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石炉净化系统沉降仓防卸灰阀卡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8074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石炉净化系统技术领域,是一种电石炉净化系统沉降仓防卸灰阀卡死装置,其包括沉降仓、一号空冷仓、二号空冷仓、布袋仓和输灰机构,沉降仓进口固定连通有炉气进气管线,沉降仓顶部出口与一号空冷仓进口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一炉气处理管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在沉降仓内设置筛网,能有效地挡住掉下的杂物或铁屑,避免卸灰阀卡死,净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电石炉被迫降负荷运行,通过这样的设置,减少了故障维修率和人员工作量,减少人员因检修造成中毒风险,提高了设备的运行率,保障了电石炉正常稳定的运行。行。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石炉净化系统沉降仓防卸灰阀卡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石炉净化系统
,是一种电石炉净化系统沉降仓防卸灰阀卡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石炉内的石灰、焦炭和兰炭经过高温产生的灰尘由净化系统进行收集,并在尘降仓内经过卸灰阀和输灰机构将灰尘排出。
[0003]电石炉净化系统使用寿命长,沉降仓内仓壁上铁块脱落,容易造成沉降仓内卸灰阀卡死,输灰机构无法正常运行,电石炉被迫降档。卸灰阀卡死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容易发生中毒风险,检修成本较高,人员劳动强度较大,影响安全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石炉净化系统沉降仓防卸灰阀卡死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电石炉净化系统使用寿命长,沉降仓内仓壁上铁块脱落,容易造成沉降仓内卸灰阀卡死,输灰机构无法正常运行,电石炉被迫降档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电石炉净化系统沉降仓防卸灰阀卡死装置,包括沉降仓、一号空冷仓、二号空冷仓、布袋仓和输灰机构,沉降仓进口固定连通有炉气进气管线,沉降仓顶部出口与一号空冷仓进口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一炉气处理管线,一号空冷仓顶部出口与二号空冷仓进口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二炉气处理管线,二号空冷仓顶部出口与布袋仓进口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三炉气处理管线,布袋仓顶部出口固定连通有第四炉气处理管线,沉降仓、一号空冷仓、二号空冷仓和布袋仓下方设有输灰机构,沉降仓、一号空冷仓、二号空冷仓和布袋仓底部出口与输灰机构之间分别固定连通有积灰管线,沉降仓底部的积灰管线上固定安装有卸灰阀,一号空冷仓、二号空冷仓和布袋仓底部的积灰管线上固定安装有阀门,沉降仓下部内侧设有筛网,筛网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筛网设有两层以上,每层筛网均呈网状,每层筛网之间通过固定杆固定在一起。
[0006]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07]上述沉降仓下部设有检修门,通过检修门将筛网放置在沉降仓下部内侧。
[0008]上述输灰机构为拉链机。
[0009]上述炉气进气管线、第一炉气处理管线、第二炉气处理管线、第三炉气处理管线和第四炉气处理管线上设有阀门。
[0010]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在沉降仓内设置筛网,能有效地挡住掉下的杂物或铁屑,避免卸灰阀卡死,净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电石炉被迫降负荷运行,通过这样的设置,减少了故障维修率和人员工作量,减少人员因检修造成中毒风险,提高了设备的运行率,保障了电石炉正常稳定的运行。
附图说明
[0011]附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中的筛网的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沉降仓,2为一号空冷仓,3为二号空冷仓,4为布袋仓,5为输灰机构,6为炉气进气管线,7为第一炉气处理管线,8为第二炉气处理管线,9为第三炉气处理管线,10为第四炉气处理管线,11为积灰管线,12为卸灰阀,13为阀门,14为筛网,15为检修门,16为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0015]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0016]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7]如附图1、2所示,该电石炉净化系统沉降仓防卸灰阀卡死装置包括沉降仓1、一号空冷仓2、二号空冷仓3、布袋仓4和输灰机构5,沉降仓1进口固定连通有炉气进气管线6,沉降仓1顶部出口与一号空冷仓2进口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一炉气处理管线7,一号空冷仓2顶部出口与二号空冷仓3进口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二炉气处理管线8,二号空冷仓3顶部出口与布袋仓4进口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三炉气处理管线9,布袋仓4顶部出口固定连通有第四炉气处理管线10,沉降仓1、一号空冷仓2、二号空冷仓3和布袋仓4下方设有输灰机构5,沉降仓1、一号空冷仓2、二号空冷仓3和布袋仓4底部出口与输灰机构5之间分别固定连通有积灰管线11,沉降仓1底部的积灰管线11上固定安装有卸灰阀12,一号空冷仓2、二号空冷仓3和布袋仓4底部的积灰管线11上固定安装有阀门13,沉降仓1下部内侧设有筛网14,筛网14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筛网14设为两层以上,每层筛网14均呈网状,每层筛网14之间通过固定杆16固定在一起。
[0018]现有的净化系统中的沉降仓1使用周期长,设备老化,时常出现杂物落入沉降仓1的底部而卡死卸灰阀12,造成输灰机构5无法正常输灰。本技术通过在沉降仓1内设置筛网14,防止仓壁因老化,掉下杂物或铁屑卡死沉降仓1底部的卸灰阀12,同时,由于电石炉炉气温度高,单层的筛网14长时间易被杂物或铁屑砸变形或裂开,本技术在沉降仓1内设置的是锥形筛网14,且筛网14设为两层以上,实际操作中,将筛网14设为3层,能长时间不更换还能有效地挡住掉下的杂物或铁屑,避免卸灰阀12卡死,净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电石炉被迫降负荷运行,通过这样的设置,减少了故障维修率和人员工作量,减少人员因检修造成中毒风险,提高了设备的运行率,保障了电石炉正常稳定的运行。
[0019]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电石炉净化系统沉降仓防卸灰阀卡死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20]如附图1所示,沉降仓1下部设有检修门15,通过检修门15将筛网14放置在沉降仓1下部内侧。通过这样的设置,安装人员可通过检修门15将筛网14放置在沉降仓1中,定时清理筛网14上的杂物,方便,高效。
[0021]根据需要,输灰机构5为拉链机或现有其它公知公用的设备。
[0022]如附图1所示,炉气进气管线6、第一炉气处理管线7、第二炉气处理管线8、第三炉气处理管线9和第四炉气处理管线10上设有阀门13。
[0023]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0024]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使用过程:电石炉炉气经过炉气进气管线6输送至净化系统中,首先,炉气进入沉降仓1中进行沉降,分离出的部分灰尘经过沉降仓1上的积灰管线11输送至输灰机构5中,除去部分灰尘的炉气经过第一炉气处理管线7进入一号空冷仓2中进行一次冷却,再经过第二炉气处理管线8进入至二号空冷仓3中进行二次冷却,二次冷却的炉气经过第三炉气处理管线9进入布袋仓4中进行除尘,将电石炉炉气中的粉尘降低至50mg/m3,净化后的炉气经过第四炉气处理管线10排空点燃或后续处理,一号空冷仓2、二号空冷仓3和布袋仓4中的积灰分别经过积灰管线11进入输灰机构5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石炉净化系统沉降仓防卸灰阀卡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降仓、一号空冷仓、二号空冷仓、布袋仓和输灰机构,沉降仓进口固定连通有炉气进气管线,沉降仓顶部出口与一号空冷仓进口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一炉气处理管线,一号空冷仓顶部出口与二号空冷仓进口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二炉气处理管线,二号空冷仓顶部出口与布袋仓进口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三炉气处理管线,布袋仓顶部出口固定连通有第四炉气处理管线,沉降仓、一号空冷仓、二号空冷仓和布袋仓下方设有输灰机构,沉降仓、一号空冷仓、二号空冷仓和布袋仓底部出口与输灰机构之间分别固定连通有积灰管线,沉降仓底部的积灰管线上固定安装有卸灰阀,一号空冷仓、二号空冷仓和布袋仓底部的积灰管线上固定安装有阀门,沉降仓下部内侧设有筛网,筛网呈上大下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延山江军李欢栾会东褚金海方波语姜有飞张刚斌闫泽张顺成汪龙龙杨旭红张万峰曹延东刘金霞季雪妮张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中泰矿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