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线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3246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8:51
本申请提供一种天线和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能够在保证天线单元之间具有较优隔离度的前提下,缩小包括多个天线单元的天线的体积。该天线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天线单元、第二天线单元;第一天线单元包括第一辐射枝节、第一馈电点和第一接地点,第一辐射枝节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第一馈电点用于向第一区段的第一部位馈电;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第二辐射枝节、第二馈电点和第二接地点,第二辐射枝节包括第三区段和第四区段,第二馈电点用于向第三区段的第二部位馈电;第二区段与第四区段之间具有电容耦合效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应用于电子设备。例提供的天线应用于电子设备。例提供的天线应用于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天线和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8月19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010839220.9、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天线和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0002]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天线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3]近年来,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基站、车载终端等电子设备逐渐向功能更优化、体积小型化方向发展,电子设备内天线净空越来越小,布局空间越来越受限。同时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通信规格,如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

put,MIMO)天线、双低频天线等等,这些天线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天线单元,相邻两个天线单元之间需保留一定的间距,以保证天线单元之间的隔离度。但是,为了保证天线单元之间具有较优的隔离度,天线单元之间的间距往往较大,这样,导致天线的体积较大,天线在电子设备内所需的净空较大,由此使得天线不能在内部净空有限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天线和电子设备,能够在保证天线单元之间具有较优隔离度的前提下,减小天线单元之间的间距,缩小天线的体积,以使天线能够在内部净空较小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该天线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天线单元、第二天线单元。
[0007]第一天线单元包括第一辐射枝节、第一馈电点和第一接地点,第一辐射枝节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接地点设置于第一辐射枝节上,且第一辐射枝节的位于第一端与第一接地点之间的区段为第一区段,第一辐射枝节的位于第一接地点与第二端之间的区段为第二区段,第二区段位于第一区段的靠近第二天线单元的一侧,第一馈电点用于向第一区段的第一部位馈电,第一部位与第一接地点间隔设置。
[0008]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第二辐射枝节、第二馈电点和第二接地点,第二辐射枝节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二接地点设置于第二辐射枝节上,且第二辐射枝节的位于第三端与第二接地点之间的区段为第三区段,第二辐射枝节的位于第二接地点与第四端之间的区段为第四区段,第四区段位于第三区段的靠近第一天线单元的一侧,第二馈电点用于向第三区段的第二部位馈电,第二部位与第二接地点间隔设置。
[0009]第二区段与第四区段之间具有电容耦合效应。
[0010]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中,当第一接地点通过接地件直接连接第一参考地、第二接地点通过接地件直接连接第二参考地时,向第一天线单元的第一馈电点馈入第一频
段的射频信号,并向第二天线单元的第二馈电点馈入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可以激励起第一辐射枝节和第二辐射枝节产生CM模式的谐振。在此谐振模式下,由于第一辐射枝节的位于第一端与第一接地点之间的区段为第一区段,第一辐射枝节的位于第一接地点与第二端之间的区段为第二区段,且第一馈电点用于向第一区段的第一部位馈电,因此第二区段位于第一接地点的远离第一部位的一侧;又由于第二辐射枝节的位于第三端与第二馈电点之间的区段为第三区段,第二辐射枝节的位于第二馈电点与第四端之间的区段为第四区段,第二馈电点用于向第三区段的第二部位馈电,因此第四区段位于第二接地点的远离第二部位的一侧。在此基础上,由于第二区段位于第一区段的靠近第二天线单元的一侧,第四区段位于第三区段的靠近第一天线单元的一侧,第二区段与第四区段之间具有电容耦合效应,因此假设第一辐射枝节因接收第二辐射枝节所发射的信号而产生的电流为第一电流,第一辐射枝节因第四区段与第二区段的耦合作用下产生的电流为第二电流,第二电流的流向与第一电流的流向相反,第二电流能够中和至少部分第一电流,由此降低了第二辐射枝节对第一辐射枝节的干扰。相应地,假设第二辐射枝节因接收第一辐射枝节所发射的信号而产生的电流为第三电流,第二辐射枝节因第二区段与第四区段的耦合作用下产生的电流为第四电流,第四电流的流向与第三电流的流向相反,第四电流能够中和至少部分第三电流,由此降低了第一辐射枝节对第二辐射枝节的干扰,从而提高了第一辐射枝节与第二辐射枝节之间在CM谐振模式下的隔离度,使得第一辐射枝节与第二辐射枝节之间的距离可以靠得更近,第一天线单元与第二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可以靠得更近,以缩小天线的体积,从而使天线能够在内部净空较小的电子设备内进行安装。
[0011]可选地,第一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三辐射枝节,第三辐射枝节位于第二区段的远离第二天线单元的一侧,且第三辐射枝节的一端与第二区段相接。这样,第一天线单元除了在馈入第一频段的射频信号时,能够激励起第一辐射枝节产生CM模式的谐振之外,在第一接地点通过接地件直接连接第一参考地的前提下,若向第一天线单元的第一馈电点馈入高于第一频段的第三频段的射频信号,则可以激励起第一辐射枝节和第三辐射枝节产生DM模式的谐振;若向第一天线单元的第一馈电点馈入高于第三频段的第五频段的射频信号,则可以激励起第三辐射枝节产生CM模式的谐振,以及第一辐射枝节和第三辐射枝节产生CM模式的谐振;若向第一天线单元的第一馈电点馈入高于第三频段的第七频段的射频信号,则可以激励起第一辐射枝节和第三辐射枝节产生DM模式的三倍频谐振。由此能够大幅度增大第一天线单元的带宽。
[0012]可选地,第二天线单元还包括第四辐射枝节,第四辐射枝节位于第四区段的远离第一天线单元的一侧,且第四辐射枝节的一端与第四区段相接。这样,第二天线单元除了在馈入第二频段的射频信号时,能够激励起第二辐射枝节产生CM模式的谐振之外,在第二接地点通过接地件直接连接第二参考地的前提下,若向第二天线单元的第二馈电点馈入高于第二频段的第四频段的射频信号,则可以激励起第二辐射枝节和第四辐射枝节产生DM模式的谐振;若向第二天线单元的第二馈电点馈入高于第四频段的第六频段的射频信号,则可以激励起第四辐射枝节产生CM模式的谐振,以及第二辐射枝节和第四辐射枝节产生CM模式的谐振;若向第二天线单元的第二馈电点馈入高于第四频段的第八频段的射频信号,则可以激励起第二辐射枝节和第四辐射枝节产生DM模式的三倍频谐振。由此,能够大幅度增大第二天线单元的带宽。
[0013]可选地,第一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一解耦枝节,第一解耦枝节位于第二区段的靠近第二天线单元的一侧,且第一解耦枝节的一端与第二区段相接;第二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二解耦枝节,第二解耦枝节位于第四区段的靠近第一天线单元的一侧,且第二解耦枝节的一端与第四区段相接;第一解耦枝节与第二解耦枝节之间具有电容耦合效应。这样,在第一辐射枝节与第三辐射枝节产生的DM谐振模式以及第二辐射枝节与第四辐射枝节产生的DM谐振模式下,通过第一解耦枝节与第二解耦枝节电容耦合,使得第一天线单元因第一解耦枝节与第二解耦枝节的耦合作用下产生的电流与第一天线单元因接收第二天线单元所发射的信号而产生的电流方向相反,能够中和至少部分电流,由此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天线单元、第二天线单元;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包括第一辐射枝节、第一馈电点和第一接地点,所述第一辐射枝节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接地点设置于所述第一辐射枝节上,且所述第一辐射枝节的位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点之间的区段为第一区段,所述第一辐射枝节的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点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区段为第二区段,所述第二区段位于所述第一区段的靠近所述第二天线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一馈电点用于向所述第一区段的第一部位馈电,所述第一部位与所述第一接地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第二辐射枝节、第二馈电点和第二接地点,所述第二辐射枝节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二接地点设置于所述第二辐射枝节上,且所述第二辐射枝节的位于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点之间的区段为第三区段,所述第二辐射枝节的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点与所述第四端之间的区段为第四区段,所述第四区段位于所述第三区段的靠近所述第一天线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馈电点用于向所述第三区段的第二部位馈电,所述第二部位与所述第二接地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区段与所述第四区段之间具有电容耦合效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三辐射枝节,所述第三辐射枝节位于所述第二区段的远离所述第二天线单元的一侧,且所述第三辐射枝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区段相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单元还包括第四辐射枝节,所述第四辐射枝节位于所述第四区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天线单元的一侧,且所述第四辐射枝节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区段相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一解耦枝节,所述第一解耦枝节位于所述第二区段的靠近所述第二天线单元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解耦枝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区段相接;所述第二天线单元还包括第二解耦枝节,所述第二解耦枝节位于所述第四区段的靠近所述第一天线单元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解耦枝节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区段相接;所述第一解耦枝节与所述第二解耦枝节之间具有电容耦合效应。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乔李堃郭健呼延思雷
申请(专利权)人: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