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2824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包括: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其竖直间隔设置且分别沿基坑外周形成排桩结构;止水桩,其紧贴第一支护桩竖直设置并沿其外周形成止水帷幕;冠梁,其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第一支护桩、止水桩、第二支护桩的顶部;多个锚杆,其沿止水桩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其中部,任一锚杆依次穿过第一支护桩、止水桩、第二支护桩并锚固在第二支护桩的外侧;底部支撑装置,其设置在基坑底部并支撑第一支护桩的底部侧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双排支护桩间设置止水帷幕,并在基坑的不同高度位置处设置不同的加强结构,能够在不占用基坑原有施工空间的基础上有效防止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同时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体性和稳定性。体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基础施工工程的发展,对基坑施工的深度和强度要求也逐步提升。现有基坑支护工程中,常采用双排桩结构以保证基坑支护的侧向强度和整体稳定性,但桩基底部受土压力较大的节段的竖向稳定性较难控制,特别是在面对深度较大的基坑时,桩基的高度较高,与侧围土体的接触面积较大,在长期支护过程中易发生局部变形或整体桩基倾斜等问题。如果沿高度方向从基坑内部对桩基侧壁施工多级横向支撑,能够从一定程度中控制支护结构的变形,但大面积支撑需要占用基坑内有限的施工空间,造成施工不便、材料消耗量大等问题。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提供一种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在保证基坑内有效施工空间的同时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通过在双排支护桩间设置止水帷幕,并在基坑的不同高度位置处设置不同的加强结构,能够在不占用基坑原有施工空间的基础上有效防止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同时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0005]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包括:
[0006]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其竖直间隔设置且分别沿基坑外周形成排桩结构;
[0007]止水桩,其位于所述第一支护桩与所述第二支护桩之间,所述止水桩紧贴所述第一支护桩竖直设置并沿其外周形成止水帷幕;
[0008]冠梁,其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护桩、所述止水桩、所述第二支护桩的顶部;
[0009]多个锚杆,其沿所述止水桩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其中部,任一锚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支护桩的内侧,另一端斜向下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护桩、所述止水桩、所述第二支护桩并锚固在所述第二支护桩的外侧;
[0010]底部支撑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基坑的底部并沿斜向支撑所述第一支护桩的底部内侧壁。
[0011]优选的是,所述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所述止水桩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护桩的高度,所述多个锚杆位于所述底部支撑装置与所述冠梁之间。
[0012]优选的是,所述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所述锚杆包括外壳,其为柱形中空结构;多组注浆孔,其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任一组注浆孔包括多个注浆孔,其沿所述外壳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其外侧壁上并连通所述外壳的内部;多个倒刺,其间隔设置在所述外
壳中部的外侧壁上,任一倒刺与所述外壳的上部轴线呈锐角设置;尖头,其为同轴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端部的锥形结构。
[0013]优选的是,所述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所述底部支撑装置包括底部钢板,其铺设在所述基坑的底面并与其固定连接;侧向钢板,其竖直固设在所述底部钢板上,所述侧向钢板与所述第一支护桩的内侧壁贴合并固定;斜撑,其一端固定在所述底部钢板上,另一端斜向上设置并固定在所述侧向钢板上。
[0014]优选的是,所述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所述底部支撑装置还包括底部锚固装置,其竖直向下依次穿过所述斜撑的底端与底部钢板并锚固在下方土层内;侧向锚固装置,其水平向外依次穿过所述斜撑的顶端、侧向钢板、第一支护桩、防水桩并锚固在外侧土层内。
[0015]优选的是,所述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所述底部支撑装置还包括:
[0016]楔形块,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底部钢板与所述侧向钢板的连接处,所述楔形块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与所述底部钢板与所述侧向钢板贴合,所述楔形块的斜边与所述斜撑平行设置;
[0017]两个榫槽,其相对设置在所述斜撑的下平面和所述楔形块的斜边上;
[0018]支撑杆,其包括杆体,其与所述斜撑垂直设置;两个榫头,其固设在所述杆体的两端,一个榫头与所述斜撑上的榫槽配合榫接,另一榫头与所述楔形块上的榫槽配合榫接。
[0019]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0]1、本技术根据基坑内的不同高度位置选择不同的加强结构,通过冠梁、锚杆与底部支撑装置的配合,能够在不占用基坑原有施工空间的基础上有效防止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施工环境,且方便进行后续基坑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0021]2、本技术通过在双排支护桩间设置止水帷幕,能够有效阻隔地下水进入内层支护桩,同时,配合锚杆结构,在提高止水效果的同时将三排支护桩连为一体,大幅度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0022]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第一支护桩;2、止水桩;3、第二支护桩;4、冠梁;5、锚杆;51、外壳;52、注浆孔;53、倒刺;54、尖头;6、底部钢板;7、侧向钢板;8、斜撑;9、支撑杆;91、杆体;92、榫头;10、底部锚固装置;11、侧向锚固装置;12、楔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9]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
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包括:
[0031]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3,其竖直间隔设置且分别沿基坑外周形成排桩结构;
[0032]止水桩2,其位于所述第一支护桩1与所述第二支护桩3之间,所述止水桩2紧贴所述第一支护桩1竖直设置并沿其外周形成止水帷幕;
[0033]冠梁4,其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护桩1、所述止水桩2、所述第二支护桩3的顶部;
[0034]多个锚杆5,其沿所述止水桩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其中部,任一锚杆5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支护桩1的内侧,另一端斜向下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护桩1、所述止水桩2、所述第二支护桩3并锚固在所述第二支护桩3的外侧;
[0035]底部支撑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基坑的底部并沿斜向支撑所述第一支护桩1的底部内侧壁。
[0036]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支护桩1和第二支护桩3为间隔设置的两排支护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护桩和第二支护桩,其竖直间隔设置且分别沿基坑外周形成排桩结构;止水桩,其位于所述第一支护桩与所述第二支护桩之间,所述止水桩紧贴所述第一支护桩竖直设置并沿其外周形成止水帷幕;冠梁,其沿水平方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护桩、所述止水桩、所述第二支护桩的顶部;多个锚杆,其沿所述止水桩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其中部,任一锚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支护桩的内侧,另一端斜向下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护桩、所述止水桩、所述第二支护桩并锚固在所述第二支护桩的外侧;底部支撑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基坑的底部并沿斜向支撑所述第一支护桩的底部内侧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桩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护桩的高度,所述多个锚杆位于所述底部支撑装置与所述冠梁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基坑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包括外壳,其为柱形中空结构;多组注浆孔,其沿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任一组注浆孔包括多个注浆孔,其沿所述外壳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其外侧壁上并连通所述外壳的内部;多个倒刺,其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中部的外侧壁上,任一倒刺与所述外壳的上部轴线呈锐角设置;尖头,其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芯张尔学陈常武余建刘超肖教国
申请(专利权)人:大成科创基础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