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载电池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配备给作为驱动源的马达供给电能的车载电池,为了保证车载电池的正常工作,需要车载电池处于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以通过冷却装置带走电池的热量,如何使得冷却装置的温度更加均匀,进而促使电池的温度均匀性是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能够改善冷却装置的温度均匀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却装置,能够用于冷却车载电池,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一集流管组件、第二集流管组件以及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包括冷媒连通部和冷却液连通部,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冷媒连通部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通过所述冷媒连通部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冷却液连通部位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之间,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通过所述冷却液连通部连通,所述冷媒连通部和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装置,能够用于冷却车载电池,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一集流管组件、第二集流管组件以及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包括冷媒连通部和冷却液连通部,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部分所述冷媒连通部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通过所述冷媒连通部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部分所述冷却液连通部位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之间,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通过所述冷却液连通部连通,所述冷媒连通部和所述冷却液连通部并排交替布置,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位于所述连通部的同一侧,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位于所述连通部的同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连通部包括多个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并排布置,所述冷却液通包括多个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并排布置,所述第一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通道的流通面积,所述第一通道的个数多于所述第二通道的个数,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集流管的厚度,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厚度大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厚度,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冷媒连通部焊接,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与所述冷却液连通部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连通部和所述冷却液连通部的延伸方向相同,沿所述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冷媒连通部凸出所述冷却液连通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并排布置,所述冷媒连通部穿过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冷却液连通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第三集流管。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连通部和所述冷却液连通部的延伸方向相同,沿所述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冷媒连通部的末端凸出所述冷却液连通部的末端,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并排布置,所述冷媒连通部穿过所述第四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冷却液连通部的末端位于所述第四集流管。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包括第一末端和主体部,所述连通部的第一末端与所述连通部的主体部呈Y形,所述第一末端与所述主体部呈大于等于90的夹角,所述第一末端包括所述冷媒连通部的第一末端和所述冷却液连通部的第一末端,所述冷媒连通部的第一末端和所述冷却液连通部的第一末端呈设定夹角,所述冷媒连通部伸入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与所述冷却液连通部伸入第三集流管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三集流管呈上下叠置,至少部分所述冷媒连通部的第一末端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至少部分所述冷却液连通部的第一末端位于所述第三集流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还包括第二末端,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之间,所述第二末端与所述主体部呈大于等于90的夹角,所述第二末端包括所述冷媒连通部的第二末端和所述冷却液连通部的第二末端,所述冷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B六零L五八二六,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