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9745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包括进气口、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进气口一侧至少连接有一个凝汽道,凝汽道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风冷机构包含上散风道、风冷侧风道和下集风道,凝汽道两侧对称设有风冷侧风道,上散风道与下集风道对称安装在凝汽道上下方,且分别在下方和上方连接有至少2个风冷侧风道,水冷机构所包含的菱形换热管安装在凝汽道内位于风冷机构的右侧,菱形换热管成排均匀分布且形成折线形水冷凝气运动风隙,菱形换热管上下端分别贯穿凝汽道连接外侧的水冷机构,实现风冷和水冷双重处理,同时通过设置菱形换热管与折线形水冷凝气运动风隙,减少了系统耗能并大大增加了热交换效率。减少了系统耗能并大大增加了热交换效率。减少了系统耗能并大大增加了热交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


[0001]本技术涉及凝汽器
,具体涉及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

技术介绍

[0002]蒸汽是汽轮机的做功介质,在汽轮机组的蒸汽循环流程中,汽轮机排出的蒸汽需要凝结成水、并冷却降温至要求温度后进行精处理。现有的汽轮机凝汽器存在如下不足:汽轮机凝气效率较低,处理系统较为单一;水冷管为圆柱形风阻较大,增加系统耗能,且与热蒸汽热交换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技术背景中的问题,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实现风冷和水冷双重处理,提高凝气降温效率,同时通过设置菱形换热管与折线形水冷凝气运动风隙,减少了系统耗能并大大增加了热交换效率。
[000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包括进气口、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所述进气口一侧至少连接有一个凝汽道,所述凝汽道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所述风冷机构和所述水冷机构,所述风冷机构包含上散风道、风冷侧风道和下集风道,所述凝汽道两侧对称设有所述风冷侧风道,所述上散风道与所述下集风道对称安装在所述凝汽道上下方,且分别在下方和上方连接有至少2个所述风冷侧风道,所述水冷机构所包含的菱形换热管安装在所述凝汽道内位于所述风冷机构的右侧,所述菱形换热管成排均匀分布且形成折线形水冷凝气运动风隙,所述菱形换热管上下端分别贯穿所述凝汽道连接外侧的所述水冷机构。
[0006]进一步的,所述风冷机构同时包含风冷入风口和排风口。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风冷入风口下端连接有所述上散风道的上端,所述下集风道下端连接有所述排风口的上端。
[0008]进一步的,所述水冷机构包含水冷入水口、上水冷分散道、上水冷侧水道、菱形换热管、下回水侧水道、下回水集水道和水冷排水口。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水冷入水口下方连接有所述上水冷分散道,所述上水冷分散道下方连接有至少1个所述上水冷侧水道,所述上水冷侧水道连接有贯穿所述凝汽道上方的所述菱形换热管的上端,所述菱形换热管贯穿所述凝汽道的下方连接有所述下回水侧水道,所述下回水侧水道下方连接有所述下回水集水道,所述下回水集水道连接有至少1个所述下回水侧水道,所述下回水集水道下方连接有所述水冷排水口。
[0010]进一步的,所述凝汽道在位于所述水冷机构的右侧连接有排水室,所述排水室内底部设有集水凹槽,所述集水凹槽底部贯穿所述排水室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底端连接在集水管上,所述集水管上安装有手阀。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管上至少连接有1个所述排水管。
[0012]更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室的右侧连接有出气口,同时所述排水室的左侧至少连接
有1个所述凝汽道。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4](1)本技术中通在凝气道上从左到右依次安装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风冷机构通过在凝气道两侧贯穿设有风冷侧风道,且风冷侧风道在位于凝气道侧的风道板采用导热良好的热传导材料,通过风冷侧风道对凝气道内的热蒸汽进行预处理,处理后的热蒸汽流入水冷机构进行二次彻底凝结,双重处理,提高凝气降温效率。
[0015](2)本技术中通过在将水冷机构的水冷管道改为菱形换热管,通过在凝气道内均匀布设菱形换热管,菱形两条对角线与凝气道平行和垂直,形成蒸汽穿过路径变为折线形水冷凝气运动风隙,其特点在于相邻间隔的折现段路径为平行的,使得菱形换热管各个面均能与蒸汽进行热交换,一方面降低了水冷管与蒸汽之间的阻力,另一方面提高了水冷机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立体视图一;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立体视图二;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凝汽器立体剖面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冷机构立体剖面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水冷机构立体剖面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凝汽器俯视剖面图。
[0022]图中:1、进气口;101、凝汽道;2、出气口;3、风冷入风口;301、上散风道;302、风冷侧风道;303、下集风道;304、排风口;4、水冷入水口;401、上水冷分散道;402、上水冷侧水道;403、菱形换热管;404、下回水侧水道; 405、下回水集水道;406、水冷排水口;5、水冷凝气运动风隙;6、排水室; 601、集水凹槽;602、排水管;603、集水管;604、手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4]如图1

6所示,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包括进气口1、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进气口1一侧至少连接有一个凝汽道101,凝汽道101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风冷机构包含上散风道301、风冷侧风道302和下集风道303,凝汽道101两侧对称设有风冷侧风道302,上散风道301与下集风道303对称安装在凝汽道101上下方,且分别在下方和上方连接有至少2个风冷侧风道302,水冷机构所包含的菱形换热管403安装在凝汽道101内位于风冷机构的右侧,菱形换热管403成排均匀分布且形成折线形水冷凝气运动风隙5,菱形换热管 403上下端分别贯穿凝汽道101连接外侧的水冷机构。
[0025]通在凝气道上从左到右依次安装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风冷机构通过在凝气道两侧贯穿设有风冷侧风道,且风冷侧风道在位于凝气道侧的风道板采用导热良好的热传导材料,通过风冷侧风道对凝气道内的热蒸汽进行预处理,处理后的热蒸汽流入水冷机构,通过在将水冷机构的水冷管道改为菱形换热管,通过在凝气道内均匀布设菱形换热管,菱形两条对角线与凝气道平行和垂直,形成蒸汽穿过路径变为折线形水冷凝气运动风隙,其特点
在于相邻间隔的折现段路径为平行的,使得菱形换热管各个面均能与蒸汽进行热交换,实现风冷和水冷双重处理,提高凝气降温效率,同时通过设置菱形换热管与折线形水冷凝气运动风隙,减少了系统耗能并大大增加了热交换效率。
[0026]如图1、2、4和5所示,风冷机构同时包含风冷入风口3和排风口304,风冷入风口3和排风口304分别连接外部风冷循环处理系统。
[0027]如图1、2和4所示,风冷入风口3下端连接有上散风道301的上端,下集风道303下端连接有排风口304的上端。
[0028]如图1、2和5所示,水冷机构包含水冷入水口4、上水冷分散道401、上水冷侧水道402、菱形换热管403、下回水侧水道404、下回水集水道405和水冷排水口406。
[0029]如图1、2和5所示,水冷入水口4下方连接有上水冷分散道401,上水冷分散道401下方连接有至少1个上水冷侧水道402,上水冷侧水道402连接有贯穿凝汽道101上方的菱形换热管403的上端,菱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包括进气口(1)、风冷机构和水冷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1)一侧至少连接有一个凝汽道(101),所述凝汽道(101)从左到右依次安装有所述风冷机构和所述水冷机构,所述风冷机构包含上散风道(301)、风冷侧风道(302)和下集风道(303),所述凝汽道(101)两侧对称设有所述风冷侧风道(302),所述上散风道(301)与所述下集风道(303)对称安装在所述凝汽道(101)上下方,且分别在下方和上方连接有至少2个所述风冷侧风道(302),所述水冷机构所包含的菱形换热管(403)安装在所述凝汽道(101)内位于所述风冷机构的右侧,所述菱形换热管(403)成排均匀分布且形成折线形水冷凝气运动风隙(5),所述菱形换热管(403)上下端分别贯穿所述凝汽道(101)连接外侧的所述水冷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机构同时包含风冷入风口(3)和排风口(30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入风口(3)下端连接有所述上散风道(301)的上端,所述下集风道(303)下端连接有所述排风口(304)的上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的凝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机构包含水冷入水口(4)、上水冷分散道(401)、上水冷侧水道(402)、菱形换热管(403)、下回水侧水道(404)、下回水集水道(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若曦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源生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