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4513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其技术方案为:包括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所述第二充气管路与多个第三充气管路连通,且第三充气管路连接至第一充气管路外侧以使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形成双层结构;所述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分别连接充气源。本发明专利技术形态可变,有利于从腔镜造口置入术区;可随翻瓣术区扩大的过程逐渐变化撑开范围,最终提供充足的支撑面积和高度。提供充足的支撑面积和高度。提供充足的支撑面积和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

技术介绍

[0002]内镜手术在普通外科、耳鼻喉科等应用广泛而成熟,其应用的先决条件是存在自然腔隙(如鼻腔)或者可以通过气腹机建立和维持气腹。内镜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多集中于颞下颌关节,探入关节腔内,在其他方面例如腮腺或颈部手术中应用非常少。究其原因,是因为面颈部除口腔和咽腔外并不存在天然腔隙可供利用。同时筋膜层次多、相对致密,手术时或同口腔相同,通过充气亦难以形成一个大的稳定的气腔术区。因此需要考虑可通过腔镜造口深入术区的物理撑开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未充气时形态可变,有利于从腔镜造口置入术区;可随翻瓣术区扩大的过程逐渐充气,变化撑开范围,最终提供充足的支撑面积和高度及支撑力。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包括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所述第二充气管路与多个第三充气管路连通,且第三充气管路连接至第一充气管路外侧以使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形成双层结构;所述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分别连接充气源。
[0006]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分别呈弧形,且第二充气管路的直径大于第一充气管路的直径。
[0007]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所呈圆弧的圆心角为钝角。
[0008]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圆心角为270-330
°

[0009]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三充气管路一端与第二充气管路连通,另一端固定于第一充气管路外侧。
[0010]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三充气管路呈圆弧形。
[0011]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和第三充气管路内壁分别具有X光显影标记线。
[0012]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充气源为充气套囊。
[0013]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充气管路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第一充气套囊相连,所述第二充气管路通过第二连接管路与第二充气套囊相连。
[0014]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和第三充气管路为软管。
[0015]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形成双层软管结构,并通过充气套囊充气,撑开尺寸可变,可随翻瓣术区扩大的过程逐渐变化撑开范围,最终提供充足的支撑面积和高度;管路形态可变,以利于从腔镜造口置入术区;抽气后可轻易自腔镜造口取出,充气套囊置于术区外,方便随时充气放气;
[0017](2)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均为圆弧形,管路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在撑开的同时不遮挡术区,便于手术操作;
[0018](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位于上层的第一充气管路单独充气,位于下层的第二充气管路与侧面的第三充气管路一起充气,以便通过不同充气量更好适应腔隙形态;加大下层及侧方管路压力后除可撑开稳定术区外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术区周缘加压,减少术区出血。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22]其中,1、第一充气管路,2、第二充气管路,3、第三充气管路,4、第一连接管路,5、第二连接管路,6、第一充气套囊,7、第二充气套囊。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25]为了方便叙述,本申请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6]术语解释部分:本申请中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为一体;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连接,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含义。
[0027]实施例一:
[0028]下面结合附图1-图2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具体的,结构如下:
[002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包括第一充气管路1、第二充气管路2、若
干第三充气管路3和充气源,所述第二充气管路2与多个第三充气管路3连通,所述第一充气管路1、第二充气管路2分别连接充气源。
[003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气管路1和第二充气管路2分别为弧形管路,且第二充气管路2的直径大于第一充气管路1的直径。第一充气管路1、第二充气管路2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充气管路1位于第二充气管路2上方,二者之间通过第三充气管路3相连以形成双层结构,在撑开的同时不遮挡术区。
[00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充气管路1的半径为2cm-4cm,第二充气管路2的半径为3.5-6cm,以使连接后的管路侧面形成斜面,更加适应颌面部术区常见的翻瓣后底大上小的形态。各充气管路较细,管路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以供手术操作。
[0032]第三充气管路3的一端与第二充气管路2连通,第三充气管路3沿第二充气管路2圆周方向间隔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充气管路3与第二充气管路2连接为一体。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充气管路3与第二充气管路2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但二者之间的连接需要密封处理。
[0033]第三充气管路3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充气管路1的外侧,但与第一充气管路1不连通,以使位于上层的第一充气管路1单独充气,第二充气管路2和第三充气管路3一起充气,以便通过不同充气量更好适应腔隙形态。
[0034]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充气管路1、第二充气管路2所呈圆弧的圆心角为钝角,以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所述第二充气管路与多个第三充气管路连通,且第三充气管路连接至第一充气管路外侧以使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形成双层结构;所述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分别连接充气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分别呈弧形,且第二充气管路的直径大于第一充气管路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路、第二充气管路所呈圆弧的圆心角为钝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心角为270-330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颌面部腔镜撑开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丞喆黄莹莹王勇王涛陈安威刘少华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