搅拌时都是通过一个方向节能高效搅拌混合,从而内部聚氨酯与配料易跟随水流在同一方向移动,且不便搅拌铲反方向旋转,达到高效混合的情况,避免了同一方向旋转造成搅拌不均匀的情况,在搅拌完成后无法立即全部设有,从而易导致聚氨酯与配料在聚氨酯反应釜中沉底的情况,且造成聚氨酯反应釜中上下两层浓度不同的情况,不便在搅拌完成后自动通过水的压强将底部搅拌完成的聚氨酯进行流入上端在流出,造成搅拌完成聚氨酯不断流动,避免聚氨酯沉底的情况,且操作繁琐,效率低,用时短,操作危险,为了避免以上弊端,现对已有设备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均匀度的聚氨酯反应釜,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操作简单,效率高,用时短,操作安全,便于自动运送聚氨酯与配料至聚氨酯反应釜上端添加聚氨酯与配料,进行避免人工攀爬造成人员受伤的情况,便于搅拌铲反方向旋转,达到高效混合的情况,便于在搅拌完成后自动通过水的压强将底部搅拌完成的聚氨酯进行流入上端在流出,造成搅拌完成聚氨酯不断流动,避免聚氨酯沉底的情况等。
[000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提高均匀度的聚氨酯反应釜,包括外壳,外壳内部转动连接有均匀搅拌装置,外壳左右两端均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有自动上料装置,外壳下端固定连接有滑轮升降装置;
[0007]均匀搅拌装置包括主力齿轮,主力齿轮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板,第一连板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动力杆,动力杆下端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有弯曲搅拌杆,第一连板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下端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联动锥齿轮,联动锥齿轮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板,第二连板左右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驱动杆,第一驱动杆下端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有反向搅拌杆,第二连
板下端固定连接有空心回流杆,空心回流杆上端固定连接有单向出水阀,空心回流杆下端固定连接有单向进水阀。
[0008]优选的,所述联动锥齿轮左右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定位壳,避免联动锥齿轮在旋转时左右晃动的情况。
[0009]优选的,所述自动上料装置包括安装板,安装板中端上下两侧均转动连接有锯齿轮,锯齿轮传动连接有链条,链条下端固定连接有动力块,动力块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定位滑框,定位滑框左右两端滑动连接有定位滑竿,动力块前端固定连接有托盘,托盘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支撑座左端固定连接有安装杆,安装杆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一拉动杆,第一拉动杆右端转动连接有驱动座,驱动座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二拉动杆,第二拉动杆中端转动连接有第一通电伸缩杆,驱动座中端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有物料筒,支撑座右端固定连接有定位圆杆。
[0010]优选的,所述安装板上端右侧设有斜坡进料口,斜坡进料口右端固定连接在搅拌仓外侧壁,便于物料桶将填装的配料当如搅拌仓内,避免了人工反复打开进料口的繁琐。
[0011]优选的,所述滑轮升降装置包括液压升降座,液压升降座上端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通电伸缩杆,第二通电伸缩杆上端转动连接有推杆,推杆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一动力支撑杆,推杆右端转动连接有第一驱动杆,第一驱动杆左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动力支撑杆,动力支撑杆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三通电伸缩杆,第二驱动杆与第三通电伸缩杆上端转动连接有拖杆,拖杆上端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有移动滑轮。
[0012]优选的,所述液压升降座中端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动力支撑杆,液压升降座下端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动力支撑杆,避免了第一动力支撑杆与第二动力支撑杆在转动时没有支撑点发生晃动的情况。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4]第一连板带动动力杆旋转,动力杆带动弯曲搅拌杆旋转搅拌,通过第一连板带动第一锥齿轮旋转,第一锥齿轮带动联动锥齿轮旋转,联动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与第一连板反方向旋转,第二锥齿轮通过第二连板带动驱动杆旋转,驱动杆带动反向搅拌杆旋转,达到反向搅拌杆与弯曲搅拌杆反方向旋转,有利于使配料双方向搅拌达到混合高效的情况,通过水的压强,使水从单向进水阀进入空心回流杆内,在从单向出水阀排出,从而达到了在结束搅拌混合后,使搅拌完成的配料进行流动,避免了搅拌完成的配料沉底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聚氨酯反应釜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局部结构放大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推杆与第二驱动杆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标号为:
[0019]1、外壳;2、均匀搅拌装置;201、主力齿轮;202、第一连板;203、动力杆;204、弯曲搅拌杆;205、第一锥齿轮;206、联动锥齿轮;207、第二锥齿轮;208、第二连板;209、第一驱动杆;210、反向搅拌杆;211、空心回流杆;212、单向出水阀; 213、单向进水阀;
[0020]3、自动上料装置;301、安装板;302、锯齿轮;303、链条; 304、动力块;305、定位滑框;306、定位滑竿;307、托盘;308、支撑座;309、安装杆;310、第一拉动杆;311、驱动座;312、
第二拉动杆;313、第一通电伸缩杆;314、物料筒;315、定位圆杆;
[0021]4、滑轮升降装置;401、液压升降座;402、第二通电伸缩杆;403、推杆;404、第一动力支撑杆;405、第二驱动杆;406、第二动力支撑杆;407、第三通电伸缩杆;408、拖杆;409、移动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0023]参照图1

3所示,一种提高均匀度的聚氨酯反应釜,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转动连接有均匀搅拌装置2,外壳1左右两端均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有自动上料装置3,外壳1下端固定连接有滑轮升降装置4;
[0024]均匀搅拌装置2包括主力齿轮201,主力齿轮201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板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均匀度的聚氨酯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转动连接有均匀搅拌装置(2),外壳(1)左右两端均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有自动上料装置(3),外壳(1)下端固定连接有滑轮升降装置(4);均匀搅拌装置(2)包括主力齿轮(201),主力齿轮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板(202),第一连板(202)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动力杆(203),动力杆(203)下端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有弯曲搅拌杆(204),第一连板(202)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205),第一锥齿轮(205)下端左右两侧均啮合有联动锥齿轮(206),联动锥齿轮(206)下端啮合有第二锥齿轮(207),第二锥齿轮(207)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板(208),第二连板(208)左右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驱动杆(209),第一驱动杆(209)下端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有反向搅拌杆(210),第二连板(208)下端固定连接有空心回流杆(211),空心回流杆(211)上端固定连接有单向出水阀(212),空心回流杆(211)下端固定连接有单向进水阀(2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均匀度的聚氨酯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锥齿轮(206)左右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定位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均匀度的聚氨酯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上料装置(3)包括安装板(301),安装板(301)中端上下两侧均转动连接有锯齿轮(302),锯齿轮(302) 传动连接有链条(303),链条(303)下端固定连接有动力块(304),动力块(304)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定位滑框(305),定位滑框(305)左右两端滑动连接有定位滑竿(306),动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中一陈侃虞军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首博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