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肌肉锻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3314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手部肌肉锻炼器,解决了现有手部肌肉锻炼器材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变握持力度的问题。其特征在于:上持握部与下持握部之间连接有一号弹簧以及二号弹簧,上持握部设有与下持握部配合的导杆,导杆上设有环形圈,下持握部设有通槽,通槽内设有支撑部,支撑部设有与导杆配合的通孔,二号弹簧位于所述支撑部与环形圈之间,支撑部可上下移动。环形圈可在导杆上滑动,当支撑部向下移动时带动二号弹簧向下移动,使二号弹簧与上持握部之间产生一定距离,通过较小的握持力就能进行锻炼;当支撑部向上移动时则需要较大的握持力,使用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握持力进行调节锻炼,且结构紧凑,方便携带,使用成本低。使用成本低。使用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部肌肉锻炼器


[0001]本技术涉及体育器材领域,具体涉及到手部肌肉锻炼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还能保持体形。很多男士比较喜欢锻炼手部肌肉,现有技术的手部肌肉锻炼器材大多是哑铃、握力器、压力器等等,但这类器材在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变握持力度,减小了适用人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手部肌肉锻炼器,解决了现有手部肌肉锻炼器材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变握持力度的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手部肌肉锻炼器,包括上持握部以及下持握部,所述上持握部与下持握部之间设有一号弹簧以及二号弹簧,所述上持握部安装有与下持握部配合的导杆,所述导杆上设有环形圈,所述下持握部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内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有与导杆配合的通孔,所述二号弹簧位于所述支撑部与环形圈之间,所述支撑部可上下移动。
[0006]所述支撑部与通槽为螺纹连接,所述支撑部的下端连接有手拧部。
[0007]所述上持握部与下持握部的表面均设有防滑凸起。
[0008]所述防滑凸起的材料为橡胶。
[0009]所述上持握部的底面与下持握部的顶面的周边均设有弹性层。
[0010]所述上持握部的底面与下持握部的顶面均设有与一号弹簧配合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安装有导向柱。
[0011]所述下持握部的内部中空,所述下持握部设有一号连接柱以及二号连接柱,所述通槽位于一号连接柱内,所述定位槽位于二号连接柱内,所述一号连接柱、二号连接柱的外壁与下持握部内壁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环形圈可在导杆上滑动,当支撑部向下移动时带动二号弹簧向下移动,使二号弹簧与上持握部之间产生一定距离,通过较小的握持力就能进行锻炼;当支撑部向上移动时则需要较大的握持力,使用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握持力进行调节锻炼,且结构紧凑,方便携带,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正面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0017]上持握部1、下持握部2、一号弹簧3、二号弹簧4、导杆5、环形圈6、通槽7、支撑部8、
通孔9、防滑凸起10、弹性层11、定位槽12、导向柱13、一号连接柱14、二号连接柱15、加强筋16、手拧部17。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9]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手部肌肉锻炼器,包括上持握部1以及下持握部2,所述上持握部1与下持握部2之间设有一号弹簧3以及二号弹簧4,所述上持握部1安装有与下持握部2配合的导杆5,所述导杆5上设有环形圈6,所述下持握部2设有通槽7,所述通槽7内设有支撑部8,所述支撑部8设有与导杆5配合的通孔9,所述二号弹簧4位于所述支撑部8与环形圈6之间,所述支撑部8可上下移动。环形圈6可在导杆上滑动,当支撑部8向下移动时带动二号弹簧4向下移动,使二号弹簧4与上持握部1之间产生一定距离,通过较小的握持力就能进行锻炼;当支撑部8向上移动时则需要较大的握持力,使用者可以按照自身的握持力进行调节锻炼,且结构紧凑,方便携带,使用成本低。
[0020]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支撑部8与通槽7为螺纹连接,所述支撑部8的下端连接有手拧部17。通过手拧部17转动支撑部8,使支撑部8上升或下降,调节方便。
[0021]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上持握部1与下持握部2的表面均设有防滑凸起10。防滑凸起10增大了使用者手掌与上持握部1、下持握部2之间的摩擦力,手掌不容易与上持握部1、下持握部2滑脱。
[0022]实施例中,所述防滑凸起10的材料为橡胶。使用者在用力握紧上持握部1与下持握部2的时候,不会对手掌造成损伤。
[0023]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上持握部1的底面与下持握部2的顶面的周边均设有弹性层11。弹性层11为橡胶层,使用者在锻炼时,存在手掌部分肌肉位于上持握部1与下持握部2之间的可能,防止上持握部1与下持握部2相互靠近时夹伤手掌肌肉。
[0024]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上持握部1的底面与下持握部2的顶面均设有与一号弹簧3配合的定位槽12,所述定位槽12内安装有导向柱13。保证一号弹簧3在压缩的时候不易发生偏移现象,确保该器材的持握力造成影响
[0025]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所述下持握部2的内部中空,所述下持握部2设有一号连接柱14以及二号连接柱15,所述通槽7位于一号连接柱14内,所述定位槽12位于二号连接柱15内,所述一号连接柱14、二号连接柱15的外壁与下持握部2内壁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6。上持握部1的结构与下持握部2类似,上持握部1内部中空同样也设有二号连接柱15,使该器材的整体重量较轻,加强筋16用于保证上持握部1与下持握部2结构稳定。
[0026]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手部肌肉锻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持握部(1)以及下持握部(2),所述上持握部(1)与下持握部(2)之间设有一号弹簧(3)以及二号弹簧(4),所述上持握部(1)安装有与下持握部(2)配合的导杆(5),所述导杆(5)上设有环形圈(6),所述下持握部(2)设有通槽(7),所述通槽(7)内设有支撑部(8),所述支撑部(8)设有与导杆(5)配合的通孔(9),所述二号弹簧(4)位于所述支撑部(8)与环形圈(6)之间,所述支撑部(8)可上下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部肌肉锻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8)与通槽(7)为螺纹连接,所述支撑部(8)的下端连接有手拧部(17)。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部肌肉锻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持握部(1)与下持握部(2)的表面均设有防滑凸起(10)。4.如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燕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