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华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自复位的滚动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6917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复位的滚动隔震支座,包括下底板,所述下底板的上方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开设有上凹槽,所述下底板的顶部开设有下凹槽,所述下凹槽和上凹槽一一对应,相对应的所述下凹槽和上凹槽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钢球,所述滑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橡胶隔震块。通过设置的钢球和橡胶隔震块等结构,起到减震的效果,当发生地震时,处于凹槽内的钢球可以在三维空间内滚动,通过滚动位移耗散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的传递,置于滑动板上的橡胶隔震块作为第二道耗能部件,够将地震中的震动能量转化为热量消耗掉,再一次减小向上部结构传递的地震能量,通过钢球和橡胶隔震块的双重耗能,从而有效实现隔震的效果。隔震的效果。隔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复位的滚动隔震支座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自复位的滚动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历史工程震害经验,建筑隔震是建筑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之一。设置隔震支座是建筑隔震手段之一,是结构为达到隔震要求而设置的支承装置,是在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增加隔震层耗散地震能量,通过这样的技术大部分地震能量抵消掉。目前采用的隔震支座主要分为两类:橡胶支座和滑移支座。然而这两类支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0003]由于橡胶需要足够的竖向承载性能和水平抗剪性能,故对橡胶自身的制作工艺要求高,且对环境要求高,否则容易出现老化、开裂、不均匀鼓凸和脱变等问题。滑动支座可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但滑动支座也有其局限性,当地震位移太大时,对限位件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破坏,耗能能力没有橡胶支座好,设计时需要考虑滑动件的复位问题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复位的滚动隔震支座,具备减震和瞬时复位的优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复位的滚动隔震支座,包括下底板,所述下底板的上方设置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底部开设有上凹槽,所述下底板的顶部开设有下凹槽,所述下凹槽和上凹槽一一对应,相对应的所述下凹槽和上凹槽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钢球,所述滑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橡胶隔震块。
[000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减震和瞬时复位的效果,在地震作用下,处于凹槽内的钢球可以在三维空间内滚动,通过滚动位移耗散一部分地震能量,置于滑动板上的橡胶隔震块作为第二道耗能部件,再一次减小向上部结构传递的地震能量,凹槽内的钢球在三维空间内产生滚动位移,地震动过后,由于自身重力的作用,钢球在凹槽内会倾向于回归初始位置,即回归下凹槽内的最低处的位置,置于钢球上的滑动板也会倾向于使回归初始位置,即上凹槽最高点处与钢球相切。
[0007]优选的,所述下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滑动板的外侧,所述限位板用于对滑动板进行限位。
[000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起到对滑动板限位的效果,限位板固定在滑动板的外侧,当发生地震滑动板进行移动时,限位板对滑动板进行阻挡,防止滑动板移动过度。
[0009]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脚环,所述卡脚环用于防止滑动板掀起。
[00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起到了防止滑动板掀起的效果,当发生地震时,滑动板进行移动,在移动时可能会发生一侧掀起的情况,卡脚环在上方对滑动板限位阻挡,防止滑动板掀起。
[0011]优选的,所述橡胶隔震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顶板。
[00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起到支撑建筑的效果,在装置使用,上顶板与建筑固定在一起,对建筑进行支撑。
[0013]优选的,所述上顶板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壁插设有柱脚螺栓。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起到与建筑固定在一起的效果,柱脚螺栓通过安装孔将上顶板与建筑固定在一起。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通过设置的钢球和橡胶隔震块等结构,起到减震的效果,当发生地震时,处于凹槽内的钢球可以在三维空间内滚动,通过滚动位移耗散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的传递,置于滑动板上的橡胶隔震块作为第二道耗能部件,够将地震中的震动能量转化为热量消耗掉,再一次减小向上部结构传递的地震能量,通过钢球和橡胶隔震块的双重耗能,从而有效实现隔震的效果。
[0017]2、通过设置的钢球和下凹槽等结构,起到瞬时复位的效果,在地震的振动下,凹槽内的钢球在三维空间内产生滚动位移,当地震动过后,由于自身重力的作用,钢球在凹槽内会倾向于回归初始位置,即回归下凹槽内的最低处的位置,置于钢球上的滑动板也会倾向于使回归初始位置,即上凹槽最高点处与钢球相切,即通过自身重力作用实现瞬时自复位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
[0021]图中:1、下底板;2、滑动板;3、钢球;4、橡胶隔震块;5、限位板;6、卡脚环;7、上顶板;8、柱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一:
[0024]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复位的滚动隔震支座,包括下底板1,下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滑动板2,滑动板2的底部开设有上凹槽,下底板1的顶部开设有下凹槽,下凹槽和上凹槽一一对应,相对应的下凹槽和上凹槽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钢球3,滑动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橡胶隔震块4。
[0025]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的钢球3和橡胶隔震块4等结构,起到减震和瞬时复位的效果,当发生地震时,在地震作用下,处于凹槽内的钢球3可以在三维空间内滚动,通过滚动位移耗散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的传递,置于滑动板2上的橡胶隔震块4作为第二道耗能部件,够将地震中的震动能量转化为热量消耗掉,再一次减小向上部结构
传递的地震能量,通过钢球3和橡胶隔震块4的双重耗能,可以有效实现隔震效果,凹槽内的钢球3在三维空间内产生滚动位移,当地震动过后,由于自身重力的作用,钢球3在凹槽内会倾向于回归初始位置,即回归下凹槽内的最低处的位置,置于钢球3上的滑动板2也会倾向于使回归初始位置,即上凹槽最高点处与钢球3相切,即通过自身重力作用实现瞬时自复位的功能。
[0026]实施例二:
[0027]请参阅图1

3,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下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限位板5位于滑动板2的外侧,限位板5用于对滑动板2进行限位,限位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脚环6,卡脚环6用于防止滑动板2掀起。
[0028]本实施例中,限位板5固定在滑动板2的外侧,当发生地震滑动板2进行移动时,限位板5对滑动板2进行阻挡,防止滑动板2移动过度,同时滑动板2在移动时可能会发生一侧掀起的情况,卡脚环6在上方对滑动板2限位阻挡,防止滑动板2掀起。
[0029]实施例三:
[0030]请参阅图1

3,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橡胶隔震块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顶板7,上顶板7的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内壁插设有柱脚螺栓8。
[0031]本实施例中,在装置使用,上顶板7与建筑固定在一起,对建筑进行支撑,柱脚螺栓8通过安装孔将上顶板7与建筑固定在一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复位的滚动隔震支座,包括下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滑动板(2),所述滑动板(2)的底部开设有上凹槽,所述下底板(1)的顶部开设有下凹槽,所述下凹槽和上凹槽一一对应,相对应的所述下凹槽和上凹槽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钢球(3),所述滑动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橡胶隔震块(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复位的滚动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所述限位板(5)位于滑动板(2)的外侧,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琼杨朱金胡红松
申请(专利权)人:华侨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