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池明旻专利>正文

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5655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主要针对在采集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的采集设备漏光、待采织物透光、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缺失等问题,规范具体采集操作要求,实现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采集流程的规范化,提高采集效率和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数据质量。征数据质量。征数据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数据采集规范,尤其涉及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及应用该方法的织物近红外光谱信息库。

技术介绍

[0002]2019年7月1日,《FZ/T 01144

2018纺织品纤维定量分析近红外光谱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使用近红外光谱法进行织物纤维定量分析由研究领域进入应用阶段。
[0003]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需要大量不同组成成分类型的织物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辅助模型训练,而低质量的数据则会导致训练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分析效果不理想。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通过规范采集过程中的操作并统一采集数据的标注方式,减小织物近红外光谱采集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引入的噪声、误差影响,提高采集效率和采集质量,有利于进一步的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主要针对在采集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的采集设备漏光、待采织物透光、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缺失等问题,规范具体采集操作要求,实现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采集流程的规范化,提高采集效率和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数据质量。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根据织物透光情况,对织物进行相应对折操作,确保光源无明显透过;
[0008]S2:根据织物平整度及设备镜头位置,通过平整铁板或设备自重按压织物,确保织物平整、织物各层间无明显间隙;
[0009]S3:根据织物密度分布,对同一件织物随机选取五个位置点进行采集,确保采集数据覆盖该件织物所有光谱特性;
[0010]S4:根据采集设备台间差,对同一件织物使用五台及以上设备进行光谱特征采集,确保覆盖设备存在的台间差异;
[0011]S5:根据采集设备号、采集织物编号、采集织物成分组成、采集员、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等信息,完成数据标记并构建织物近红外光谱信息库。
[0012]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步骤S1中避免织物透光的方法进一步包括:S11:由于织物间存在织法、厚度差异,导致每件织物在单层时存在透光现象,透光率对设备采集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较为显著,因此需要保证采集过程在织物不透光的情况下完成;S12:根据织物的织法与厚度情况,要求采集前将纱布四折、
普通布两折,以确保光源无明显透过。
[0013]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步骤S2中确保织物平整的方法进一步包括:S21:由于织物存在不平整现象,导致不平整的间隙中空气部分对设备采集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影响较为显著,因此通过按压方式减少织物折叠后产生的各层织物间的间隙,确保织物平整,降低空气部分对采集的影响;S22:根据设备镜头位置,镜头朝上的设备使用质量适当的平整铁板进行按压,镜头朝下的设备使用设备自重进行按压。
[0014]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步骤S3中覆盖织物光谱特性的方法进一步包括:S31:对于每件织物,由于织物自身分布存在不均匀现象,导致同一件织物的不同采集位置上的近红外光谱特性差距较大,因此需要对同一件织物进行多个位置的近红外光谱特征采集,以确保对该件织物进行相对准确的成分分析; S32:经试验验证,对于同一件织物,需至少采集该织物五个不同位置的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近红外光谱特征包括反射率、吸收率及光强信息。
[0015]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步骤S4中处理设备台间差的方法进一步包括:S41:由于各台设备间存在差异,导致对于同一件织物,各台设备采集的近红外光谱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针对同一件织物的多台设备采集的近红外光谱特征; S42:经试验验证,对同一件织物使用五台及以上设备进行近红外光谱特征采集,可基本确保覆盖设备存在的台间差异。
[0016]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步骤 S5中数据标记进一步包括:S51:所述采集设备为采集设备编号,具体为设备条形码后7位,数据标记需注明采集设备号;S52:所述采集织物编号为织物的全局唯一编号,具体为织物所属大类与织物自身代码的组合,数据标记需注明采集织物属于上述哪一类别,并附上织物自身代码;S53:所述采集织物成分组成涉及12种常见材质,表示采集织物的组成成分类型及其混合材质中各组成材质的混合比例,根据织物成分组成对数据进行标记,构造光谱信息和材质及混合比例的对应关系,数据标记需注明12种纯材质以及由以上材质组成的混纺织物中各材质的含量。
[0017]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步骤 S52中织物所属大类进一步包括:S521:根据织物的组成成分类型,对织物进行归类,分为自然植物纤维、腈纶混纺、涤纶与自然植物纤维混纺、涤纶混纺、尼龙与自然植物纤维混纺、尼龙混纺、羊毛羊绒真丝混纺、其它纤维混纺等8类;S522:所述自然织物纤维表示棉、麻、人棉、天丝、莫代尔之间的纯材质或混纺及其与氨纶的混纺;S523:所述腈纶混纺表示所有包含腈纶的纯材质或混纺;S524:所述涤纶与自然植物纤维混纺表示同时包含涤纶和五种自然植物纤维的混纺; S525:所述涤纶混纺表示除如S524所述涤纶与自然植物纤维混纺外的所有包含涤纶的混纺;S526:所述尼龙与自然植物纤维表示同时包含尼龙和五种自然植物纤维的混纺;S527:所述尼龙混纺表示除如S526 所述尼龙与自然植物纤维混纺外的所有包含尼龙的混纺;S528:所述羊毛羊绒真丝混纺表示羊毛、羊绒、真丝混纺及其与氨纶的混纺。
[0018]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步骤 S53中采集织物成分组成进一步包括:所述采集织物成分组成包括棉、人棉、莫代尔、天丝、涤纶、羊毛、氨纶、麻、尼龙、晴纶(腈纶)、真丝、羊绒等12种常见纯材质以及由以上材质组成的混纺织物。
[0019]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通过规范采集过程中的操作并统一采集数据的标注方式,减小织物近红外光谱采集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引入的噪声、误差影响,提高采集效率和采集质量。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采集流程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在测试阶段使用的两种设备示意图与设备摆放按压方式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采集规范中有关采集位置选择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采集规范中有关数据标记的示意图。
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织物透光情况,对织物进行相应对折操作,确保光源无明显透过;S2:根据织物平整度及设备镜头位置,通过平整铁板或设备自重按压织物,确保织物平整、织物各层间无明显间隙;S3:根据织物密度分布,对同一件织物随机选取五个位置点进行采集,确保采集数据覆盖该件织物所有光谱特性;S4:根据采集设备台间差,对同一件织物使用五台及以上设备进行光谱特征采集,确保覆盖设备存在的台间差异;S5:根据采集设备号、采集织物编号、采集织物成分组成、采集员、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等信息,完成数据标记并构建织物近红外光谱信息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步骤S1中避免织物透光的方法进一步包括:S11:由于织物间存在织法、厚度差异,导致每件织物在单层时存在透光现象,透光率对设备采集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较为显著,因此需要保证采集过程在织物不透光的情况下完成;S12:根据织物的织法与厚度情况,要求采集前将纱布四折、普通布两折,以确保光源无明显透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步骤S2中确保织物平整的方法进一步包括:S21:由于织物存在不平整现象,导致不平整的间隙中空气部分对设备采集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影响较为显著,因此通过按压方式减少织物折叠后产生的各层织物间的间隙,确保织物平整,降低空气部分对采集的影响;S22:根据设备镜头位置,镜头朝上的设备使用质量适当的平整铁板进行按压,镜头朝下的设备使用设备自重进行按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步骤S3中覆盖织物光谱特性的方法进一步包括:S31:对于每件织物,由于织物自身分布存在不均匀现象,导致同一件织物的不同采集位置上的近红外光谱特性差距较大,因此需要对同一件织物进行多个位置的近红外光谱特征采集,以确保对该件织物进行相对准确的成分分析;S32:经试验验证,对于同一件织物,需至少采集该织物五个不同位置的织物近红外光谱特征,近红外光谱特征包括反射率、吸收率及光强信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近红外织物纤维成分无损清洁分析的数据采集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明旻
申请(专利权)人:池明旻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