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0120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包括围网,所述的围网内设有固定框,围网与固定框之间或者在固定框内设有水生植物固定装置,固定框上方与漂浮框连接,所述的漂浮框内设有以生物膜憬载体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带和铁碳基带,所述的水生植物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沉水植物生长土壤内含有复合微生态制剂,固定框内至少设有两层蚌床,围网与固定框之间养殖鱼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消除或减轻水体污染,达到原有的水体自净能力,恢复生物多样性水平,且长久稳定,同时可以保持水体良好的景观效果。以保持水体良好的景观效果。以保持水体良好的景观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保护中水污染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的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浑然一体,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大规模围湖造田、过度捕捞、污染排放等活动,导致受污染水体生存环境恶化, 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丧失,富营养化引发的水华和水生植物不断堆积引起的沼泽化是我国许多淡水水体面临的两大生态难题。目前关于藻类和沼泽化水体的控制主要是用人工收集处理,成本高,效果差。滤食性鱼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以及高等水生植物均能有效控藻,又彼此相互抑制,因此水生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意义重大。
[0003]环境工程学报第6卷第10期(2012 年10月)刊登的“螺、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改善稳定作用”,其通过选用污水处理厂的一级A标出水和水处理厂外排污泥作为静态实验环境,研究不同混养密度下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净化性能,筛选出净化效果较好的放养密度。结果表明: 放养30d,铜锈环棱螺、椭圆背角无齿蚌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环境的水质、底均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放养螺蚌45d 内水均能清澈见底,透明度均>70cm,能明显稳定水体透明度,改善水环境。
[0004]中国专利CN112093906A公开了一种用于自然水体生态修复的螺蚌鱼草立体修复技术,将待修复河段平均分成n段,在这n段中依次循环建立螺草共生段和蚌鱼共生段,螺、蚌、草、鱼构成了立体的生态净化系统,即使是冬天,植物枯萎的时候,螺蚌还能保持一定的净化效果。
[0005]现有技术中用纯自然养殖螺蚌鱼草来修复水体生态的方法相比化学方法更安全环保,但治理效果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除藻,净水、改底效果更好更持久的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包括围网,所述的围网内设有固定框,围网与固定框之间或者在固定框内设有水生植物固定装置,固定框上方与漂浮框连接,所述的漂浮框内设有生物膜为载体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带和铁碳基带,所述的水生植物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沉水植物生长土壤内含有复合微生态制剂,固定框内至少设有两层蚌床,围网与固定框之间养殖鱼类;所述的固定框(1)内的上层蚌床有河蚌类,下层蚌床有螺类;所述的固定框的内部还放置有吸附剂。
[0008]所述的固定框在水深5~10米处安装扬水曝气筒。
[0009]所述的固定框内的蚌床层数优选为2~10层,层与层之间距离为0.5~1m。
[0010]所述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带和铁碳基带均匀相间分布,两边均用钢管固定并用浮子
悬挂。
[0011]所述的固定框和漂浮框的外层有竹柳枝条编织的外框。
[0012]所述的固定框的上方装置有智能控制系统,该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光伏发电系统、感光系统、遮荫系统、水质监测装置报警系统、扬水增氧系统、服务器及分析单元、移动终端和补光灯。
[0013]所述的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板支撑框架,太阳能板支撑框架上设有若干太阳能板旋转轴,每个太阳能板旋转轴上安装两片太阳能板;所述的感光系统安装在太阳能板上;所述的遮荫系统包括遮荫布架,遮荫布架的下端通过遮荫旋转轴与太阳能板支撑框架连接,所述的太阳能板旋转轴和遮荫旋转轴分别由电机驱动;所述的水质监测装置安装在太阳能板支撑框架上。
[0014]本技术通过生态学原理构建复合生物链系统,其中植物净化水体,鱼类控制沉水植物过度繁殖,螺蚌类摄食藻类、有机碎屑、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碎片,促进水体净化其分泌物可使水体中的颗粒悬浮物迅速絮凝为团状而沉降,立体结构的加大螺蚌密度,对降低水体悬浮物含量效果更明显;铁碳、微生物、吸附剂的综合使用可以清除水体污染物,改善水体富营养化,对控制藻类,提高水体透明度有更显著作用。
[0015]因此,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相比化学方法更安全环保,相比其他处理方法,除藻,净水、改底效果更好更持久。2、能消除或减轻水体污染,达到原有的水体自净能力,恢复生物多样性水平,并保持其长久稳定。3、打造生态浮岛,可种植多种水生植物,不仅可吸收水中的N、P等富营养化物质,而且可形成水上景观和水上氧吧,为水生动物提供一个免受干扰的栖息乐园。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中另一种固定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的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包括围网1,该围网1内设有固定框2,围网1与固定框2之间设有水生植物固定装置3,固定框1上方与漂浮框4连接,漂浮框4体内设有以生物膜为载体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带5和铁碳基带15,就是生物膜上散布复合微生态制剂和铁碳基。水生植物为挺水植物9、浮叶植物10和沉水植物11,沉水植物生长基质内含有微生物,固定框1内至少设有一层蚌床6,根据水深可以设置两层或者两层以上的蚌床6,蚌床6养殖螺蚌类7,其中上层蚌床6养殖蚌,蚌具有直接滤食悬浮颗粒物及藻类;下蚌床6层养殖螺类,螺通过刮食沉水植物吸附的悬浮颗粒物,促进水体悬浮颗粒物沉降。围网1与固定框2之间还养殖鱼类8。
[0020]参见图3,固定框另一种结构是将水生植物固定装置3设在固定框2内,即固定框2内单独设置一格挺水植物9,一格浮叶植物10,一格蚌床6,一格沉水植物11,可以以四格重复多次。
[0021]本技术整个装置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拆装方便。长宽至少为4~30m;深度至少为5m,优选为5~10m;也可根据河湖大小适当增加装置长宽和深度,蚌床至少为2层,优选层数为2~10层,层与层之间距离为0.5~1m,增加立体螺蚌量,吸附悬浮物效果更好。
[0022]挺水植物9为芦苇、荻、再力花、千屈菜、香蒲、水葱、菖蒲、花叶芦竹、花蔺、慈姑、蕹菜、水芹、美人蕉、梭鱼草等中的至少两种栽种在内网格中;浮叶植物10为芡实、睡莲、萍蓬草、荇菜、荷花、水鳖、浮萍等中的至少两种;沉水植物11为菹草、竹叶眼子菜、苦草、篦齿眼子菜、狐尾藻、黄花狸藻、轮叶黑藻、大刺藻等中的至少两种;为实现植物多样性,所述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数量比例为1.5~2︰1︰2~3,密度为4~25株/m2。将沉水植物盖度控制在50%,可有效平衡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水质状况效果最佳。
[0023]本技术筛选出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能够加快水域应用物质的快速分解,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改善水域底质环境。所述的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脱氮硫杆菌、纤维化诺卡氏菌、植物乳杆菌、产朊假丝酵母配合多聚糖苷、活性炭、SP改良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包括围网,其特征是:所述的围网(1)内设有固定框(2),围网(1)与固定框(2)之间或者在固定框(2)内设有水生植物固定装置(3),固定框(2)上方与漂浮框(4)连接,所述的漂浮框(4)内设有以生物膜为载体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带(5)和铁碳基带(15),所述的水生植物为挺水植物(9)、浮叶植物(10)和沉水植物(11),沉水植物生长土壤内含有复合微生态制剂,固定框(2)内至少设有两层蚌床(6),围网(1)与固定框(2)之间养殖鱼类(8);所述的固定框(2)内的上层蚌床(6)有河蚌类,下层蚌床(6)有螺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框(2)的内部还放置有吸附剂(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框(2)在水深5~10米处安装扬水曝气筒(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框(2)内的蚌床(6)层数为2~10层,层与层之间距离为0.5~1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慧丽张晓可黄俊茹柏文静袁学娟胡梅月崔玉敏
申请(专利权)人:安庆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