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逆变器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9739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逆变器驱动电路,包括:开关管、RC滤波电路、三极管Q3、分压电路和驱动电路,开关管的源极、分压电路的一端和驱动电路的一端均连接电源输入端,开关管的漏极接后级的逆变器负载;RC滤波电路的一端连接使能控制信号输入端,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用于实现使能控制信号的分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开关管的栅极均连接分压电路,分压电路连接驱动电路,用于对驱动电路提供驱动电压,驱动电路的一端还连接开关管的栅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控制功率负载上电和下电速度,从而能够实现对开启速度和关闭速度的调整,达到慢开快关,避免元件的受损,提高器件安全性和可靠性。靠性。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逆变器驱动电路


[0001]本公开涉及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无论是车载的DR,还是太阳能供电逆变应用中,逆变器输入级会有很大的输入电容,在逆变器驱动电路打开瞬间会出现极大的冲击电流。瞬间的大电流不仅容易损坏MOS管,还增加其它元件的受损风险,缩短电路寿命。同时,在关闭电路时,如果驱动电路断开速度过慢,电路中的续流导致驱动器的输出在一段时间内逆变器的输出存在较高的交流电,容易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逆变器驱动电路,该电路能通过灵活调整电路阻值和容值来控制功率负载上电和下电速度,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逆变器驱动电路,包括:开关管、RC滤波电路、三极管Q3、分压电路和驱动电路,所述开关管的源极、分压电路的一端和所述驱动电路的一端均连接电源输入端,所述开关管的漏极作为所述逆变器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接后级的逆变器负载;所述RC滤波电路的一端连接使能控制信号输入端,所述RC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用于实现使能控制信号的分压;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所述开关管的栅极均连接所述分压电路,所述分压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用于对所述驱动电路提供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电路的一端还连接所述开关管的栅极。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分压电路。<br/>[0007]进一步地,所述RC滤波电路包括电容C1、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接使能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
[0008]进一步地,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5、电阻R4和电阻R3,所述电阻R2、电阻R5、电阻R4和电阻R3依次串接,其中,所述电阻R2与所述电阻R5之间的连接节点上连接所述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5与所述电阻R4之间的连接节点上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
[000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电阻R1和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源输入端,集电极连接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所述电阻R4和所述电阻R3之间的节点。
[0010]进一步地,所述RC滤波电路、三极管Q3、分压电路和驱动电路的公共端接地。
[0011]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管为MOS晶体管。
[0012]本技术的逆变器驱动电路,该电路的主要通流元件M1在开通和关闭时,对其栅源极进行充电和放电的通路是不同的,能够灵活调整电路阻值和容值,控制功率负载上电和下电速度,从而能够实现对开启速度和关闭速度的调整,达到慢开快关,避免元件的受损,提高器件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的逆变器驱动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1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公开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17]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个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0018]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公开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公开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19]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
[002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逆变器驱动电路,包括:开关管、RC滤波电路、三极管Q3、分压电路和驱动电路,所述开关管的源极、分压电路的一端和所述驱动电路的一端均连接电源输入端,所述开关管的漏极作为所述逆变器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接后级的逆变器负载;所述RC滤波电路的一端连接使能控制信号输入端,所述RC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用于实现使能控制信号的分压;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所述开关管的栅极均连接所述分压电路,所述分压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用于对所述驱动电路提供驱动电压,
所述驱动电路的一端还连接所述开关管的栅极。
[0021]如图1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分压电路。所述RC滤波电路包括电容C1、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接使能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5、电阻R4和电阻R3,所述电阻R2、电阻R5、电阻R4和电阻R3依次串接,其中,所述电阻R2与所述电阻R5之间的连接节点上连接所述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5与所述电阻R4之间的连接节点上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所述驱动电路包括三极管Q1、电阻R1和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电源输入端,集电极连接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所述电阻R4和所述电阻R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管、RC滤波电路、三极管Q3、分压电路和驱动电路,所述开关管的源极、分压电路的一端和所述驱动电路的一端均连接电源输入端,所述开关管的漏极作为所述逆变器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接后级的逆变器负载;所述RC滤波电路的一端连接使能控制信号输入端,所述RC滤波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用于实现使能控制信号的分压;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所述开关管的栅极均连接所述分压电路,所述分压电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用于对所述驱动电路提供驱动电压,所述驱动电路的一端还连接所述开关管的栅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容C2,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电源输入端,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和所述分压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C滤波电路包括电容C1、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接使能控制信号输入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和所述三极管Q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杰陈岚许端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极目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