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验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1198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验试管,其包括试管本体;管口护套,其上下两端开口,其下端套设在试管本体的管口端之外;试管塞,其插入到试管本体的管口内;操作杆,其下端穿过管口护套后与试管塞进行连接;以及挡板,其设置在管口护套的上端开口处,且挡板与试管本体的管口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试管塞的高度;当试管塞与试管本体的管口同轴分布时,试管塞的一侧的上方被挡板挡住;当把试管塞从试管本体的管口拔出后,能够把试管塞调整至不被挡板挡住,以使试管塞能够从管口护套的上端开口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挡板能够在试管塞与试管本体的管口分离的一瞬间挡住试管塞,以避免试管塞直接离开管口护套,从而仍能通过试管塞防止样本晃动洒出。出。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验试管


[0001]本技术涉及试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验试管。

技术介绍

[0002]检验试管为医学实验和检验中常用的一种器具,其大多是通过玻璃制成的。医院需要通过检验试管来存放收集到的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或精液等样本,从而方便后续把样本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为了避免样本溢出和被污染,在检验试管存放标本时,通常需要给检验试管配置试管盖或试管塞,以把检验试管的管口密封起来。为了保证密封性和稳定性,试管盖或试管塞通常与检验试管的管口配合得比较紧,检验人员需要花费一定的力气才能拔下试管盖或试管塞,由于惯性的作用,在试管盖或试管塞与检验试管的管口分离的一瞬间,检验人员的两个手会快速和大幅度地晃动,从而容易导致检验试管内的样本晃动洒出,既污染了周围环境,又可能造成因样本的存量不够而影响检测的进行,从而给检验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0003]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验试管,从而克服现有的检验试管在试管盖或试管塞与管口分离的一瞬间容易导致样本晃动洒出的缺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检验试管,其包括试管本体,其中,还包括:管口护套,其上下两端开口,该管口护套的下端套设在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端之外;试管塞,其以过盈配合的方式插入到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内,以封堵住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操作杆,其下端穿过所述管口护套后与所述试管塞进行连接;以及挡板,其设置在所述管口护套的上端开口处,且该挡板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试管塞的高度;当所述试管塞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同轴分布时,所述试管塞的一侧的上方被该挡板挡住;当通过所述操作杆把所述试管塞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拔出后,能够把所述试管塞调整至不被所述挡板挡住,以使所述试管塞能够从所述管口护套的上端开口通过。
[0006]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管口护套的上端设置有顶壁,所述管口护套的上端的开口为一开设在所述顶壁上且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偏心分布的通过孔;所述顶壁剩余的壁体作为所述挡板,以在所述试管塞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同轴分布时,所述试管塞的一侧的上方被所述顶壁剩余的壁体挡住;当通过所述操作杆把所述试管塞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拔出后,能够把所述试管塞调整至与所述通过孔对正,以使所述试管塞能够从所述通过孔通过。
[0007]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管口护套的下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套接在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端之外。
[0008]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管口护套的内壁的下部凸设有一挡环,所述挡环的内径大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端的内径且小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端的外径;所述挡板与所述挡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试管塞的高度。
[0009]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试管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在试管塞与试管本体的管口同轴分布时,使试管塞的一侧的上方被挡板挡住,这样在通过操作杆从试管本体的管口向上拔出试管塞时,在试管塞与试管本体的管口分离的一瞬间,挡板会挡住试管塞的一侧,以限制试管塞直接离开管口护套,试管塞留在管口护套内便仍能挡住试管本体的管口,以防止样本晃动洒出,从而避免污染周围环境,保证样本存量足够,为检验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方便。当样本不再向上溅起后,再通过操作杆把试管塞调整至不被挡板挡住,以使试管塞能够从管口护套的上端开口通过,从而打开试管本体的管口,不影响对样本的提取和检测。
[0012]2、本技术通过在管口护套的上端设置顶壁,再在顶壁上开设与试管本体的管口偏心分布的通过孔,顶壁剩余的壁体作为挡板,试管塞能够从通过孔通过,这样的结构简单,且制造和加工比较方便。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根据本技术检验试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管口护套、试管塞和试管本体三者之间相互连接和配合的剖视图。
[0015]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16]1‑
试管本体,2

管口护套,3

操作杆,4

挡板,5

通过孔,6

试管塞,7

挡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8]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19]图1至图2显示了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检验试管的结构示意图,该检验试管包括试管本体1、管口护套2、试管塞6、操作杆3以及挡板4。
[0020]参考图1和图2,试管本体1可以为上端开口的透明玻璃管,其上端的开口为管口,上端即为管口端。优选地,试管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刻度,以便于观察样本存量。管口护套2的上下两端开口,管口护套2的下端套设在试管本体1的管口端之外,试管塞6以过盈配合的方式插入到试管本体1的管口内,以封堵住试管本体1的管口。试管塞6小于管口护套2的内腔,从而能够在管口护套2内移动。操作杆3的下端穿过管口护套2后与试管塞6进行连接,操作者可以通过操作杆3来控制试管塞6插入到试管本体1的管口内以实现对试管本体1的管口的封堵,又可以通过操作杆3把试管塞6向上拔起以打开试管本体1的管口。操作杆3可以为一T形杆,试管塞6插入到试管本体1的管口内时,操作杆3的上端仍保持露出在管口护
套2的上端之外。
[0021]参考图1和图2,挡板4设置在管口护套2的上端开口处,且试管塞6仍然能够从挡板4的自由端与管口护套2的上端之间的空隙通过。且挡板4与试管本体1的管口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试管塞6的高度,从而使得从试管本体1的管口拔出试管塞6后,试管塞6仍然可以是位于挡板4的下方,并能在挡板4与试管本体1的管口端之间进行径向移动。管口护套2的下端与试管本体1的管口端可以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也可以是一体成型。而本技术优选地,管口护套2的下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套接在试管本体1的管口端之外,从而便于加工和制造。进一步优选地,管口护套2的内壁的下部凸设有一挡环7,挡环7的内径大于试管本体1的管口端的内径且小于试管本体1的管口端的外径,挡板4与挡环7之间的距离大于试管塞6的高度。这样在把管口护套2向下套接在试管本体1的管口端之外时,能够通过挡环7进行限位,防止管口护套2向下套接在试管本体1的管口端之外过深,且挡环7不影响试管塞6的下下移动,从而保证试管塞6完全离开试管本体1的管口后,仍能活动地位于挡板4的下方。
[00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验试管,其包括试管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口护套,其上下两端开口,该管口护套的下端套设在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端之外;试管塞,其以过盈配合的方式插入到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内,以封堵住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操作杆,其下端穿过所述管口护套后与所述试管塞进行连接;以及挡板,其设置在所述管口护套的上端开口处,且该挡板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试管塞的高度;当所述试管塞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同轴分布时,所述试管塞的一侧的上方被该挡板挡住;当通过所述操作杆把所述试管塞从所述试管本体的管口拔出后,能够把所述试管塞调整至不被所述挡板挡住,以使所述试管塞能够从所述管口护套的上端开口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验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口护套的上端设置有顶壁,所述管口护套的上端的开口为一开设在所述顶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若林凌志安王禹刘燕琼桂滢黄春妮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