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424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资源利用技术领域,具体为对雨水的收集技术,更具体涉及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包括弃流井井筒和弃流过滤器,弃流过滤器两个连接口以及置于两个连接口之间的过滤网和不透水沟槽,以及位于过滤网顶面的中心处的检查孔;所述不透水沟槽位于过滤网的底部,实现初期雨水弃流过滤、自动排污。本新型提供的自控式弃流过滤井,通过挡水装置的弃流过滤器使减缓雨水在弃流过滤器内部的流速,该装置具有功能性强、结构简单、过滤效率高等优点。过滤效率高等优点。过滤效率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


[0001]本技术属于水资源利用
,具体为对雨水的收集技术,更具体涉及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不透水区域比例不断加大,由城市降雨形成的径流污染已成为当前城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原本洁净的天然降雨由于受到道路、广场、屋面甚至空气浮尘的影响,使其富含大量杂质和污染物,致使前期水质较差。如果将初期雨水直接排入自然承受水体,将会对水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如果直接收集,其水质不不仅影响雨水收集储存,还提高了雨水后续处理的生产成本。因此,在改善雨水的水质和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的技术方案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U型不透水沟槽和过滤网的弃流过滤器,实现初期雨水弃流过滤、自动排污;通过挡水装置的弃流过滤器使减缓雨水在弃流过滤器内部的流速,该装置具有功能性强、结构简单、过滤效率高等优点。
[0004]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下述技术方案:
[0005]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包括弃流井井筒和弃流过滤器,所述弃流过滤器置于所述弃流井井筒内,且所述弃流过滤器两端分别与上游管道和下游管道连接,弃流井井筒的底板设有雨水收集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0006]不透水沟槽,沿水流方向设于弃流过滤器的底部,且平行于进、出水口底部;
[0007]挡水装置,长度沿水流方向设于弃流过滤器的内部,且位于弃流过滤器的出水口处;
[0008]检查孔,设于弃流过滤器顶部中心处。
[0009]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弃流井井筒还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所述弃流井井筒的侧壁上,所述弃流过滤器两端分别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与上游管道和下游管道连接。
[0010]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管径均大于弃流过滤器的管径。
[0011]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弃流过滤器包括两个连接口以及置于两个连接口之间的过滤网和不透水沟槽,以及位于过滤网顶面的中心处的检查孔;所述不透水沟槽位于过滤网的底部。
[0012]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不透水沟槽位为U型槽,其U型槽的两个平行边的顶部与过滤网的两边连接。
[0013]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网为弧形结构。
[0014]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水装置的前后两端设有支撑杆,支撑杆垂直与水流方向连
接于过滤网。
[0015]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水装置的棱锥朝向进水口,棱锥的底面朝向出水口。
[0016]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雨水收集口位于弃流井井筒的底端的侧壁上。
[0017]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水装置为三棱锥。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提供的自控式弃流过滤井,采用U型不透水沟槽和过滤网的弃流过滤器,实现初期雨水弃流过滤、自动排污;通过挡水装置的弃流过滤器使减缓雨水在弃流过滤器内部的流速;该装置具有功能性强、结构简单、过滤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20]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自控式弃流过滤井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自控式弃流过滤井的侧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自控式弃流过滤井的主视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自控式弃流过滤井的俯视图。
[0025]其中:1、弃流井井筒,2、进水口,3、出水口,4、弃流过滤器,5、雨水收集口,6、过滤网,7、连接口;8、不透水沟槽,9、挡水装置,10、支撑杆,11、检查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7]如图1

4所示,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包括弃流井井筒1和弃流过滤器2,弃流过滤器2置于弃流井井筒1内,且弃流过滤器2两端分别与上游管道和下游管道连接,弃流井井筒1的底部设有雨水收集口6;雨水收集口6连接转换弯头将雨水收集到雨水储存装置中;进水口2与出水口3径向对称设置在弃流井井筒1的侧壁上,且进水口2与出水口3的管径相同,位于弃流井井筒1上的高度相同,弃流过滤器4为横向放置的管道结构,弃流过滤器4置于弃流井井筒1内部,且两端分别与进水口2与出水口3连接,弃流过滤器4两端分别通过进水口2与出水口3与上游管道和下游管道连接,上游管道的排水量和下游管道的排水量均大于弃流过滤器4的排水量。且进水口2与出水口3的管径均大于弃流过滤器4的管径。通过不透水沟槽7和过滤网6实现初期雨水弃流过滤、自动排污,通过立体棱锥型挡水装置用来减缓雨水在弃流过滤器内部的流速,使雨水尽量多的流入弃流井井筒底部转换弯头,有利于最大限度收集雨水。
[0028]弃流过滤器4包括两个连接口7以及置于两个连接口之间的过滤网6和U型不透水沟槽8,以及位于过滤网6顶面的中心处的检查孔11;U型不透水沟槽8位于过滤网6的底部,连接口7用于实现弃流过滤器与进水口2与出水口3的固定连接,过滤网7两边和U型不透水沟槽8的两个平行边的顶部相互连接形成管壁,管壁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口7固定连接;U型不透水沟槽8位于弃流过滤器4的底部,过滤网7为弧形结构,位于弃流过滤器4的上方及两侧,且过滤网的顶端中心处设有一个检查孔,用于清理弃流过滤器4内部杂质。
[0029]在管壁的下方为U型不透水沟槽8,上方为过滤网6,U型不透水沟槽8用来进行初期雨水弃流,在下雨初期浑浊的雨水顺U型不透水沟槽8流入下游管网,避免沉淀的杂物进入弃流井井筒1底部;当雨量过大时干净雨水通过过滤网6进入弃流井井筒1底部转换弯头进入雨水收集池;提高过滤的效率,不易产生过滤网7堵塞的情况。通过U型不透水沟槽8和过滤网7实现初期雨水弃流过滤、自动排污。
[0030]挡水装置9作为用来减缓雨水在主管道板内部的流速,其长度沿水流方向设于弃流过滤器4的内部,且位于弃流过滤器4的出水口处,其前后两端设有支撑杆10,支撑杆10垂直与水流方向连接于过滤网,挡水装置9为棱锥体,优选的,棱锥体为三棱锥,棱锥体水平放置,棱锥朝向进水口处,棱锥的底面朝向出水口处,使雨水尽量多的流入壳体底部转换弯头,有利于最大限度收集雨水。
[0031]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包括弃流井井筒和弃流过滤器,所述弃流过滤器置于所述弃流井井筒内,且所述弃流过滤器两端分别与上游管道和下游管道连接,弃流井井筒的底板设有雨水收集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不透水沟槽,沿水流方向设于弃流过滤器的底部,且平行于进、出水口底部;挡水装置,长度沿水流方向设于弃流过滤器的内部,且位于弃流过滤器的出水口处;检查孔,设于弃流过滤器顶部中心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井井筒还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所述弃流井井筒的侧壁上,所述弃流过滤器两端分别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与上游管道和下游管道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管径均大于弃流过滤器的管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控式弃流过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过滤器包括两个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家龙吴喜凤
申请(专利权)人:德州市绿球塑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