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4831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包括钢管杆、以及位于钢管杆同一侧的第一横担、第二横担、第三横担、第四横担,钢管杆竖直设置,第一横担的一端与钢管杆顶端的外周面固定,第二横担、第三横担、第四横担从上至下依次平行间隔排列设置于第一横担下方,三者的一端分别与钢管杆的外周面固定,第一横担为地线横担,第二横担、第三横担、第四横担均为导线横担。本发明专利技术为管线位置冲突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经济的解决方案。对钢管杆杆头尺寸最优,更加稳固且方便施工。钢管杆杆身及各横担外形设计合理,外形变化规律与构件内力变化规律相近,充分发挥了材料的性能,从而减少了材料浪费,降低了工程投资。降低了工程投资。降低了工程投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输电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新建110千伏架空输电线路通常采用双回路建设,在架空输电线路沿既有道路走线处,杆塔形式一般采用钢管杆;而道路两侧往往有较多管线,如电力管沟、雨污水管、燃气管线、通信管线等,此时会遇到输电线路路径上的杆位及其基础与既有埋地管线位置冲突的问题。通常的解决方案有两种,一种是改变输电线路路径,增设转角杆,这会使工程投资增加;另一种解决方案是迁移影响输电线路建设的管线,该方案不仅会加大工程建设难度,增加工程建设的周期,同时迁移其他管线费用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有效解决管线位置冲突问题,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建设周期。
[0004]技术方案: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包括钢管杆、以及位于钢管杆同一侧的第一横担、第二横担、第三横担、第四横担,钢管杆竖直设置,第一横担的一端与钢管杆顶端的外周面固定,第二横担、第三横担、第四横担从上至下依次平行间隔排列设置于第一横担下方,三者的一端分别与钢管杆的外周面固定,第一横担为地线横担,第二横担、第三横担、第四横担均为导线横担。
[0005]进一步的,第一横担的长度为6.95~7m,第一横担的另一端设有一个地线挂点一,第一横担的中部距地线挂点一3.9~4m处设有一个地线挂点二。
[0006]最佳的,第一横担包括两个竖向截面均呈直角梯形的杆件一、杆件二,杆件一、杆件二的斜面均朝下设置,杆件一的大端与杆件二的小端面积相等并相互连接,两者的连接处设置地线挂点二,杆件一的小端设置地线挂点一,杆件二的大端与钢管杆固定,杆件二朝下的斜面的坡度β1=1:17.3~17.5,杆件一朝下的斜面的坡度β2=1:20.6~21。
[0007]进一步的,第二横担的长度为6.8~6.85m、第三横担的长度为6.85~6.9m,第四横担与第二横担的长度相等,第二横担与第三横担之间、第三横担与第四横担之间的间距为3.8~4m。
[0008]最佳的,第二横担、第三横担、第四横担的另一端分别设有一个导线挂点一,且三个导线横担的中部距导线挂点一4~4.05m处均设有一个导线挂点二。
[0009]进一步的,第二横担包括两个竖向截面均呈直角梯形的第一杆、第二杆,第一杆、第二杆的斜面均朝下设置,第一杆的大端与第二杆的小端面积相等并相互连接,第二杆的大端与钢管杆固定,杆件二朝下的斜面的坡度β3=1:16.8~17,第一杆朝下的斜面的坡度β4=1:19.2~19.5。
[0010]最佳的,第三横担、第四横担分别与第二横担的结构相同。
[0011]最佳的,第二横担与第一横担之间的间距为4~4.5m。
[0012]最佳的,钢管杆的截面呈正十六边形,其上端面积小于下端面积,钢管杆的锥率α=1:63.7~82.6。
[0013]最佳的,钢管杆的呼高H为15~30m。
[0014]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可用于杆塔及基础与埋地管线的位置冲突的地方,为管线位置冲突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经济的解决方案。2、根据110千伏电压等级规范要求的电气间隙,结合地方气象条件科学设计钢管杆外形,对钢管杆杆头尺寸最优,更加稳固且方便施工。3、钢管杆杆身及各横担外形设计合理,外形变化规律与构件内力变化规律相近,充分发挥了材料的性能,从而减少了材料浪费,降低了工程投资。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钢管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第一横担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第二横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1]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如图1~5所示,包括钢管杆5、以及位于钢管杆5同一侧的第一横担1、第二横担2、第三横担3、第四横担4。
[0022]钢管杆5竖直设置,钢管杆5的截面呈正十六边形,其上端面积小于下端面积,钢管杆5的锥率α=1:63.7~82.6,正十六边形的结构设计,使得截面惯性矩大,抗弯性能好,变截面程度合理,材料经济性好。钢管杆5的呼高H为15~30m。
[0023]第一横担1的一端与钢管杆5顶端的外周面固定,第二横担2、第三横担3、第四横担4从上至下依次平行间隔排列设置于第一横担1下方,三者的一端分别与钢管杆5的外周面固定,第二横担2与第一横担1之间的间距为4~4.5m,第二横担2与第三横担3之间、第三横担3与第四横担4之间的间距为3.8~4m。
[0024]第一横担1为地线横担,第二横担2、第三横担3、第四横担4均为导线横担。
[0025]第一横担1的长度为6.95~7m,第一横担1包括两个竖向截面均呈直角梯形的杆件一11、杆件二12,杆件一11、杆件二12的斜面均朝下设置,杆件一11的大端与杆件二12的小端面积相等并相互连接,两者的连接处设置一个地线挂点二,杆件一11的小端设置一个地线挂点一,地线挂点一与地线挂点二的间距为3.9~4m,杆件二12的大端与钢管杆5固定,杆件二12朝下的斜面的坡度β1=1:17.3~17.5,杆件一11朝下的斜面的坡度β2=1:20.6~21。地线挂点一,地线挂点一均为OPGW挂点。
[0026]第二横担2的长度为6.8~6.85m、第三横担3的长度为6.85~6.9m,第四横担4与第二横担2的长度相等。
[0027]第二横担2包括两个竖向截面均呈直角梯形的第一杆21、第二杆22,第一杆21、第二杆22的斜面均朝下设置,第一杆21的大端与第二杆22的小端面积相等并相互连接,第二
杆22的大端与钢管杆5固定,杆件二12朝下的斜面的坡度β3=1:16.8~17,第一杆21朝下的斜面的坡度β4=1:19.2~19.5。第三横担3、第四横担4分别与第二横担2的结构相同。
[0028]第二横担2、第三横担3、第四横担4的另一端分别设有一个导线挂点一,且三个导线横担的中部距导线挂点一4~4.05m处均设有一个导线挂点二。导线挂点一、导线挂点二均为OPGW挂点。
[0029],当架空输电线路路径与埋地管线冲突时,采用本专利技术可最大程度缓解钢管杆及其基础与其他管线的位置冲突问题。
[0030]本专利技术电气间隙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力学结构设计合理,可充分利用材料性能,降低工程造价;可减少管线迁移,减少工程投资,缩短工程建设周期。
[0031]本专利技术外部尺寸满足多地区气象条件下的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

2010)电气间隙要求,可悬挂多种型号的导地线(OPGW),杆塔最大垂直档距为250m,最大水平档为200m。...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管杆(5)、以及位于钢管杆(5)同一侧的第一横担(1)、第二横担(2)、第三横担(3)、第四横担(4),钢管杆(5)竖直设置,第一横担(1)的一端与钢管杆(5)顶端的外周面固定,第二横担(2)、第三横担(3)、第四横担(4)从上至下依次平行间隔排列设置于第一横担(1)下方,三者的一端分别与钢管杆(5)的外周面固定,第一横担(1)为地线横担,第二横担(2)、第三横担(3)、第四横担(4)均为导线横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其特征在于:第一横担(1)的长度为6.95~7m,第一横担(1)的另一端设有一个地线挂点一,第一横担(1)的中部距地线挂点一3.9~4m处设有一个地线挂点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其特征在于:第一横担(1)包括两个竖向截面均呈直角梯形的杆件一(11)、杆件二(12),杆件一(11)、杆件二(12)的斜面均朝下设置,杆件一(11)的大端与杆件二(12)的小端面积相等并相互连接,两者的连接处设置地线挂点二,杆件一(11)的小端设置地线挂点一,杆件二(12)的大端与钢管杆(5)固定,杆件二(12)朝下的斜面的坡度β1=1:17.3~17.5,杆件一(11)朝下的斜面的坡度β2=1:20.6~2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倒L形双回路终端杆,其特征在于:第二横担(2)的长度为6.8~6.85m、第三横担(3)的长度为6.85~6.9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皋姚斐温祥华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