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9049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包括:培育单元,培育单元包括培育盒、培育件、第一阀门以及第二阀门,培育盒设有具有进液口以及出液口的营养液通道,培育件设置于营养液通道内,培育件设有培育腔以及与培育腔连通的通孔,通孔与营养液通道连通,第一阀门设置于进液口处,第二阀门设置于出液口处;营养液容器,营养液容器具有营养液容纳腔,营养液容纳腔与进液口连通;以及接液容器,接液容器具有接液腔,接液腔与出液口连通。上述的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率。发芽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稻种子催芽
,尤其是涉及一种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国可耕种土地面积少,人口众多,因此粮食产量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属谷类,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传统的水稻栽培方式为:先将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并保持合适的水分、温度等外部环境,等到水稻出秧后再通过人工移栽的方式将秧苗插入水田里。
[0003]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多种培育装置,其依靠人工控制水稻种子的发育环境来培育水稻秧苗。但是这些装置在培育水稻种子时,均存在种子因得不到良好的营养而导致发芽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用以解决传统的培育装置存在的种子发芽率低的问题。
[0005]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包括:培育单元,所述培育单元包括培育盒、培育件、第一阀门以及第二阀门,所述培育盒设有具有进液口以及出液口的营养液通道,所述培育件设置于所述营养液通道内,所述培育件设有培育腔以及与所述培育腔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营养液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进液口处,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出液口处;营养液容器,所述营养液容器具有营养液容纳腔,所述营养液容纳腔与所述进液口连通;以及接液容器,所述接液容器具有接液腔,所述接液腔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稻培育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07]上述的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水稻培育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首先打开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营养液容器内的营养液流入至营养液通道内,当营养液通道内的营养液的体积满足需求时,关闭第一阀门;营养液通道内的营养液能够通过培育件的通孔进入到培育腔内,为培育腔内的水稻种子提供营养液。当种子在营养液内培育一段时间,且营养液通道内的营养液的大部分营养被种子吸收后,打开第二阀门,使得营养液通道内的营养液流入到接液容器的接液腔内。当营养液通道内的营养液排放完毕后,再关闭第二阀门并打开第一阀门,以使营养液容器内的营养液再进入到营养液通道内,重新进入到营养液通道内的营养液具备良好的营养,能够为水稻种子的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如此,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培育单元还包括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营养液通道内,用于夹持所述培育件。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以及弹性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培育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弹性配合,用于使所述第一夹持件具备朝向所述第二夹持件移动的势能。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营养液通道包括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弹性件抵持,所述第二夹持件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设置。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侧壁设有抵持部,所述第一安装孔具有与所述抵持部相对设置的封闭端,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封闭端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抵持部抵接。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同轴设置的导向筒,所述导向筒与所述封闭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导向筒内,所述抵持部位于所述导向筒外,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筒外。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侧壁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地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间隔且相对设置,所述培育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液容器包括形成所述接液腔的接液部以及与所述接液部连接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包括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的导流壁;
[0015]所述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还包括管道,所述管道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出液口处,另一端与所述导流壁相对设置。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液容器还包括过滤部,所述过滤部与所述导流部连接,且所述过滤部与所述导流部配合形成有环形进液槽,所述导流部位于所述环形进液槽与所述接液腔之间。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液容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接液腔顶部的过滤件。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培育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图2所示图形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图2所示图形沿C

C截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图4所示图形的B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100、培育箱;110、上层空间;120、下层空间;130、透气孔;140、隔板;200、培育单元;210、培育盒;211、营养液通道;211a、第一侧壁;211b、第二侧壁;2111、进液口;2112、出液口;2113、第一安装孔;2114、第二安装孔;220、培育件;221、培育腔;222、通孔;230、夹持组件;231、第一夹持件;2311、第一连接部;31111、抵持部;2312、第一夹持部;232、第二夹持件;2321、第二连接部;2322、第二夹持部;233、弹性件;234、导向筒;240、第一阀门;250、第二阀门;300、营养液容器;310、营养液容纳腔;400、接液容器;401、接液腔;402、环形进液槽;410、接液部;420、导流部;421、导流壁;430、过滤部;440、过滤件;500、日照灯;610、第一管道;620、第二管道;700、输送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育单元,所述培育单元包括培育盒、培育件、第一阀门以及第二阀门,所述培育盒设有具有进液口以及出液口的营养液通道,所述培育件设置于所述营养液通道内,所述培育件设有培育腔以及与所述培育腔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营养液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进液口处,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出液口处;营养液容器,所述营养液容器具有营养液容纳腔,所述营养液容纳腔与所述进液口连通;以及接液容器,所述接液容器具有接液腔,所述接液腔与所述出液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单元还包括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营养液通道内,用于夹持所述培育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以及弹性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培育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弹性配合,用于使所述第一夹持件具备朝向所述第二夹持件移动的势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通道包括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弹性件抵持,所述第二夹持件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夹持部相对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水稻种子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茂辉黄美华李珂清黄益强聂金泉孟醒钟春燕严贤诚谢元恒
申请(专利权)人: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